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934398
2025年09月04日
谈及《逸周书》,我脑海中总会浮现出那些被时光打磨得发亮的竹简,上面刻着比《尚书》更鲜活的文字。这部被历代学者争论不休的奇书,既不像《诗经》那样被反复吟诵,也不似《左传》那般被奉为圭臬,却以其独特的姿态静静躺在典籍的长河中。对我这样一个刚踏入先秦文献大门的探索者而言,《逸周书》就像一位神秘的老者,衣袖里藏着说不尽的故事——那些关于周王朝的典章制度、军事谋略、天文历法,甚至是鲜为人知的宫廷秘闻。 记得第一次翻开《逸周书》时的震撼。《度训解》里"民生而有欲有争"的洞察,比西方霍布斯的"自然状态"理论早了二十个世纪;《大聚解》记载的"市有五均,早暮如一"的市场管理制度,竟与现代价格调控理念遥相呼应。最让我着迷的是《王会解》中描绘的诸侯朝觐场景:东夷献的会稽竹箭,西戎贡的昆仑白玉,南蛮带来的犀角象牙,北狄呈上的貂裘骏马——这些文字在竹简上跳跃,将三千年前那个万邦来朝的盛大王朝复活在我眼前。作为现代读者,我们往往习惯于用"分封制""宗法制"这类抽象概念理解周代,却忘了历史本是由无数这样的细节编织而成的锦缎。 我尤其痴迷于书中那些被主流史书忽略的"边角料"。《尝麦解》记载的周王亲耕仪式里,藏着当时农具的形制与谷物种类;《职方解》罗列的各州特产中,能还原出先秦时期的物产分布图。这些文字就像散落的拼图,当我们将它们拾起拼接,呈现的是比《周礼》更接地气的周代生活图景。有位学者曾说《逸周书》是"戴着礼乐面具的世俗画卷",我深以为然——在《谥法解》严肃的谥号体系背后,分明能看见对君主功过的民间评价;《史记解》那些被指为"荒诞"的异象记载,何尝不是先民对天文现象的原始认知? 作为现代人阅读《逸周书》,总会有意外的共鸣。当《文传解》提出"山林非时不升斤斧"的环保理念时,当《大武解》强调"善战者不怒"的军事哲学时,我常惊觉古人智慧的超前性。更奇妙的是书中流露的那种文化自信,《商誓解》记载武王训诫商朝遗民时,没有居高临下的征服者姿态,而是以"惟尔小子,其尚迪简在王庭"的包容气度,这种以德服人的政治智慧,或许正是华夏文明绵延不绝的密码。我常想,如果当年孔子编订《尚书》时没有删去这些篇章,后世对周文明的理解会不会更加立体? 最让我心驰神往的,是《逸周书》保存的原始叙事魅力。《克殷解》描写牧野之战时,纣王"赴火而死"的细节比《史记》更富戏剧性;《世俘解》统计的战利品清单里,那些"俘人三亿万有二百三十"的夸张数字,反而透露出胜利者的自豪。这些文字带着青铜器铭文般的质地,将那个"惟命不于常"的变革时代永远定格。有次在博物馆看见西周早期的利簋,其铭文与《世俘解》的记载相互印证,那一刻突然理解了什么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这些竹简上的文字,原来都是会呼吸的历史。 当代学者对《逸周书》真伪的争论,在我看来恰是这部经典的魅力所在。正如罗新教授所言,历史细节的价值往往超越简单定论。当我们在《周月解》的历法记载中发现夏正、周正并用的痕迹,在《器服解》的礼器描述里看到商周制度的交融,这些"矛盾"反而构成了理解文明演进的钥匙。我特别喜欢书中《祭公解》篇末那句"汝毋以嬖御固庄后",将政治智慧浓缩成家常话般的告诫——这种兼具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的文本特质,正是《逸周书》独一无二的精神胎记。 每次重读《逸周书》,都会发现新的惊喜。上周在《武纪解》中注意到"五权"思想与《孙子兵法》的关联,昨日又发现《大匡解》记载的赈灾措施与当代应急管理理念异曲同工。这部被《汉书·艺文志》归入"六艺略"的典籍,就像一座尚未完全发掘的思想宝库。当现代人用"治理体系""国家能力"等概念分析古代政治时,不妨回到《逸周书》看看——那里早有关于权力制衡的"三机"说,关于危机管理的"九纪"论,这些穿越时光的智慧结晶,至今仍在华夏文明的血脉中跳动。 站在西安的丰镐遗址前,我总会想象当年史官们书写这些竹简的场景。他们或许没想到,那些记录王朝日常的笔墨,会成为后世理解中华文明基因的密码本。《逸周书》里那些被岁月浸染的文字,不仅记载着周人的文治武功,更承载着先民对理想社会的永恒追寻。当我们在《本典解》中读到"作政而不用法,法令众而不用礼",在《明堂解》里看到"天子负斧扆南面而立"的威仪时,看到的不仅是历史,更是一个民族精神成长期的珍贵影像。这些文字穿越三千年与我们相遇,依然能让人感受到那份属于华夏文明的从容与笃定。
