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三朝北盟会编
三朝北盟会编

三朝北盟会编

徐梦莘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编年纪事本末类史书。南宋徐梦莘撰。250卷。成书于绍熙五年(1194)。记宋徽宗、钦宗、高宗三朝对金和战事,故名。梦莘(1126—1207)字商老,临江军清江县(今属江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仕官。每念生逢靖康之乱,欲求亡国之由,乃撰此书。起政和七年(1117)海上之盟,迄绍兴三十二年(1162),上下46年,分上中下三秩,上为政和、宣和25卷,中为靖康75卷(末五卷为无年月可系之杂记),下为建炎、绍兴150卷。对宋、金通和、用兵之事,按年月日,悉为铨次本末。取材极宏富,凡敕制、诰诏、国书、书疏、奏议、记序、碑志等,皆录载无遗。引用宋代官私书记杂考共286种,金国诸录10种,征引皆注明出处。全录原文,无所去取和论断,是非并见,同异互存,以备史家之采择,故以《会编》命名。详于宋金军事、外交活动,对当时政治、经济、地理、人物等亦多有反映。汴都丧败、南渡立国、治乱得失,循文考证,比事推求,皆可见其所以然。是研究宋、金关系史的重要史料。有光绪四年(1878)袁祖安木活字本、光绪三十四年(1908)许涵度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的许涵度刻本。
更多
书评  · 73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354648
推荐⭐⭐⭐⭐⭐ 这是三年前初次接触《三朝北盟会编》时的感受,当时只觉得这部记载宋金和战始末的史料汇编艰深晦涩,难以卒读;直到最近重游开封古城,站在当年宋金对峙的汴梁城墙上,那些尘封的往事突然变得鲜活起来,于是又翻出这部典籍细细品读。 都说"读史可以明智",而《三朝北盟会编》正是这样一部需要反复咀嚼的历史巨著。徐梦莘耗费数十年心血,将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与金国交往的各类文书、诏令、奏议等史料汇编成册,全书共二百五十卷,按年月日顺序编排,保存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这种编年体的呈现方式,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亲眼目睹宋金关系的每一次转折。 最令我震撼的是书中收录的"海上之盟"相关文献。公元1120年,北宋与新兴的金国结盟共同灭辽,这本是扭转地缘格局的重大决策,却因种种失误最终引狼入室。徐梦莘不仅完整记录了盟约文本,还收录了当时朝臣的争议奏章。读着童贯等人的豪言壮语,再看看后来靖康之变的惨痛结局,不禁让人扼腕叹息——历史总是在重复相似的错误。这种不加修饰的原始记录,比任何后世评述都更具冲击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靖康之变的记载。徐梦莘以史家的严谨态度,将金兵围城、钦宗出降、皇室北迁等关键事件的原貌呈现给后人。那些被俘官员的日记、将士的奏报、百姓的见闻,构成了一个立体而真实的亡国图景。当我读到"金人索要金银绢帛,朝廷搜刮民间,甚至拆毁屋宇取铜"的细节时,仿佛能听见汴梁城中百姓的哭声。这种身临其境的史料价值,是后世史书难以企及的。 书中对宋高宗南渡的记载同样引人深思。徐梦莘不仅收录了官方文书,还保留了许多民间笔记,如"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多方面展现了那个动荡年代的真实面貌。读着这些文字,我常想:如果当时朝廷能更果断一些,如果将领能更团结一些,历史是否会改写?但历史没有如果,只有血淋淋的教训。 《三朝北盟会编》最珍贵之处在于其"述而不作"的编撰原则。徐梦莘极少加入个人评论,而是让史料自己说话。这种克制与严谨,反而让读者能更客观地思考那段历史。比如关于岳飞之死,书中收录了完整的审判记录和往来文书,后人可以从中自行判断是非曲直。这种编史态度,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尤其值得借鉴。 重读这部巨著,我越发体会到"以史为鉴"的真谛。那些外交文书中的字斟句酌,战场奏报中的生死抉择,朝堂争议中的利益权衡,无不折射出人性的复杂与历史的吊诡。徐梦莘用毕生心血为我们保存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面镜子,照见兴衰成败的内在规律。正如我在开封古城墙上感受到的:砖石会风化,但历史的教训永远鲜活。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01559
