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古人作文,讲究缘起有序,理法自然。任昉《文章缘起》一书,虽列八十余种文体,却令我愈读愈觉茫然。昔人著书立说,皆有所本,而今人执笔为文,竟不知从何说起。每览此书,见其对诏、策、檄、移诸体如数家珍,却愈发困惑:在自媒体泛滥的当下,这些古老的文体规范还有何意义? 记得初读此书时,我尚以为能借此窥见为文之道。然细究其中"启""奏""表""章"之别,反倒如坠五里雾中。今人连书信都懒得写,遑论这些繁文缛节?任昉所论,犹如指着一座废弃的宫殿,细说每根梁柱的来历,却不知这座宫殿早已无人居住。 最令我怅惘的是书中对"论""说"二体的辨析。古人下笔,必先明体例;而今人写作,但求点击转发。我们这代人,既不能如古人般严守文章法度,又不能似后现代派彻底打破桎梏,卡在中间进退维谷。有时深夜伏案,对着空白文档发呆,竟不知该用何种"体"来表达胸中块垒。 《文章缘起》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代写作的尴尬处境。我们嘲笑古人拘泥形式,可看看网络上那些支离破碎的文字,又有什么资格嘲笑呢?或许迷茫本就是写作者的宿命,从古至今,从未改变。只是古人迷茫时还有法度可循,而我们,连迷茫都显得那么无所依傍。
文章缘起
文章缘起
文章缘起
任昉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精选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