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冰鉴
冰鉴

冰鉴

曾国藩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冰鉴》一部纵横中外的人才学教科书,一部关于识人、相人的经典文献,是曾国藩总结自身识人、用人心得而成的一部传世奇书,是曾国藩体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诀,它因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性而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喜爱。《冰鉴》为读者打造一条走近曾国藩的智慧之道,感受他独到的识人、用人策略。
更多
书评  · 105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504634
古人观人,重在识心明性,以德为先。今人看人,只看外表财富,以利为要。古人相面,如曾国藩《冰鉴》,讲究骨相神气,内藏玄机。今人相面,只看名牌豪车,徒有其表。古时贤者,如管仲相齐,能从囚徒中识鲍叔牙;今之常人,见富则趋,见贫则避,眼力浅薄至极。 《冰鉴》一书,看似谈相术,实则教人修身。书中说"神骨第一",意思是看人先看精神气骨。这让我想起身边的事。有个朋友面试时,考官不问他学历经历,只让他静坐十分钟。后来才知道,那是在观其神态。果然,这人现在成了公司骨干。可见内在气质,比简历更重要。 书中还讲"刚柔"。太刚易折,太柔无用。我认识一个创业老板,最初脾气火爆,员工走了一半。后来他学会刚柔相济,生意反而做大了。这正应了书中道理。现在很多人要么一味强硬,要么处处退让,都走极端。 《冰鉴》最可贵的是教人自省。它说"气色",不是教你看别人脸色,而是提醒自己要保持好状态。我每天早起照镜子,不光是整理外表,更是检查自己的精气神。状态好,做事就顺;状态差,诸事不宜。 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的命运,三分在天,七分在己。相貌可以反映内心,内心更能改变相貌。与其整天抱怨时运不济,不如静下心来修养自己。现在很多人热衷于整容改运,却不知修心才是根本。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06638
【识人如鉴,观骨相而知其品性】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15775
初读《冰鉴》时,只觉得是一部教人相面识人的玄学之书,颇有些江湖术士的味道。曾国藩将人的骨骼、气色、声音、神态都纳入考察范围,试图通过这些外在特征判断一个人的品性才能。这种将复杂人性简单量化的做法,让我不禁想起街边摆摊的算命先生。然而细读之后才发现,这部被后人奉为"识人宝典"的作品,其实暴露了更多关于作者本人的局限与时代的偏见。 《冰鉴》开篇就将人分为"清、奇、古、怪"四类,这种简单粗暴的分类方式,在今天看来实在难以苟同。人的气质性格千差万别,岂是四个标签就能概括的?曾国藩在书中反复强调"骨相决定命运",认为"头骨圆润者富贵,尖削者贫贱",这种带有宿命论色彩的论断,与现代科学精神背道而驰。更令人不适的是,书中充斥着对女性、贫民等群体的刻板印象,比如"妇人颧骨高,杀夫不用刀"这样的荒谬说法,充分暴露了封建士大夫的阶级偏见。 "气色篇"中关于通过面色判断吉凶的内容尤其可笑。曾国藩认为面色"青主忧,赤主灾,白主丧",这种将生理现象与命运强行挂钩的说法,简直是对医学常识的无知。现代人都知道,面色变化往往反映的是健康状况,与所谓的"气数"毫无关系。这种将偶然现象过度解读的做法,恰恰反映了古人面对不确定性的焦虑心理。 在"声音篇"里,作者又试图通过音调高低来判断人的贵贱。这种论调让我想起一个真实案例:某企业高管因嗓音尖细而在竞聘中落选,后来证明这完全是个错误判断。人的声音受声带结构、发声习惯等多重因素影响,与能力品德并无必然联系。曾国藩这套理论,本质上是用表象代替本质,用形式掩盖内容。 "神态篇"或许是全书最值得商榷的部分。曾国藩认为"目不斜视者必忠厚,左顾右盼者必奸诈",这种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完全忽视了人性的复杂性。现实中,多少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不正是靠着"目不斜视"的表演欺骗世人?而某些看似轻浮的人,反而可能是最具创造力的人才。这种以貌取人的判断标准,在当今多元社会中显得尤为不合时宜。 不可否认,《冰鉴》中确实包含一些观察人的经验之谈。比如关于"观人于微"的见解,提醒我们要注意细节观察。但这些闪光点被淹没在大量主观臆断和迷信色彩中,实在难以称得上是科学的识人之道。更令人担忧的是,至今仍有人将这部作品奉为圭臬,试图用几百年前的陈旧标准来评判当代人。 读《冰鉴》最大的收获,或许是让我更清楚地认识到:任何试图用简单标准定义复杂人性的尝试都是徒劳的。曾国藩作为封建官僚,其识人标准不可避免地服务于当时的统治需要。我们今天阅读时,更要警惕其中隐含的阶级意识和权力逻辑。与其沉迷于相面之术,不如多学习现代心理学、行为科学等更系统、更科学的方法来理解人性。 这本书最值得反思的,不是它教给我们什么识人技巧,而是它提醒我们:任何时代都有其认知局限。即便如曾国藩这样的"千古完人",也难免受到时代背景和个人立场的制约。这或许才是阅读《冰鉴》最大的现实意义——让我们学会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历史遗产,既不盲目崇拜,也不全盘否定,而是在理解其时代局限性的基础上,汲取其中可能对当下有价值的思想资源。
2025年09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

@《冰鉴》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