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论衡
论衡

论衡

王充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论衡》是我过古代一部不朽的唯物主义的哲学文献,为东汉思想家王充所作,大约汇编成于章和二年(公元88年),现存文章有85篇(其中的《招致》仅存篇目,实存84篇)细说微论,解释世俗之疑,辨照是非之理,即以“实”为根据,疾虚妄之言。东汉时代,儒家思想占支配地位,但与春秋战国时期所不同的是,儒家学说掺进了谶纬学说,而其集大成者的是《白虎通义》。王充作《论衡》一书,就是针对这种神秘主义的谶纬说。王充还在书中批判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并认为“天”并非是神,而是无意识的自然之物,天和万物一样,都是由“气”组成。因本书被认为是“诋訾孔子”,“厚辱其先”,故遭到当时以及后来的很多统治阶级的冷遇和禁锢,将它视之为“异书”。
更多
书评  · 71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377775
王充在《论衡》里写了那么多"疾虚妄"的话,可他自己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固执?他批判那些相信鬼神的人,说他们"愚昧",但有时候我在想,这种全盘否定是不是也太过武断了。就像现在有些人把科学当成了新的宗教,容不得半点质疑。 《论衡》里有个观点特别有意思,说"人死不为鬼"。王充举了很多例子来证明,可这些例子真的能说服人吗?我奶奶到现在还坚持给祖先上香,她说这不是迷信,而是对逝者的思念。这种情感,难道能用简单的"虚妄"二字就打发了? 最近重读《论衡》,发现王充特别喜欢用"必"、"固"这样的字眼。他说天象变化"必有其故",说人事吉凶"固有常理"。这不也是一种执念吗?现代科学都承认有很多未知领域,东汉的王充怎么就敢这么笃定? 最让我困惑的是《论衡》里对梦的解释。王充说梦都是"气倦精竭"所致,完全否定了梦的预兆意义。可我自己就经历过几次神奇的应验之梦,这又该怎么解释?难道非要像王充那样,把一切无法解释的现象都归为"虚妄"才叫理智? 说实话,读《论衡》越久,越觉得王充像是个固执的老头。他批判别人的时候头头是道,可自己的理论体系不也漏洞百出?不过话说回来,正是这种较真劲儿,让《论衡》读起来特别带劲。每次翻开都能跟他"吵"上一架,这种阅读体验,在古籍里还真不多见。 现在书架上摆着三个版本的《论衡》,每次重读都有新发现。王充要是知道两千年后还有人跟他较真,不知道会作何感想。也许他会写一篇新的《论衡》来反驳我吧,毕竟他那么爱辩论。
2025年09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59935
翻开王充的《论衡》,扑面而来的不是圣贤经典的陈腐气息,而是一股凌厉的批判锋芒。这位东汉思想家手持理性的利刃,毫不留情地刺向当时盛行的谶纬迷信与儒家教条。在崇尚天人感应的时代,他竟敢宣称"天无为,故不言",将高高在上的天命拉下神坛。这种离经叛道的勇气,让两千年后的我们读来仍觉振聋发聩。 《论衡》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毫不妥协的求真精神。当整个社会沉溺在祥瑞灾异的解释游戏里时,王充却坚持用自然之理来解释自然现象。他说雷不过是阴阳之气相激,日食月食自有其运行规律,根本不是什么上天示警。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在当时简直是大逆不道。但正是这种对常识的坚守,让《论衡》成为浑浊时代的一股清流。读着这些文字,仿佛能看到一个孤独的思想者,在众人皆醉时保持清醒的倔强身影。 书中对儒家经典的质疑尤其令人拍案叫绝。王充敢于指出孔子门徒记载的矛盾之处,揭露孟子学说中的逻辑漏洞。他说圣人也会犯错,经典未必全对,这种质疑权威的态度在尊孔读经的汉代需要何等胆识。更难得的是,他的批判不是情绪化的否定,而是建立在严密的逻辑论证基础上。《问孔》《刺孟》等篇章展现的理性思辨能力,放在今天都不过时。这种不盲从、不迷信的独立思考精神,正是我们这个信息爆炸时代最稀缺的品质。 王充对世俗迷信的批驳同样精彩。他嘲笑求仙问药之徒,讽刺卜筮占卦之辈,用生活常识拆穿各种骗术。比如解释"雷劈不孝子"的传说时,他反问:难道被雷劈的人都要先查查家谱看看是否孝顺?这种接地气的反驳方式,既幽默又深刻。读这些文字时,我常会心一笑,仿佛看到一位睿智的长者正在揭穿街头骗子的把戏。这种用日常经验对抗神秘主义的做法,在今天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不过《论衡》并非完美无缺。王充的元气论有时显得机械,对因果关系的解释也难免简单化。他将人的命运归结为禀气厚薄,这种决定论色彩削弱了他的批判力度。但正是这些局限让我们看到,再伟大的思想家也跳不出时代的框框。王充的价值不在于给出终极答案,而在于展示了怀疑与追问的可能。他用实际行动证明:真理从来不怕质疑,怕质疑的都不是真理。 当代读者翻开《论衡》,会发现其中讨论的很多问题至今仍在延续。我们身边依然充斥着各种伪科学和成功学鸡汤,社交媒体上到处是未经证实的谣言。王充教给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具体结论,而是那种"核道实事,证定是非"的态度。在这个真假难辨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这种清醒的批判精神。 当合上这本厚重的著作时,我总忍不住想象:如果东汉多一些王充这样的思想家,中国的思想史会不会是另一番景象?但历史没有如果。值得庆幸的是,《论衡》终究穿越时空来到我们面前,提醒着每个时代的人都该保持独立思考的勇气。在这个意义上,王充不仅是东汉的异端,更是永恒的启蒙者。他用文字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而我们都是这场对话的受益者。
