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经
知书房
反经
赵蕤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0
发表书评
这本书让我很自豪。《反经》讲了很多权谋和策略,里面有很多实用的道理。作者赵蕤写得很好,他把古代的成功和失败都分析得很清楚。我最喜欢他对人才的看法,他说用人要灵活,不能只看表面。书中还有很多关于管理的智慧,比如如何应对危机,如何平衡权力。这些内容现在看依然有用。我觉得这本书值得反复读,每次都能学到新东西。
《反经》这本书,翻开第一页就让人嗅到一股与众不同的气息。赵蕤这家伙,跟司马光那帮人完全不是一路货色。那些正统史书总在鼓吹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却敢把帝王权谋那点事儿掰开了揉碎了给人看。这哪里是什么道德教科书,分明是一本赤裸裸的权力操作手册。
读着读着就觉得有意思,那些被道学家们涂脂抹粉的历史事件,在这里全被扒下了道德外衣。赵蕤像个冷静的解剖师,把权力运作的肌肉纹理、骨骼结构都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什么"仁义道德",什么"忠孝节义",在《反经》里统统变成了可以量化的政治筹码。他告诉你,这个将军造反是算准了时机,那个宰相被杀是因为没搞清派系,连皇帝禅让都成了精心设计的权力交接程序。
最让人拍案的是他对儒家那套的拆解。别人都在说"得民心者得天下",他却冷冷地指出:民心不过是权力天平上的一个砝码。那些满口仁义的帝王将相,哪个不是把道德当工具用?赵蕤把这些人皮面具一张张撕下来,露出下面精于算计的真面目。读到这里不禁莞尔,原来所谓的"圣君贤相",也不过是更会玩权力游戏的凡夫俗子。
但《反经》最毒辣的地方在于,它连自己这套理论都怀疑。赵蕤不像那些腐儒,把自己的学说捧成万世不易的真理。他明白得很,今天管用的权谋,明天可能就变成致死的陷阱。这种自我否定的清醒,在古人著述里实在罕见。你看他分析历代兴亡,永远带着几分嘲讽几分悲悯,既看透了权力游戏的本质,又对这种循环往复的悲剧感到无奈。
细品之下,这本书的颠覆性远超表面所见。它不单是在讲权谋,更是在解构整个传统政治的合法性基础。当赵蕤把"汤武革命"说成是"逆取顺守",把"周公辅政"解析为权力制衡时,那些被神圣化的历史瞬间顿时失去了道德光环。这种祛魅的勇气,在当时简直是大逆不道。难怪后世统治者既要用它,又要防它,就像对待一柄双刃剑。
掩卷沉思,忽然明白《反经》的价值不在那些具体的谋略,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观察历史的独特视角。当所有人都跪着读史时,赵蕤却让我们站起来平视那些帝王将相。他把历史从神坛上拉下来,还原成一场场赤裸裸的权力博弈。这种视角的转换,比任何具体的谋略都更有冲击力。
不过最耐人寻味的是,这样一本"离经叛道"的书,居然出自唐代这个儒学复兴的时代。赵蕤就像个混进合唱团的独唱者,在众人高唱道德赞歌时,突然奏响一串刺耳的不和谐音。这让我想起一个有趣的悖论:那些最精于权术的人,往往最先看透权术的虚妄。赵蕤写《反经》时,想必也带着这种清醒的痛苦吧。
读到最后,忽然觉得《反经》其实是一面照妖镜。它不仅照出历史人物的真面目,也照出了我们这些读者的心思。当你为某个计谋拍案叫绝时,猛然惊觉自己也在用权谋思维看问题;当你嘲笑某个失败者不懂变通时,突然发现自己的思维同样被某种框架束缚。这种阅读体验,实在妙不可言。
合上书页,不禁长叹。赵蕤这等人物,若生在今日,怕是要被贴上"精致利己主义者"的标签。可细想之下,他对人性的洞察,对权力的解剖,反倒比那些满口道德的卫道士更诚实。在这个意义上,《反经》就像一剂苦口良药,专治各种政治幼稚病。只是不知道,今天的读者能否承受这份辛辣的清醒?
