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魏文帝集
魏文帝集

魏文帝集

曹丕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三国魏曹丕撰。曹丕,即魏文帝,字子桓,沛郡谯(今安徽亳县)人。建安二十五年代汉即帝位。曹丕在政治上继承曹操,利用吴蜀的矛盾和互相攻伐,使魏获得暂时安定。对于发展农业生产,也比较重视,所以郭沫若说他是“一位旧式明君的典型”。曹丕在文学上也是曹操的继承人。他的诗歌,形式多取材于乐府,与曹操相同;内容偏重抒情,写得缠绵悱恻,深婉动人,则与曹操有别。他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而且完整的七言诗,《与朝歌令吴质书》、《与吴质书》是文笔优美的抒情散文,《典论·论文》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起了奠基的作用。因此,曹丕是建安时期有影响的文学家。《隋书·经籍志》载有《典论》5卷,《列异传》3卷,文集23卷,已散佚。现今流传的《魏文帝集》是后人辑录的,收辞赋散文约30篇,诗歌约40首。有明张燮所编《七十二家集》本,张溥所辑刻的《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近人丁福保所辑《汉魏六朝名家集》本等。世传《魏文帝集》,有《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二卷本,《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六卷本。
更多
书评  · 76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168991
"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44230
翻开《魏文帝集》的那一刻,我隐约感到某种不安。这不安源于对曹丕这个人的复杂认知——他既是终结汉室的篡位者,又是建安文学的继承者;既是政治上的胜利者,又是文学史上的阴影人物。抱着这种矛盾心态,我开始了与这位"魏文帝"的对话。 说来惭愧,我对曹丕的了解最初竟来自《三国演义》。在那个充满戏剧性的故事里,他永远是那个阴险狡诈的继承人,用权谋算计着父亲曹操和弟弟曹植。直到真正翻开他的文集,才发现历史人物的复杂性远非小说所能概括。曹丕的文字里,既有帝王气象,又有文人情怀;既有政治家的世故,又有诗人的敏感。这种矛盾性让我困惑——究竟哪一个才是真实的曹丕? 《魏文帝集》中最让我意外的是那些充满人情味的作品。比如《与吴质书》,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挚友情,与我想象中那个冷酷无情的政治动物判若两人。他写道:"岁月易得,别来行复四年。三年不见,《东山》犹叹其远,况乃过之?"这样的文字,分明是一个重情重义的文人,而非一个只知权术的帝王。我不禁怀疑,是否我们对他的评价太过简单粗暴? 但更让我困惑的是文集中那些充满矛盾的文字。一方面,他在《典论·论文》中提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将文学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另一方面,他又在《自叙》中直言不讳地承认自己"好驰马试剑",以武事自娱。这种文武并重的气质,与后世文人形象相去甚远。更令人费解的是,他在《与王朗书》中写道:"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这种对名节的执着,与他实际的政治行为形成鲜明对比。 说到《典论·论文》,这可能是《魏文帝集》中最具影响力的篇章。在这里,曹丕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观点,强调文学作品应当体现作者的个性气质。这种文学主张在当时可谓开风气之先。但奇怪的是,这种强调个性的文学观,与他本人的作品风格似乎并不完全吻合。他的诗文往往显得克制而内敛,少有放纵恣肆之作。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差距,让我对他的文学主张产生了怀疑——他到底是真心信奉这些观点,还是仅仅在构建一种文学理论? 《魏文帝集》中的诗歌部分也给我带来不少困惑。与弟弟曹植相比,曹丕的诗作显得更为平实内敛。比如《燕歌行》中"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描写,虽工整却不惊艳。但细读之下,却能感受到一种独特的克制之美。这种美不是绚烂夺目的,而是需要慢慢品味才能体会的。我不禁想,这是否正是曹丕性格的写照——表面平静,内里汹涌? 最令我困扰的是文集中那些涉及政治的文字。比如《让县自明本志令》,表面上是一篇谦让的表文,实则处处在为自身行为辩护。这种政治文书的写作艺术,让我既佩服又警惕。佩服的是其文字技巧之高超,警惕的是其中可能隐藏的政治算计。这种矛盾感受贯穿了我阅读《魏文帝集》的整个过程。 读完《魏文帝集》,我对曹丕的印象反而更加模糊了。他既是文人又是帝王,既有真情又有权谋,既提倡个性又自我克制。这种复杂性让我难以对他做出简单评价。也许,这正是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从来就不是非黑即白的。 掩卷沉思,我不禁想到一个问题:当我们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时,是否太过依赖后世的简单标签?曹丕被贴上了"篡位者""迫害曹植的兄长"等标签,这些标签固然有其事实基础,但是否掩盖了他作为文人的另一面?《魏文帝集》的存在,至少提醒我们:历史人物往往是多面的,文学与政治、情感与权谋,可能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人身上。 这种认知让我感到困惑,也让我对历史与文学的关系有了新的思考。也许,阅读《魏文帝集》的价值,不在于找到一个确定的答案,而在于学会接受这种复杂性带来的困惑。毕竟,理解历史人物,就像理解我们身边的人一样,从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61727
在中国文学史上,建安风骨如璀璨星河,而曹丕的《魏文帝集》恰似其中最为独特的一颗星辰。作为魏文帝的文集,它不仅是三国时期的重要文献,更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不可多得的瑰宝。与曹操的慷慨悲凉、曹植的辞采华茂不同,曹丕的文学风格独树一帜,既有帝王气象,又不失文人雅致,令人读来如饮醇酒,回味无穷。 《魏文帝集》收录了曹丕的诗、赋、论、书等多种文体,其中《典论·论文》堪称中国文学批评的开山之作。在这篇文章中,曹丕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创作理念,将文学提升至"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高度,其见解之深刻,至今仍令人叹服。他笔下的文字既有帝王之威,又不失文人之韵,时而雄浑如"秋风萧瑟天气凉",时而细腻如"贱妾茕茕守空房",展现出一种独特的文学张力。 读完《魏文帝集》,不禁感叹曹丕的才情与思想之深邃。他的诗赋虽不如曹植那般华丽夺目,却自有一种沉稳内敛的力量。比如《燕歌行》中的"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寥寥数语,便将离别之苦写得淋漓尽致。而他的书信更是情真意切,如《与吴质书》中"岁月易得,别来行复四年",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友人的深切怀念,令人动容。 曹丕的文学成就不仅在于其作品本身,更在于他对文学价值的深刻认识。他打破了汉代以来文学依附于经学的传统,赋予文学独立的地位,这种思想在当时可谓开风气之先。正如清代学者所言:"文帝之文,虽不及子建之富艳,然其气韵高远,自有一种帝王气象。" 作为读者,每翻阅《魏文帝集》,总会被其中蕴含的深沉情感与睿智思考所打动。曹丕的文字既有政治家的宏阔视野,又有文人的细腻情怀,二者交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风。他或许不是建安文学中最耀眼的那颗星,但绝对是最耐人寻味的一位。 最后,借用曹丕在《典论·论文》中的一句话,愿所有热爱文学的人都能体会:"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不仅是曹丕对文学的礼赞,也是每一位读者在阅读《魏文帝集》时最真切的感受。
2025年09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

@《魏文帝集》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