2025年09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54571
王充的《论衡》中反复出现"疾虚妄"的核心命题,这一思想锋芒贯穿全书八十五篇。开篇《逢遇》中"贤不贤,才也;遇不遇,时也"的论断,犹如一柄利剑直指汉儒天人感应的虚妄之说。这种对现实世界的清醒认知,不仅构成了王充哲学思想的基石,更折射出东汉士人对谶纬神学的集体反思。值得注意的是,王充在批判中保持着惊人的逻辑严密性,他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论辩方式,将当时流行的迷信观念置于经验事实的检验之下。 "夫物之相类者,居世识之"这一方法论原则,显示出王充思想中难得的实证精神。在《问孔》《刺孟》等篇中,他大胆质疑儒家圣贤的言论矛盾,这种离经叛道的勇气,在当时思想禁锢的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但王充并非简单的怀疑论者,他在破除迷信的同时,试图建立一套基于自然主义的解释体系。"气"的概念在他的思想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既是构成万物的基本要素,也是解释各种自然现象的终极依据。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周桂钿的《王充评传》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这位"异端"思想家的完整形象。书中特别指出,王充的批判精神与其坎坷的仕途经历密切相关。这种将思想置于具体历史语境中的解读方式,为我们理解《论衡》中那些看似偏激的论述提供了重要线索。阅读《论衡》时,我们既能感受到作者犀利的批判锋芒,也能体会到其构建新世界观的不懈努力。这种双重性使这部著作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独特的魅力。
2025年09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84192
王充的《论衡》看似是东汉时期的一股清流,实则不过是戴着理性面具的另一种迷信。他用"疾虚妄"的旗号批判谶纬神学,却没能跳出时代的窠臼,最终陷入自相矛盾的泥潭。这种批判终究只是隔靴搔痒,未能触及思想禁锢的根本。 细读《论衡》会发现,王充的批判逻辑存在致命的断裂。他一面否定天人感应,一面又承认"妖祥"之说;一面批判鬼神迷信,一面又保留"命定论"的思想残余。这种矛盾暴露出他批判的不彻底性,就像用破旧的抹布擦拭脏污的镜子,终究无法还原真相。这种思想的局限性,恰恰反映了东汉士人在皇权与真理之间的挣扎。 王充的"气一元论"看似新颖,实则是对道家思想的拙劣模仿。他将万物归结为"气"的聚散,却未能解释"气"何以有如此神奇的变化能力。这种解释不过是把问题推给了另一个玄学概念,就像用新谜题来解答旧谜题,本质上是一种智力上的懒惰。更可笑的是,他用这套理论来解释社会现象时,往往陷入机械决定论的陷阱。 最令人失望的是《论衡》中体现出的实用主义倾向。王充强调"效验",却忽视了思想本身的独立性。这种过分强调实用性的态度,使他的批判始终停留在现象层面,未能深入本质。就像只治疗症状而不根除病因的庸医,他的批判终究没能撼动迷信思想的根基。 从今天的角度看,《论衡》的价值更多在于其象征意义而非实际内容。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次失败的启蒙尝试,一次尚未开始就已结束的理性觉醒。王充的悲剧在于,他看透了迷信的荒谬,却找不到真正有效的思想武器来与之对抗。这种无力感贯穿全书,使《论衡》最终沦为一部充满遗憾的思想文献。
2025年09月03日
查看更多书评
目录·86
关于我们目录卷一·逢遇篇卷一·累害篇卷一·命禄篇卷一·气寿篇卷二·幸偶篇卷二·命义篇卷二·无形篇卷二·率性篇卷二·吉验篇卷三·偶会篇卷三·骨相篇卷三·初禀篇卷三·本性篇卷三·物势篇卷三·奇怪篇卷四·书虚篇卷四·变虚篇卷五·异虚篇卷五·感虚篇卷六·福虚篇卷六·祸虚篇卷六·龙虚篇卷六·雷虚篇卷七·道虚篇卷七·语增篇卷八·儒增篇卷八·艺增篇卷九·问孔篇卷十·非韩篇卷十·刺孟篇卷十一·谈天篇卷十一·说日篇卷十一·答佞篇卷十二·程材篇卷十二·量知篇卷十二·谢短篇卷十三·效力篇卷十三·别通篇卷十三·超奇篇卷十四·状留篇卷十四·寒温篇卷十四·谴告篇卷十五·变动篇卷十五·明雩篇卷十五·顺鼓篇卷十六·乱龙篇卷十六·遭虎篇卷十六·商虫篇卷十六·讲瑞篇卷十七·指瑞篇卷十七·是应篇卷十七·治期篇卷十八·自然篇卷十八·感类篇卷十八·齐世篇卷十九·宣汉篇卷十九·恢国篇卷十九·验符篇卷二十·须颂篇卷二十·佚文篇卷二十·论死篇卷二十一·死伪篇卷二十二·纪妖篇卷二十二·订鬼篇卷二十三·言毒篇卷二十三·薄葬篇卷二十三·四讳篇卷二十三·间时篇卷二十四·讥日篇卷二十四·卜筮篇卷二十四·辨祟篇卷二十四·难岁篇卷二十五·诘术篇卷二十五·解除篇卷二十五·祀义篇卷二十五·祭意篇卷二十六·实知篇卷二十六·知实篇卷二十七·定贤篇卷二十八·正说篇卷二十八·书解篇卷二十九·案书篇卷二十九·对作篇卷三十·自纪篇

@《论衡》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