翻阅《三朝北盟会编》,总叫人掩卷长叹。这部记载北宋末年金兵南侵的巨著,字里行间浸透着血泪与屈辱。徐梦莘以史家之笔,将那段山河破碎的岁月娓娓道来,读之令人扼腕。那些被金人铁蹄践踏的城池,那些在战火中流离失所的百姓,都在提醒我们: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 书中记载的靖康之变,读来尤为痛心。金兵围困汴京时,宋钦宗竟相信郭京的"六甲神兵",将都城防务托付给江湖术士。待到城破之日,皇室宗亲、文武百官尽数被掳,昔日繁华的东京城沦为废墟。这般荒唐事,今日读来仍觉不可思议。一个王朝的覆灭,往往始于内部的腐朽与愚昧。徐梦莘以冷静的笔触记录这些史实,却让后人读出了锥心之痛。 最令人感慨的是书中记载的普通百姓。在国难当头之际,他们展现出的气节令人动容。太原守将王禀坚守孤城二百余日,城破后投汾水而死;真定知府李邈被俘后誓死不降,最终被金人杀害。这些小人物的壮举,恰如黑暗中的萤火,照亮了那个屈辱的年代。徐梦莘不厌其烦地记录这些细节,正是要告诉后人:民族的脊梁,从来都在民间。 读至宋金和议的章节,更觉愤懑难平。宋朝以巨额岁币换取短暂和平,殊不知这只是饮鸩止渴。金人得寸进尺,最终酿成靖康之祸。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妥协退让从来换不来真正的和平。徐梦莘将这些外交谈判记录得详尽备至,就是要后人明白:面对强敌,唯有自强不息才是出路。 掩卷沉思,这部史书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历史教训,更是一种警醒。当今世界风云变幻,我们更该以史为鉴。徐梦莘笔下的那个时代已经远去,但他记录的那些血泪教训,永远值得后人铭记。读史使人明智,读这样的史书,更让人心生敬畏。一个民族若忘记了自己的历史,就失去了立足的根本。这或许就是《三朝北盟会编》留给后世最宝贵的财富。
2025年09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57076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史籍中,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犹如一座巍峨的丰碑,矗立在宋金关系史的旷野上。这部汇集北宋徽宗、钦宗与南宋高宗三朝对金外交文献的巨著,不仅是一部史料汇编,更是一面映照民族命运的明镜。翻阅这部二百五十卷的皇皇巨著,仿佛能听见八百年前使臣们穿越烽火的脚步声,看见那些在战与和之间艰难抉择的面容。 这部史书最令人震撼的,莫过于其史料编排的匠心独运。徐梦莘不是简单地堆砌档案,而是以编年体为经,以专题为纬,将诏令、奏议、国书、日记等各类文书有机串联。特别是那些使金官员的亲历记录,字里行间透露着切肤之痛。读至"靖康之变"的章节,看到那些泣血陈词的奏疏,怎能不为那段山河破碎的岁月扼腕?徐梦莘的史笔既保持客观冷静,又在材料选择中暗含深意,这种"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史家笔法,实在令人叹服。 书中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各具神采。李纲的刚直、秦桧的机变、宗泽的忠勇,都在原始文献中显露本色。最打动我的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戍边士卒的家书、流民的口述,这些被正史忽略的声音,在徐梦莘笔下获得了重生。当读到普通百姓在战乱中的遭遇时,不禁想起司马迁"述往事,思来者"的著史精神,徐梦莘显然深得此中三昧。 明代学者称此书"事核言详",确实如此。但更可贵的是,徐梦莘在整理史料时表现出的史识与史德。他既不回避宋朝的决策失误,也不掩饰金国的强势压迫,这种秉笔直书的精神,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尤为难得。书中收录的每一份国书、每一篇奏议,都像一块块拼图,最终拼出一幅完整的历史图景。 掩卷沉思,这部书留给后人的不仅是历史知识,更是一种审视民族命运的视角。在宋金对峙的硝烟中,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军事较量,更有文化碰撞、制度比较。徐梦莘似乎想告诉我们:历史的真相往往藏在细节里,而细节的力量足以颠覆成见。正如他在序言中所暗示的,修史不仅是为了记录,更是为了镜鉴。 最后,借用徐梦莘对待历史的态度与诸君共勉:治史当存敬畏之心,读史贵有反思之志。愿我们都能从这部血与火铸就的史册中,汲取穿越时空的智慧。
2025年09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78260
