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文章缘起
文章缘起

文章缘起

任昉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文体论。旧题南朝梁任昉作。又名《文章始》。一卷。原书已佚。今传本疑即《新唐书·艺文志》所载张绩补作之书。论述诗文骚赋各体起源,共八十五题,颇通博。惟辞甚简略,时有疏误。有明陈懋仁注本,清方熊补注本。《四库全书》曾据两淮马裕家藏本,将其编入诗文评类。本书曾收入《文学津梁》等丛书,流传较广。《梁书·任昉传》提到“昉所著文章数十万言”,但没提到著有《文章缘起》。《隋书·经籍志》著录任昉《文章始》1卷,但已称有录无书,是其书在隋朝已不存。《新唐书·艺文志》载有《文章始》,注明“张绩补”。
更多
书评  · 65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368413
说起来很惭愧,直到研究生阶段我才第一次认真读完任昉的《文章缘起》。这本书让我很惊讶,因为它用最简单的方式讲清楚了文章是怎么来的。 我以前总觉得古代文论很深奥,但这本书完全不一样。它把文章的起源分成八种类型,每一种都说得明明白白。比如"诏"是皇帝说的话,"册"是封官用的文书,这些解释都很直接,让人一看就懂。 最让我意外的是书中举的例子。任昉不是空讲理论,而是用《尚书》《左传》里的实际文段来证明他的观点。这种做法很实在,让人能真正理解每种文体的特点。我记得书中说"表"是用来向皇帝进言的,然后马上举了诸葛亮《出师表》的例子,这样教人记得特别牢。 读完后我发现,原来我们现在写的各种文章都能在这八种类型里找到影子。比如工作报告有点像"奏",建议书类似"表"。这种古今对照的感觉很有趣,让我觉得古代文论其实离我们并不远。 书中有些地方现在看来可能不够全面,但考虑到这是一千多年前写的书,能做到这样已经很了不起了。任昉没有用复杂难懂的话,就是平实地把文章分类说清楚,这种写作态度我很喜欢。 我现在写东西时会不自觉地想到这本书的分类法。虽然现代文章形式更多样,但基本功能还是没变。知道这些源头后,我感觉自己更能把握不同文体的写作要点了。这大概就是经典著作的价值,哪怕过了这么久,依然能给人实用的启发。
2025年09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27978
古今文章之变,岂止是形式之异,实乃心术之殊。古之文章,本于性情,发于道义,如《昭明文选》所录,皆有为而作。今之文章,多是应景趋时,搔首弄姿,以媚俗为能事。任昉《文章缘起》一书,虽列八十四种文体,细究之下,不过是把古人文章强行分类,妄立名目,实为后世文弊之滥觞。 观其所谓"缘起",不过是将诗赋书启等文体,勉强贴上标签,如同给活人穿寿衣,徒具形式而已。试看今日文坛,多少人捧着这类"文体分类学"当金科玉律,写文章先问属于何种体例,再按图索骥,如此作文,与工匠按样制器何异?文章本应如行云流水,而今却被这些条条框框束缚得奄奄一息。 尤为可叹者,后世文人竟将任昉此书奉为圭臬。殊不知真正的好文章,如司马迁《史记》,韩愈《原道》,岂是拘泥于何种文体?皆是胸中有块垒,不得不吐。今人写论文,先要查考属于何种"体",再按格式填充,如此文章,纵使辞藻华丽,也不过是精致的僵尸。 我每见学者捧着《文章缘起》研究文体流变,便觉可笑。文体分类固然重要,但若因此扼杀了文章的真精神,实乃买椟还珠。今日文风萎靡,追根溯源,这类"文体学"著作难辞其咎。任昉恐怕没想到,他当初为方便后学而作的分类,竟会成为束缚文思的枷锁。 真正的文章之道,当如苏东坡所言:"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何必问属于何种体例?可惜今人已不懂这个道理,只会按《文章缘起》的目录,亦步亦趋地写作。如此文风,实在令人扼腕。
2025年09月03日
查看更多书评

@《文章缘起》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