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815775
2025年09月04日
初读《冰鉴》时,只觉得是一部教人相面识人的玄学之书,颇有些江湖术士的味道。曾国藩将人的骨骼、气色、声音、神态都纳入考察范围,试图通过这些外在特征判断一个人的品性才能。这种将复杂人性简单量化的做法,让我不禁想起街边摆摊的算命先生。然而细读之后才发现,这部被后人奉为"识人宝典"的作品,其实暴露了更多关于作者本人的局限与时代的偏见。 《冰鉴》开篇就将人分为"清、奇、古、怪"四类,这种简单粗暴的分类方式,在今天看来实在难以苟同。人的气质性格千差万别,岂是四个标签就能概括的?曾国藩在书中反复强调"骨相决定命运",认为"头骨圆润者富贵,尖削者贫贱",这种带有宿命论色彩的论断,与现代科学精神背道而驰。更令人不适的是,书中充斥着对女性、贫民等群体的刻板印象,比如"妇人颧骨高,杀夫不用刀"这样的荒谬说法,充分暴露了封建士大夫的阶级偏见。 "气色篇"中关于通过面色判断吉凶的内容尤其可笑。曾国藩认为面色"青主忧,赤主灾,白主丧",这种将生理现象与命运强行挂钩的说法,简直是对医学常识的无知。现代人都知道,面色变化往往反映的是健康状况,与所谓的"气数"毫无关系。这种将偶然现象过度解读的做法,恰恰反映了古人面对不确定性的焦虑心理。 在"声音篇"里,作者又试图通过音调高低来判断人的贵贱。这种论调让我想起一个真实案例:某企业高管因嗓音尖细而在竞聘中落选,后来证明这完全是个错误判断。人的声音受声带结构、发声习惯等多重因素影响,与能力品德并无必然联系。曾国藩这套理论,本质上是用表象代替本质,用形式掩盖内容。 "神态篇"或许是全书最值得商榷的部分。曾国藩认为"目不斜视者必忠厚,左顾右盼者必奸诈",这种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完全忽视了人性的复杂性。现实中,多少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不正是靠着"目不斜视"的表演欺骗世人?而某些看似轻浮的人,反而可能是最具创造力的人才。这种以貌取人的判断标准,在当今多元社会中显得尤为不合时宜。 不可否认,《冰鉴》中确实包含一些观察人的经验之谈。比如关于"观人于微"的见解,提醒我们要注意细节观察。但这些闪光点被淹没在大量主观臆断和迷信色彩中,实在难以称得上是科学的识人之道。更令人担忧的是,至今仍有人将这部作品奉为圭臬,试图用几百年前的陈旧标准来评判当代人。 读《冰鉴》最大的收获,或许是让我更清楚地认识到:任何试图用简单标准定义复杂人性的尝试都是徒劳的。曾国藩作为封建官僚,其识人标准不可避免地服务于当时的统治需要。我们今天阅读时,更要警惕其中隐含的阶级意识和权力逻辑。与其沉迷于相面之术,不如多学习现代心理学、行为科学等更系统、更科学的方法来理解人性。 这本书最值得反思的,不是它教给我们什么识人技巧,而是它提醒我们:任何时代都有其认知局限。即便如曾国藩这样的"千古完人",也难免受到时代背景和个人立场的制约。这或许才是阅读《冰鉴》最大的现实意义——让我们学会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历史遗产,既不盲目崇拜,也不全盘否定,而是在理解其时代局限性的基础上,汲取其中可能对当下有价值的思想资源。
冰鉴
知书房
冰鉴
曾国藩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琴赋
知书房
琴赋
嵇康 著
古代艺术美学著作。三国魏晋嵇康撰。其美学观点认为,音乐“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音声也”,强调音乐具有永恒魅力,无盛无衰,令人不厌不倦。高度赞扬音乐的感人力量:“纷淋浪以流离”;“奂淫衍而优渥”;“粲奕奕而高逝”;“驰岌岌以相属”;“沛腾遌而竞趣”;“翕韡晔而繁缛”。从重雅轻俗的美学思想出发,要求琴家保持“旷远”、“渊静”、“放达”的审美心胸,并阐述其声无哀乐的观点。认为音乐的各种现象变化,都由乐器的物质结构所形成,即由于“器和”、“张急”、“间辽”和“弦长”所产生的“响逸”、“声清”、“音痺”、“徽鸣”等现象,而乐器本身则总是保持其“洁净”、“端理”、“和平”的原貌。又从“怀戚者”、“康乐者”、“和平者”说明各种主观情感不同的人对于音乐的感受不同,而音乐本身仍只以“中和”来统物感人。其美学观点,反映了艺术走向自觉的时代,人们对于审美价值自身的高度评价,也是对于寓教于美的艺术文学观点的一种批判与背离。有戴明扬《嵇康集校注》,所据明黄省曾嘉靖乙酉年(1525年)仿宋刻本;鲁迅手校《嵇康集》影印本;《文选》李善注本;《嵇康·声无哀乐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64年版;《中国古代乐论选集》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收录。