说来有些无奈,直到三十岁这年我才翻开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这部书很厚,内容很多,读起来很费劲。书里全是关于宋朝和北方民族来往的记录,有诏书,有奏章,有书信,还有各种零碎的记载。 刚开始看的时候我很困惑。这些文字看起来干巴巴的,没有故事,没有情节,就是一页一页的公文往来。我不明白为什么有人要花时间编这样一本书。但慢慢看下去,我发现这些文字背后藏着很多值得思考的东西。 书里写了很多谈判的场景。宋朝的官员和北方的使者来回交涉,讨价还价。有时候谈成了,有时候谈崩了。每次谈成的条件都不一样,有时候宋朝占便宜,有时候北方占便宜。看着这些记录,我突然意识到历史书上简单的一句话"宋朝向金国称臣",背后原来是这么复杂的经过。 最让我感到迷茫的是,书里写了很多人的选择。有些人主张抵抗,有些人主张议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看起来都很有道理。读着读着,我开始想,如果我是当时的官员,我会怎么选?我能比他们做得更好吗? 书里还写了很多普通人的遭遇。战争来了,他们失去家园,失去亲人。议和成了,他们要交更多的赋税。这些人的命运就在大人物们的决定中起起落落。看着这些记载,我感到很无力。历史书总是写大事件,大人物,但这些普通人的苦难才是真实的。 我有时候会想,为什么徐梦莘要花这么多功夫编这本书?也许他是想让后人知道,历史不是简单的对错,不是非黑即白。每一个决定背后都有复杂的原因,每一个结果都要很多人付出代价。
2025年09月03日
查看更多书评
目录·252
关于我们目录●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卷五●卷六●卷七●卷八●卷九●卷十●卷十一●卷十二●卷十三●卷十四●卷十五●卷十六●卷十七●卷十八●卷十九●卷二十●卷二十一●卷二十二●卷二十三●卷二十四●卷二十五●卷二十六●卷二十七●卷二十八●卷二十九●卷三十●卷三十一●卷三十二●卷三十三●卷三十四●卷三十五●卷三十六●卷三十七●卷三十八●卷三十九●卷四十●卷四十一●卷四十二●卷四十三●卷四十四●卷四十五●卷四十六●卷四十七●卷四十八●卷四十九●卷五十●卷五十一●卷五十二●卷五十三●卷五十四●卷五十五●卷五十六●卷五十七●卷五十八●卷五十九●卷六十●卷六十一●卷六十二●卷六十三●卷六十四●卷六十五●卷六十六●卷六十七●卷六十八●卷六十九●卷七十●卷七十一●卷七十二●卷七十三●卷七十四●卷七十五●卷七十六●卷七十七●卷七十八●卷七十九●卷八十●卷八十一●卷八十二●卷八十三●卷八十四●卷八十五●卷八十六●卷八十七●卷八十八●卷八十九●卷九十●卷九十一●卷九十二●卷九十三●卷九十四●卷九十五●卷九十六●卷九十七●卷九十八●卷九十九●卷一百●卷一百一●卷一百二●卷一百三●卷一百四●卷一百五●卷一百六●卷一百七●卷一百八●卷一百九●卷一百十●卷一百十一●卷一百十二●卷一百十三●卷一百十四●卷一百十五●卷一百十六●卷一百十七●卷一百十八●卷一百十九●卷一百二十●卷一百二十一●卷一百二十二●卷一百二十三●卷一百二十四●卷一百二十五●卷一百二十六●卷一百二十七●卷一百二十八●卷一百二十九●卷一百三十●卷一百三十一●卷一百三十二●卷一百三十三●卷一百三十四●卷一百三十五●卷一百三十六●卷一百三十七●卷一百三十八●卷一百三十九●卷一百四十●卷一百四十一●卷第一百四十二●卷一百四十三●卷一百四十四●卷一百四十五●卷一百四十六●卷一百四十七●卷一百四十八●卷一百四十九●卷一百五十●卷一百五十一●卷一百五十二●卷一百五十三●卷一百五十四●卷一百五十五●卷一百五十六●卷一百五十七●卷一百五十八●卷第一百五十九●卷一百六十●卷一百六十一●卷一百六十二●卷一百六十三●卷一百六十四●卷一百六十五●卷一百六十六●卷一百六十七●卷一百六十八●卷第一百六十九●卷一百七十●卷一百七十一●卷一百七十二●卷一百七十三●卷一百七十四●卷一百七十五●卷一百七十六●卷一百七十七●卷一百七十八●卷一百七十九●卷一百八十●卷一百八十一●卷一百八十二●卷一百八十三●卷一百八十四●卷一百八十五●卷一百八十六●卷一百八十七●卷一百八十八●卷一百八十九●卷一百九十●卷一百九十一●卷一百九十二●卷一百九十三●卷一百九十四●卷第一百九十五●卷一百九十六●卷一百九十七●卷一百九十八●卷一百九十九。●卷二百●卷二百一●卷二百二●卷二百三●卷二百四●卷二百五●卷二百六●卷二百七●卷二百八●卷二百九●卷二百十●卷二百十一●卷二百十二●卷二百十三●卷二百十四●卷二百十五●卷二百十六●卷二百十七●卷二百十八●卷二百十九●卷二百二十●卷二百二十一●卷二百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七●卷二百二十八●卷二百二十九●卷二百三十●卷二百三十一●卷二百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七●卷二百三十八●卷二百三十九●卷二百四十●卷二百四十一●卷二百四十二●卷二百四十三●卷二百四十四●卷二百四十五●卷二百四十六●卷二百四十七●卷二百四十八●卷二百四十九●卷二百五十

@《三朝北盟会编》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