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穆天子传
知书房
穆天子传
佚名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2
发表书评
真经也,上古之瑰宝。正读可循其迹,反读可探其秘,精研可悟其道,浅览可得其趣。晴日可读,雨夜亦可读。学者可究其史实,闲人可品其奇谭。困顿时当读,通达时亦当读。寻仙不如访古,访古不如解古。解古之钥!一卷竹简藏山海,八骏西行见昆仑。非虚构,非妄诞,实乃先民对远方的诗意想象。字里行间,藏着比《山海经》更朴实的宇宙观,比《史记》更浪漫的地理志。
许久未读这般承载着上古气象的典籍了,偶然在B站看到考古学者复原周穆王西巡路线的视频,才想起书架上蒙尘的《穆天子传》。翻开发黄的书页时,青铜器般的文字气息扑面而来,那些关于八骏马蹄声与昆仑玉碎的记载,竟比任何奇幻小说都更令人心神激荡。
过去总以为这不过是部神话地理志,直到看见"穆王享王母于瑶池"那段,突然意识到这或许是最早的跨文明对话记录。当周天子带着中原的礼器与乐师,与西王母在雪峰环绕的湖泊边饮酒对歌时,两种文明碰撞出的火花,至今仍在丝绸之路的星空下闪烁。这让我想起在博物馆见到的战国错金银铜车马器,工匠们将草原的奔马形象熔铸进华夏的礼制框架,何等瑰丽的文明嫁接。
最动人的是书中那种未被世俗磨损的探险精神。穆王带着七萃之士"北风雨雪,天子以寒之故斩冰而济",这种明知艰险仍向未知进发的勇气,在今天这个被算法圈养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上周在甘肃出差时,望着祁连山积雪,突然理解为何古人要把西王母的宫殿设定在海拔三千米以上——唯有经历过高原反应的眩晕,才能体会征服海拔本身就是种修行。
书中那些看似荒诞的记载,如今想来皆是隐喻。八骏日行三万里的描述,恰似当代人跨越时差的视频会议;盛姬之死引发的长达三章的哀悼仪式,又暗合现代人对仪式感缺失的焦虑。最妙的是"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的段落,分明是外交礼仪与个人情感的交织,让人想起自己参与国际会议时,在茶歇间隙与外国学者分享家乡茶叶的微妙情谊。
读至卷末"天子遂驱升于弇山"时,窗外正飘着今冬第一场雪。突然觉得这部看似散佚的竹简,其实完整保存着某种精神基因——当我们厌倦了碎片化信息,不妨像穆王那样整理好车驾,带着青铜器般沉淀的诚意重新出发。毕竟在这个GPS定位精准到厘米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找回"西望昆仑"的浪漫坐标。
此书必读,先秦珍本无疑。
"西登昆仑,游轩辕之丘,观黄帝之宫,穆王御八龙之骏,遂宾于西王母。"
"穆王将征犬戎,祭父谏曰:‘不可!先王耀德不观兵。’" —— 寥寥数语,道尽华夏文明以德服人的王道精髓,更显《穆天子传》在瑰丽神话外衣下,对仁政思想的深沉叩问。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