这是一部揭示中国历史权谋智慧的巅峰之作。从《反经》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部古代谋略典籍,更是一部中国政治博弈的基因图谱。那些被正史刻意回避的权术智慧,那些被儒家道德遮蔽的实用主义哲学,在赵蕤的笔下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翻开这部奇书,从《大体》篇到《霸图》篇,从《权议》到《诡信》,每一章都闪烁着冷峻的现实主义光芒。当儒家在讲"仁义礼智信"时,《反经》却直指人性本质:"天下之人,不可与言信"。这种近乎残酷的清醒,在当今这个充斥着虚伪与粉饰的时代,反而显得格外珍贵。书中那些看似离经叛道的论断,恰恰揭示了权力运作的真实逻辑。
特别令人震撼的是,《反经》对历史教训的总结。赵蕤列举了无数帝王将相的成败案例,告诉我们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在权力场上,道德理想主义往往通向失败。楚汉相争时,项羽的"仁而爱人"最终败给了刘邦的实用主义;三国鼎立时,刘备的"仁义之师"终究不敌曹操的权谋机变。这些案例反复印证着一个事实: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过分拘泥道德教条只会自取灭亡。
但《反经》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并非简单地鼓吹不择手段。赵蕤在《时宜》篇中说:"圣人不能为时,而能以事适时。"这句话道破了权谋智慧的精髓——不是教人如何作恶,而是教人如何在复杂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判断力。这种智慧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却真假难辨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我们每天都被各种道德绑架和情感勒索,而《反经》就像一剂解毒剂,让人重新获得独立思考的能力。
书中那些看似惊世骇俗的言论,其实都建立在深刻的历史观察之上。比如"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这种对人性微妙之处的把握,至今仍能解释许多职场政治和社会现象。再比如"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的策略智慧,在现代商业竞争中依然屡试不爽。这些穿越千年的洞见,证明《反经》的价值绝非仅限于历史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反经》与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但比后者早了近八百年。这不禁让人思考:为什么中国早在唐代就能产生如此超前的政治哲学?或许正如书中所暗示的,中国政治斗争的复杂程度,迫使智者不得不早早地参透权力运作的本质。这种早熟的智慧,既是幸运,也是一种悲哀。
最令人感慨的是,《反经》揭示的那些权谋规律,至今仍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断重演。职场中的明争暗斗,国际关系中的合纵连横,甚至社交媒体上的人设经营,无不暗合书中的智慧。这让我们不得不承认,尽管科技日新月异,人性的本质却从未改变。赵蕤在千年前写下的这些文字,今天读来依然让人脊背发凉。
这部书最可贵的地方在于它的诚实。它不粉饰太平,不美化人性,而是赤裸裸地展现政治斗争的残酷真相。在这个充斥着各种漂亮话的时代,这种诚实反而成了一种稀缺的品质。读完《反经》,你会突然发现,原来那些困扰你的职场困境、人际难题,古人早已给出了答案——只是这些答案太过真实,以至于被主流话语刻意忽视了。
赵蕤《反经》纵横捭阖,直指治术本源,不拘泥道德说教;杜佑《通典》广采博引,详载典章沿革,却囿于史实编排。《反经》每论一事必先立靶,如"任长"篇先言"人才难全",再举管仲、陈平为证,破立分明;杜注则平铺直叙,如"食货"门类虽全,但少见作者论断。读《反经》当备《长短经》对照,可知赵蕤删改之迹,又宜参看马端临《文献通考》补其制度细节。若仅求实务参考,则《反经》卷九"时宜"篇最便施用,其论"五危""五害"皆从实战中来。"将体"篇"智不可备行"句,宋本作"周",明刻本改"备"更合文义,现行标点本反从讹误。
古之智者著书立说,意在为天下苍生谋福祉。今人读《反经》,却常困惑于其用意。书中讲权谋之术,说帝王之道,看似与圣贤教诲相悖。我读时总在想,这书到底教人向善还是教人使诈?
书中说"反经合道",意思是反常理而行反而能成事。这让人不解。难道正道直行就注定失败吗?书中列举许多例子,比如商鞅变法、韩信背水一战,都是不按常理出牌却成功了。但我想问,这些成功背后牺牲了多少人?这些手段真的可取吗?
书中讲了很多识人用人的方法。比如如何辨别忠奸,如何驾驭下属。这些方法听起来很实用,但细想又觉得可怕。把人当作工具来算计,这不是君子所为。但又不得不承认,现实中确实有人靠这些手段爬上高位。
最困惑的是书中关于"时势"的论述。说在乱世就要用非常手段,太平年月才讲仁义道德。这说法让我难以接受。难道道德还分时候吗?坏人做坏事也能用"顺应时势"来开脱吗?
书中有些话很有道理,比如"水至清则无鱼"。但更多内容让人不安。读完后我常想,如果人人都学这些权谋,这世道会变成什么样?但又不得不承认,书里说的很多情况确实在现实中发生了。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