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推荐⭐⭐⭐⭐⭐ 这是三年前初次接触《三朝北盟会编》时的感受,当时只觉得这部记载宋金和战始末的史料汇编艰深晦涩,难以卒读;直到最近重游开封古城,站在当年宋金对峙的汴梁城墙上,那些尘封的往事突然变得鲜活起来,于是又翻出这部典籍细细品读。 都说"读史可以明智",而《三朝北盟会编》正是这样一部需要反复咀嚼的历史巨著。徐梦莘耗费数十年心血,将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与金国交往的各类文书、诏令、奏议等史料汇编成册,全书共二百五十卷,按年月日顺序编排,保存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这种编年体的呈现方式,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亲眼目睹宋金关系的每一次转折。 最令我震撼的是书中收录的"海上之盟"相关文献。公元1120年,北宋与新兴的金国结盟共同灭辽,这本是扭转地缘格局的重大决策,却因种种失误最终引狼入室。徐梦莘不仅完整记录了盟约文本,还收录了当时朝臣的争议奏章。读着童贯等人的豪言壮语,再看看后来靖康之变的惨痛结局,不禁让人扼腕叹息——历史总是在重复相似的错误。这种不加修饰的原始记录,比任何后世评述都更具冲击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靖康之变的记载。徐梦莘以史家的严谨态度,将金兵围城、钦宗出降、皇室北迁等关键事件的原貌呈现给后人。那些被俘官员的日记、将士的奏报、百姓的见闻,构成了一个立体而真实的亡国图景。当我读到"金人索要金银绢帛,朝廷搜刮民间,甚至拆毁屋宇取铜"的细节时,仿佛能听见汴梁城中百姓的哭声。这种身临其境的史料价值,是后世史书难以企及的。 书中对宋高宗南渡的记载同样引人深思。徐梦莘不仅收录了官方文书,还保留了许多民间笔记,如"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多方面展现了那个动荡年代的真实面貌。读着这些文字,我常想:如果当时朝廷能更果断一些,如果将领能更团结一些,历史是否会改写?但历史没有如果,只有血淋淋的教训。 《三朝北盟会编》最珍贵之处在于其"述而不作"的编撰原则。徐梦莘极少加入个人评论,而是让史料自己说话。这种克制与严谨,反而让读者能更客观地思考那段历史。比如关于岳飞之死,书中收录了完整的审判记录和往来文书,后人可以从中自行判断是非曲直。这种编史态度,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尤其值得借鉴。 重读这部巨著,我越发体会到"以史为鉴"的真谛。那些外交文书中的字斟句酌,战场奏报中的生死抉择,朝堂争议中的利益权衡,无不折射出人性的复杂与历史的吊诡。徐梦莘用毕生心血为我们保存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面镜子,照见兴衰成败的内在规律。正如我在开封古城墙上感受到的:砖石会风化,但历史的教训永远鲜活。
三朝北盟会编
三朝北盟会编
三朝北盟会编
徐梦莘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唐六典
唐六典
唐六典
李隆基  著
又名《大唐六典》,中国古代官修职官政典。原题唐玄宗御撰,李林甫奉敕注。唐传抄本早已湮没无闻,宋有元丰、绍兴两种刻本,明有正德、嘉靖两种刻本,至清嘉庆扫叶山房本,光绪广雅书局本,脱误已经很多。现北京图书馆尚藏有南宋绍兴本残本15卷。日本学者拍照以与明正德传本合校,在1973年刊印新本《大唐六典》,乃是当前最佳版本。此书开元十年(722)开始编纂,玄宗曾手写六条,要求臣下按《周官》分理、教、礼、政、刑、事六部,以类相从编撰,故名《六典》。宰相张说、肖嵩、张九龄、李林甫四人先后负责总管修撰事宜,具体执笔有徐坚、陆坚等12人。开元二十六年(738)撰成,由李林甫进奏皇帝。该书共30卷,体例由韦述制定:“以令式入六司,沿革并入注”(《集贤记注》),按照唐国家机关体系,排比现行令式,以三师、三公、六省、五监、十二卫、诸王府、州郡官为篇目,叙述了唐代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的机构、编制、职责、人员、品秩、待遇等,注中又叙述了官制的历史沿革,并收入了若干唐代诏令,内容相当丰富。该书在唐代虽“无明诏颁行”,但代宗、德宗时已流行于世。唐人讨论典章,也常加引用,并对后来宋代元丰官制改革有过很大影响。学术界认为本书是一部关于唐代官制的行政法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