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499736
2025年07月06日
什么古画品录,全是废话。书里说的道理谁都知道,画得好就是好,画得差就是差,还要写成书,真是闲着没事干。你打开看也浪费时间,合上看也浪费时间。高兴时候不用看,烦心时候看了更烦。懂画的人不用看,不懂画的人看了也白看。画就在那里放着,看了书也不会画得更好。还不如直接去看画。
古画品录
知书房
古画品录
谢赫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声无哀乐论
知书房
声无哀乐论
嵇康 著
晋人嵇康著,从声音本性与情感特征的关联上研究音乐本质的著作。同阮籍一样,他们都去探究追寻“乐”的“自然”本体;与阮籍不同的是:嵇康从“养生论”角度去发掘,而“养生论”在阮籍的乐论中没有什么地位。嵇康认为音乐可以养生,而养生的根本在于精神上的和,因此,嵇康认为音乐的本质就是“和”。《声无哀乐论》的直接理论基础是他的养生论。这种养生,与道家“全身保生”的养生不同,主要是“养神”即培养个体人格的独立性。但是,《声无哀乐论》又不是以“养生”为直接出发点的。他的直接出发点在于“养生”后面的“本体”——“和”。“和”不仅是“养生”而且也是“乐”的“本体”。人体有盛衰,“和”不变;音乐有“五音”,“和”常存。“乐”的“本体”—“和”,是永恒的常驻不变的,它本身没有欢乐与悲哀可言。人之所以感到似乎“乐”有“哀乐”,是把现象与本体混为一谈了。在嵇康看来,“哀乐”是人的情感的体现,是情感的特征,与“乐”的“本体”不是一回事,“心之与声,明为二物”。但又有一定的联系。”和声无象,而哀心有主。”如果你高兴了,就从“和声”中听到欢乐;如果你悲哀了,就从“和声”中听到忧愁。其实,“和声”还是“和声”,它并不改变本性,还是如风一样,自由吹拂。至于你感到“哀乐”那是你的情感使然,并非声音使你“哀乐”。这一点,在美学上有重要价值。它强调了主体自身情感状态在审美和艺术欣赏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审美感受的个体差异现象。“声无哀乐”而人能感受哀乐,人有哀乐却不能改变声音,正说明声音超越了哀乐,不被哀乐所局限。这正是艺术的本质。就是要使艺术超出有限而达到无限,使“至和之声,无所不感”,“兼御群理,总发众情。”
书述
知书房
书述
李煜 著
五代南唐后主李煜撰。称书有八字法,谓之“拨镫”,自卫夫人并钟繇、王羲之,传授于欧阳询、颜真卿、褚遂良、陆柬之等,流传于当时。记述了擫、压、钩、揭、抵、拒、导、送之法:擫者,擫大指骨上节,下端用力欲直,如提千钧;压者,捺食指著中节旁;钩者,钩中指著指尖钩笔,令向下。
大观茶论
知书房
大观茶论
赵佶 著
原名 《茶论》,又称 《圣宋茶论》。茶叶专著。宋徽宗赵佶撰。约成书于宋大观元 年 (1107)。自 《说郛》刻本始改今名。另有 《古今图书集 成》刊本。全书二千八百余字,首为绪言,次分地产、天时、 采摘、蒸压、制造、鉴别、白茶、罗碾、盏、筅、瓶、杓、 水、点、味、香、色、藏焙、品名、外焙20目。对于当时 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等均有详细论述。其中 论及采摘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煮之妙尤为精辟, 反映北宋以来茶业发达和制茶业发展的一个侧面。有些论述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精选书评
知书客442142
翻开《古画品录》,多数人留意的是谢赫六法如何评判画家高低。但我不太在意这些。我看重的是谢赫坦然承认自己也会被美色所惑,说张墨荀勖"风范气候,极妙参神,但取精灵,遗其骨法"。一个批评家能公开自己的偏好与局限,比假装客观更难。艺术评论总难免主观,诚实面对反而可贵。从这个角度看,谢赫比后世的许多评论家更值得尊重。
古画品录
知书房
古画品录
谢赫
知书客335078
在故宫看历代画作时总会想起谢赫的《古画品录》。很多人讨论六法精要,我却更注意他对陆探微的评价。他说"穷理尽性,事绝言象",意思是画到极致反而说不出好在哪。这种评价方式很特别。现在的人总爱用夸张的词语夸一幅画,但真正的好画确实让人无话可说。看画的人多,懂画的人少。谢赫能看出这种境界,自己必定也是高手。
古画品录
知书房
古画品录
谢赫
知书客967431
谢赫把顾恺之排到第三品,并评价:“但迹不逮意,声过其实。 ” 谢赫眼中的顾恺之所画人像比之陆、曹二人还是缺少神韵。后世对顾恺之的了解更深,是因为恰好有作品留存于世,如果陆、曹也有作品留存,他们的对比应该还是比较明显的。 不过也有可能是谢赫不喜顾的作品,有意而为之。不过更映射了中国艺术史是幸存作品的历史。
古画品录
知书房
古画品录
谢赫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