知书房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史籍中,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犹如一座巍峨的丰碑,矗立在宋金关系史的旷野上。这部汇集北宋徽宗、钦宗与南宋高宗三朝对金外交文献的巨著,不仅是一部史料汇编,更是一面映照民族命运的明镜。翻阅这部二百五十卷的皇皇巨著,仿佛能听见八百年前使臣们穿越烽火的脚步声,看见那些在战与和之间艰难抉择的面容。 这部史书最令人震撼的,莫过于其史料编排的匠心独运。徐梦莘不是简单地堆砌档案,而是以编年体为经,以专题为纬,将诏令、奏议、国书、日记等各类文书有机串联。特别是那些使金官员的亲历记录,字里行间透露着切肤之痛。读至"靖康之变"的章节,看到那些泣血陈词的奏疏,怎能不为那段山河破碎的岁月扼腕?徐梦莘的史笔既保持客观冷静,又在材料选择中暗含深意,这种"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史家笔法,实在令人叹服。 书中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各具神采。李纲的刚直、秦桧的机变、宗泽的忠勇,都在原始文献中显露本色。最打动我的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戍边士卒的家书、流民的口述,这些被正史忽略的声音,在徐梦莘笔下获得了重生。当读到普通百姓在战乱中的遭遇时,不禁想起司马迁"述往事,思来者"的著史精神,徐梦莘显然深得此中三昧。 明代学者称此书"事核言详",确实如此。但更可贵的是,徐梦莘在整理史料时表现出的史识与史德。他既不回避宋朝的决策失误,也不掩饰金国的强势压迫,这种秉笔直书的精神,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尤为难得。书中收录的每一份国书、每一篇奏议,都像一块块拼图,最终拼出一幅完整的历史图景。 掩卷沉思,这部书留给后人的不仅是历史知识,更是一种审视民族命运的视角。在宋金对峙的硝烟中,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军事较量,更有文化碰撞、制度比较。徐梦莘似乎想告诉我们:历史的真相往往藏在细节里,而细节的力量足以颠覆成见。正如他在序言中所暗示的,修史不仅是为了记录,更是为了镜鉴。 最后,借用徐梦莘对待历史的态度与诸君共勉:治史当存敬畏之心,读史贵有反思之志。愿我们都能从这部血与火铸就的史册中,汲取穿越时空的智慧。
三朝北盟会编
三朝北盟会编
三朝北盟会编
徐梦莘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唐六典
唐六典
唐六典
李隆基  著
又名《大唐六典》,中国古代官修职官政典。原题唐玄宗御撰,李林甫奉敕注。唐传抄本早已湮没无闻,宋有元丰、绍兴两种刻本,明有正德、嘉靖两种刻本,至清嘉庆扫叶山房本,光绪广雅书局本,脱误已经很多。现北京图书馆尚藏有南宋绍兴本残本15卷。日本学者拍照以与明正德传本合校,在1973年刊印新本《大唐六典》,乃是当前最佳版本。此书开元十年(722)开始编纂,玄宗曾手写六条,要求臣下按《周官》分理、教、礼、政、刑、事六部,以类相从编撰,故名《六典》。宰相张说、肖嵩、张九龄、李林甫四人先后负责总管修撰事宜,具体执笔有徐坚、陆坚等12人。开元二十六年(738)撰成,由李林甫进奏皇帝。该书共30卷,体例由韦述制定:“以令式入六司,沿革并入注”(《集贤记注》),按照唐国家机关体系,排比现行令式,以三师、三公、六省、五监、十二卫、诸王府、州郡官为篇目,叙述了唐代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的机构、编制、职责、人员、品秩、待遇等,注中又叙述了官制的历史沿革,并收入了若干唐代诏令,内容相当丰富。该书在唐代虽“无明诏颁行”,但代宗、德宗时已流行于世。唐人讨论典章,也常加引用,并对后来宋代元丰官制改革有过很大影响。学术界认为本书是一部关于唐代官制的行政法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