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王充的《论衡》中反复出现"疾虚妄"的核心命题,这一思想锋芒贯穿全书八十五篇。开篇《逢遇》中"贤不贤,才也;遇不遇,时也"的论断,犹如一柄利剑直指汉儒天人感应的虚妄之说。这种对现实世界的清醒认知,不仅构成了王充哲学思想的基石,更折射出东汉士人对谶纬神学的集体反思。值得注意的是,王充在批判中保持着惊人的逻辑严密性,他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论辩方式,将当时流行的迷信观念置于经验事实的检验之下。 "夫物之相类者,居世识之"这一方法论原则,显示出王充思想中难得的实证精神。在《问孔》《刺孟》等篇中,他大胆质疑儒家圣贤的言论矛盾,这种离经叛道的勇气,在当时思想禁锢的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但王充并非简单的怀疑论者,他在破除迷信的同时,试图建立一套基于自然主义的解释体系。"气"的概念在他的思想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既是构成万物的基本要素,也是解释各种自然现象的终极依据。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周桂钿的《王充评传》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这位"异端"思想家的完整形象。书中特别指出,王充的批判精神与其坎坷的仕途经历密切相关。这种将思想置于具体历史语境中的解读方式,为我们理解《论衡》中那些看似偏激的论述提供了重要线索。阅读《论衡》时,我们既能感受到作者犀利的批判锋芒,也能体会到其构建新世界观的不懈努力。这种双重性使这部著作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独特的魅力。
论衡
论衡
论衡
王充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