逸周书
知书房
逸周书
佚名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燕丹子
知书房
燕丹子
佚名 著
《燕丹子》作为一部现存的汉代最优秀的历史小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本书是以战国末期,强秦将吞并燕国为历史背景,叙写了燕太子丹为雪秦耻、拯救国祚,延请刺客荆轲去秦国行刺秦王,终致失败的悲剧故事。《燕丹子》流传至今,原貌已不可见,今本是清人纪晓岚从明代《永乐大典》中全文抄出后,授学者孙星衍校订、整理出来的。《燕丹子》的成书历来众说纷纭,在这争论背后其实是对于小说起源问题的思考。其实,《燕丹子》是杂史,它的成书可以定为秦汉间。
穆天子传
知书房
穆天子传
佚名 著
历史小说集,先秦无名氏撰。六卷。西晋武帝太康二年(281)汲冢墓出土,荀勗等校理为五卷,东晋郭璞作注,增《周穆王盛姬死事》一篇,编为六卷,是为今本。前五卷记周穆王西征,作《周王游行记》或《周王传》,为第一部分。后一卷记盛姬之死及殡葬事,称《盛姬录》,为第二部分。八骏和西王母的故事,是古代神话传说,见《山海经》。穆王西征传说,载于《左传》。此书以历史和神话传说为根据,夸张虚构,使其成为充满神话色彩的历史小说。穆王率七萃雄壮之师,由造父驾御,伯天为响导,驶八骏,长驱万里,北绝流沙,西达昆仑,于瑶池之颠会见西王母,互赠礼物。对穆王沿途所见殊方外域珍禽怪兽、奇花异草、名山绝景,都有详细记载。全书不过八千五百余字,所写内容却十分丰富动人。结构略具后世章回小说雏形。穆王雄姿英发,王母温文风雅,两位主人公形象鲜明。瑶池之会场面描绘得绚丽多采,气氛缠绵哀婉。笔调含蓄热烈。有《四部丛刊》影印明范氏天一阁本。
新序
知书房
新序
刘向 著
刘向撰。原书30篇,《汉书·艺文志》儒家类著录,隋、唐史志均作30卷。至宋代原书已残,由曾巩重新辑成10卷,即今传本。其书取材于先秦至汉初经史诸子书,内容时限起自舜、禹时,讫于汉初。篇目分为“杂事”(卷1至卷5)、“刺奢”(卷6)、“节士”(卷7)、“义勇”(卷8)、“善谋”(卷9、卷10),共165条。卷3末“邹阳上书”、卷7末“苏武”、卷10全部11条,共13条为汉代材料,其余记先秦事(据《汉魏丛书》本统计)。刘向主旨是取古书嘉言善行材料为宣扬儒家道德服务。从书中内容看,由于取材来源驳杂,故事与说教不合,所叙史实与其它史传也不合,故不能作为经史著作看,只能归入小说。刘向叙事情节极简略,却偏重议论。有意义的故事集中在“杂事”、“刺奢”中,如卷1孙叔敖见两头蛇、虎会谏赵简子,卷2无盐女,卷3乐毅、邹阳、燕惠王往来书信,卷5叶公好龙,卷6卫灵公论宛春等。传世版本主要有《汉魏丛书》本、《四库全书》本、《百子全书》本、《四部丛刊》本、《丛书集成初编》本。清人卢文绍有《新序校补》1卷,收入《抱经堂丛书》。清人王仁俊辑《新序佚文》1卷,收入《经籍佚文》。今人马达撰《新序译注》(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
精选书评
知书客988514
古卷幽深,道尽周室兴衰!妙哉、奇哉、奥哉!可当史书读,可作兵书看;掌灯时细品,闲坐时略观。将相可窥权谋,布衣亦明进退。迷惘时当读,得意时更当读。寻章不如解意,解意不如会心。观此书如对弈,一子落而天地宽。周礼消亡处,正是大道显时。读至"时乃大明"四字,顿觉八百年风云过眼,却原来都在方寸间流转!
逸周书
知书房
逸周书
佚名
知书客982230
在图书馆读完《逸周书》,我发现这本书被低估了。很多人关注它记载的周代制度,我更佩服的是那些无名氏作者。他们写这些文字时没有留下名字,却把周朝的历史保存得这么好。普通人很难做到这一点。现在的人写东西都想要署名,生怕别人不知道。这些古代的佚名作者真了不起,他们不在乎名声,只在乎把事情记下来。这种精神很珍贵。
逸周书
知书房
逸周书
佚名
知书客459847
奇书,难懂又吸引人。看了很久还是不明白。可以按顺序读,可以跳着读。开心时读不进去,难过时也读不进去。聪明人觉得有收获,普通人觉得没意思。走投无路时试着读,春风得意时也试着读。求神不如读书,读书不如懂书。懂书太难。
逸周书
知书房
逸周书
佚名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