魏文帝集
知书房
魏文帝集
曹丕 著
三国魏曹丕撰。曹丕,即魏文帝,字子桓,沛郡谯(今安徽亳县)人。建安二十五年代汉即帝位。曹丕在政治上继承曹操,利用吴蜀的矛盾和互相攻伐,使魏获得暂时安定。对于发展农业生产,也比较重视,所以郭沫若说他是“一位旧式明君的典型”。曹丕在文学上也是曹操的继承人。他的诗歌,形式多取材于乐府,与曹操相同;内容偏重抒情,写得缠绵悱恻,深婉动人,则与曹操有别。他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而且完整的七言诗,《与朝歌令吴质书》、《与吴质书》是文笔优美的抒情散文,《典论·论文》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起了奠基的作用。因此,曹丕是建安时期有影响的文学家。《隋书·经籍志》载有《典论》5卷,《列异传》3卷,文集23卷,已散佚。现今流传的《魏文帝集》是后人辑录的,收辞赋散文约30篇,诗歌约40首。有明张燮所编《七十二家集》本,张溥所辑刻的《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近人丁福保所辑《汉魏六朝名家集》本等。世传《魏文帝集》,有《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二卷本,《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六卷本。
嵇中散集
知书房
嵇中散集
嵇康 著
诗文别集。嵇康作。原本散佚,现存刊本以明嘉靖四年(1525)黄省曾仿宋刻本为最早,凡10卷,包括诗1卷,文9卷。另有明薛应旂刻1卷本,张燮刻6卷本,张溥刻1卷本等。近人鲁迅根据明代吴宽丛书堂钞本辑校,题《嵇康集》,凡10卷,另有序跋及《逸文考》、《著录考》等,1938年收入《鲁迅全集》第9卷,1956年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单行本。近人戴明扬据明黄省曾仿宋本参诸别本校注,题《嵇康集校注》,并收有大量有关嵇康生平事迹及评论材料,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嵇康(224—263),字叔夜,三国魏谯郡铚(今安徽宿县西南)人。早孤,有奇才,博洽多闻,做过中散大夫,故世称嵇中散。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为竹林七贤之一。为曹操孙曹林女婿,政治上被认属曹魏集团,遭司马氏集团杀害。本集存诗50多首,其中四言诗20多首,著名者为其《幽愤诗》,作于入狱遭杀之前,叙述了他托好老庄、淡泊寡俗的志向与高远的性格,感情充沛,风格峻切,甚为感人。《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19首也多为人称举。刘勰《文心雕龙》与钟嵘《诗品》等对其诗都有很高的评价。而其散文成就又高于诗歌。集中论说文存9篇,以《养生论》、《难自然好学论》、《声无哀乐论》、《管蔡论》,《明胆论》最为重要。“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其书信今存2篇,以《与山巨源绝交书》为人推重。另有《圣贤高士传》,记自混沌之世至作者当时的隐士高人原119人,存52人之传、5人之赞。再有《琴赋》。全集所收诗文在魏晋文学中占重要地位,后世历被高评和师法。
精选书评
知书客795739
这本书不行。内容空洞无物。道理谁都懂。说来说去就是那些东西。看的时候觉得好,看完啥也没记住。说他有用吧,实际没啥用。说他没用吧,又好像有点用。富人看了不会变穷,穷人看了也不会变富。想发财的人看了没用,想当官的人看了也没用。还不如去算命。算命还能听个乐呵。这就是一本骗人的书。
冰鉴
知书房
冰鉴
曾国藩
知书客648110
古往今来,识人之术尽在此书。细看可学,粗看也可学。为官者可读,经商者也需读。青云直上时当看,跌落谷底时更要看。门外汉看得懂,老江湖看更透。看一遍不够,看十遍不够,看百遍方知其中奥妙。曾国藩把一辈子做人做官的道理都写在这里了。这书不厚,可字字珠玑。读它,比拜十个师父都管用。人人都该读,但真正读进去的人实在太少。
冰鉴
知书房
冰鉴
曾国藩
知书客813832
奇书!《冰鉴》者,观人之术,处世之方也。得意时读可自省,失意时读可自强。刚强者读之愈刚,柔弱者读之愈韧。非但识人,更是识己;不独谋事,实为谋心。吾常置案头,每每翻读,恍若与文正公对坐论道。今人浮躁,若能沉心细品,纵不能尽得其髓,亦必有所进益。快哉!此乃职场、商场、情场之终极攻略,古今通用,老少咸宜!
冰鉴
知书房
冰鉴
曾国藩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