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冰鉴
知书房
冰鉴
曾国藩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29
发表书评
中国传统相术典籍中的巅峰之作《冰鉴》堪称识人术的集大成者。这本书虽然篇幅不长,但内容极为精炼。曾国藩的识人智慧全都浓缩在这七篇文字里,读来令人叹服。
在中国古代相术著作中,《冰鉴》的地位无人能及。这本书流传至今,仍然被许多管理者奉为经典。它对后世的影响实在太深远。关于识人之道、观人之法、察人之术等内容,有的被直接引用,更多的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后人。
读完这本书最深的感受就是曾国藩的洞察力实在惊人。他写的文字简洁有力,每句话都切中要害。寥寥数语就能把一个人的本质说透,这种功力实在罕见。书中的观点一针见血,让人忍不住要反复琢磨。这些识人的道理看似简单,实际上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总结。
书中对各类人物的分析入木三分。有的读者看重其中对正直之人的描述,有的则更关注对奸诈之人的剖析。令人佩服的是曾国藩对忠诚之人的判断标准,令人警醒的是他对虚伪之人的识别方法。书中对聪明人的特点写得透彻,对愚笨之人的特征也说得明白。
清代学者评价《冰鉴》时说过,这本书不是普通的相术著作,而是凝聚了千百年来识人智慧的结晶。它不是某个人随便写出来的,而是经过无数实践检验的真理。
说起来实在遗憾,在职场摸爬滚打多年后才真正静下心来研读曾国藩的《冰鉴》。这本薄薄的小册子竟让我读出了冷汗涔涔的滋味——原来古人早就把我们现代人那点小心思看得透透的。那些写在泛黄纸页上的相术口诀,字字都像照妖镜般映照出人性最真实的模样。
初读时总疑心这是封建糟粕,可越琢磨越心惊。曾国藩笔下"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的论断,与我这些年识人用人的血泪教训竟分毫不差。记得去年招了个履历光鲜的年轻人,偏生那眼神总往右上角飘忽,果然不出三月就卷着客户资料消失了。现在想来,老祖宗的智慧真是被我们这些现代人轻慢了。
最令我拍案的是书中"功名看器宇"这一节。在电梯间偶遇的某位高管,明明穿着普通西装,却自带一股不怒自威的气场;而某些刻意端着架子的中层,反倒像穿了不合身的戏服。这种玄之又玄的气质判断,曾国藩用"如鼎之镇"四个字就道尽了精髓,比现在那些厚如砖头的管理学著作不知高明多少。
不过读着读着,又不免怅然。如今这个美颜滤镜横行的时代,多少人连自己的本来面目都忘了,更遑论观察他人?朋友圈里精心修饰的九宫格,会议室中滴水不漏的发言,连眼睛都能戴上半永久的微笑型美瞳。我们就像活在层层叠叠的套娃里,反倒把最原始的识人本能给弄丢了。
合上书页时,窗外的霓虹正映在玻璃上。突然想起上周面试的年轻人,简历写得花团锦簇,可握手时掌心湿冷,眼神像受惊的麻雀。当时我竟犹豫着差点录用——若是早半年读《冰鉴》,或许就能避开这个注定要交的学费。古人说"相由心生",在这个AI都能伪造微表情的时代,我们反而更需要找回这种直指人心的洞察力。
这本书让我深深体会到曾国藩的识人智慧。他总结的七种观察方法,从眼神到声音,从骨骼到气色,面面俱到。这些方法看似简单,实则蕴含大道理。
曾国藩用兵打仗多年,阅人无数。他把这些经验写成文字,留给后人。每一句话都是从实践中来,所以特别实用。看一个人的神骨,听一个人的声音,就能判断他的前途命运。
我读的时候常常感叹,一个人的性格命运,原来都写在脸上。曾国藩把这些细节都抓住了。他教我们怎么看人,怎么用人,这些都是真本事。
这本书的智慧,不是一天两天能学会的。需要反复琢磨,慢慢体会。曾国藩把他一生的经验都写在这里了。
曾国藩在《冰鉴》中说:"看人要看神骨,察人要察气色。"这句话让我开始思考如何更准确地判断一个人的内在品质。我认同现代社会中快速判断的重要性,但有些事情需要深入观察,比如识人。
"神骨气色,声音举止",识人是一门学问。《冰鉴》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七个方面观察一个人:神骨、刚柔、容貌、情态、须眉、声音、气色。每个方面都有具体的方法。看人先看精神,再看骨骼,这是基础。观察一个人的刚强与柔弱,可以判断他的性格。容貌和情态能够反映一个人的修养。须眉的形态也能说明问题。声音的轻重缓急很重要。最后要看气色的变化。
我开始尝试用这些方法观察身边的人。办公室的新同事眼神坚定,骨骼匀称,说话不急不缓。根据《冰鉴》的说法,这样的人通常意志坚定,做事有分寸。楼下的保安大叔眉目舒展,声音洪亮,应该是心胸开阔的人。虽然这些判断不一定完全准确,但确实提供了一个思考的角度。
今天下午开会时,特意观察了领导的举止。他坐姿端正,目光沉稳,发言时声音不疾不徐。这符合《冰鉴》中描述的有担当之人的特征。会后和同事讨论时,发现大家对他的评价也确实如此。
识人的方法很多,《冰鉴》提出的这些要点很实用。通过神采判断志向,通过骨骼判断强弱,通过气色判断状态。这些观察技巧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派上用场。感觉掌握了一些新的人际判断方法。
这本书很厉害。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