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魏文帝集
魏文帝集
曹丕

魏文帝集

曹丕  

三国魏曹丕撰。曹丕,即魏文帝,字子桓,沛郡谯(今安徽亳县)人。建安二十五年代汉即帝位。曹丕在政治上继承曹操,利用吴蜀的矛盾和互相攻伐,使魏获得暂时安定。对于发展农业生产,也比较重视,所以郭沫若说他是“一位旧式明君的典型”。曹丕在文学上也是曹操的继承人。他的诗歌,形式多取材于乐府,与曹操相同;内容偏重抒情,写得缠绵悱恻,深婉动人,则与曹操有别。他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而且完整的七言诗,《与朝歌令吴质书》、《与吴质书》是文笔优美的抒情散文,《典论·论文》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起了奠基的作用。因此,曹丕是建安时期有影响的文学家。《隋书·经籍志》载有《典论》5卷,《列异传》3卷,文集23卷,已散佚。现今流传的《魏文帝集》是后人辑录的,收辞赋散文约30篇,诗歌约40首。有明张燮所编《七十二家集》本,张溥所辑刻的《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近人丁福保所辑《汉魏六朝名家集》本等。世传《魏文帝集》,有《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二卷本,《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六卷本。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7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138279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67624
文质兼备,帝王笔端见真章。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26531
魏文帝之文采风流,可谓独步建安。其诏令书表,皆显帝王气象;诗赋文章,尽得文人风骨。观其《典论·论文》一篇,品评当世文章,臧否人物,见解独到,论断精辟。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而文帝能以帝王之尊,论文谈艺,不偏不倚,诚为难得。建安七子之才,王粲之赋,陈琳之檄,在其笔下皆得公允之评。其《与吴质书》情真意切,追忆往昔游宴之乐,感伤故友凋零,帝王亦不能免于生死之感,读来令人动容。文帝之诗,虽不如其弟曹植之才高八斗,然《燕歌行》等作,清丽婉转,自成一格。其文既有帝王之尊的庄重典则,又不失文人的细腻情怀,在建安文学中独树一帜。读《魏文帝集》,不仅可窥见一代帝王的心路历程,更能领略建安文学的独特风貌。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31591
在当代政治文明尚存局限的背景下,曹丕的治国实践依然闪烁着独特的光辉。这位被文学才华掩盖了政治智慧的君主,在《魏文帝集》中展现的统治智慧令人惊叹:在权力交接的动荡时期,他既保持着父亲曹操的务实作风,又开创性地建立了九品中正制,为寒门士子打开了一扇窄门。这种在变革中寻求平衡的智慧,即便在今天看来仍具有启示意义。魏文帝的特别之处在于,他既是一个锐意改革的政治家,又是一个多愁善感的文人,这种双重身份让他的治国理念既务实又充满人情味。 最打动我的反而是那些流露真性情的片段。当他写下"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时,你能感受到一个文人皇帝对文学的赤诚;而在《与吴质书》中追忆建安诸子时,那种"痛何可言"的悲怆又让人看见权力背后的孤独。特别有趣的是他对待弟弟曹植的矛盾态度,一面是政治上的严防死守,一面又忍不住欣赏其才华,甚至会在诏书中突然引用曹植的诗句。这种复杂性让历史人物一下子鲜活起来,仿佛能看见他在邺城的宫室里,时而挥毫泼墨,时而蹙眉批阅奏章的身影。 读这样的文集,总让人产生奇妙的穿越感。那些公文奏对间突然迸发的诗情,那些严苛政令中偶尔流露的温情,都提醒着我们:历史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教科书,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在具体情境中的真实抉择。魏丕的可爱与可叹,或许正源于这种难以简单定义的多面性。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59942
"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典论·论文》)
2025年07月02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