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古画品录
古画品录
谢赫

古画品录

谢赫  

又称《古今画品》或《画品》。 画评、 画品。南朝齐谢赫。 南朝齐梁画家谢赫著。共一卷。成书于梁武帝中大通四年至太清三年(532~549)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系统的品评画家绘画的论著。 有《津逮》本、《说郛》本、《百川学海》本、《书画谱》本、《学津讨原》本、《美术丛书》本。评论自三国吴到萧梁三百年间二十七个名画家的绘画作品。根据他们的艺术造诣, 分成六品: 第一品陆探微、曹不兴、卫协、张墨、荀勖。第二品顾骏之、陆绥、袁茜。第三品姚昙度、顾恺之、毛惠远、夏瞻、戴逵、 江僧宝、 吴暕、 张则、陆杲。第四品蘧道愍、章继伯、顾宝光、王微、史道硕。第五品刘顼、晋明帝、刘绍祖。第六品宗炳、 丁光。提出了“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的“六法论”,作为人物画创作和品评的准则。指出了绘画的社会功能为“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为中国第一部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品评绘画的重要著作。树立了绘画批评的典范,成为后世论画和鉴赏批评的标准, 以致“六法”一词,后来引伸成为中国画的代称,或理论、技法的总称。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4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778792
谢赫的《古画品录》将道家"气韵生动"之说化为具体的绘画准则,这种将玄学理论与艺术实践相互印证的做法,与管仲以天道论治国的思路如出一辙。中国艺术批评的独特之处正在于此——它从来不是冰冷的技法分析,而是用整个文化体系的思维来观照具体创作。当我们用"六法"品评画卷时,实际上是在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哲学对话。 尤其耐人寻味的是"骨法用笔"与"经营位置"之间的辩证关系。前者强调笔墨的内在生命力,后者注重画面的结构秩序,这不正暗合《易经》中"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智慧吗?我在临摹古画时总感觉,真正的笔墨功夫不是在纸面上较劲,而是要让手腕的力道与呼吸的韵律形成某种天人感应。谢赫把这种难以言传的体验归纳为可循的法则,既保存了艺术的神秘性,又提供了切实的入门路径。 当代人常误解"传移模写"是扼杀创造性的教条,其实它揭示了中国艺术传承的精髓。就像庄子所说的"得意忘言",真正的临摹不是复制形迹,而是在笔墨往复间完成精神的传递。我见过不少画家临古画越临越有个性,这恰恰证明了谢赫的高明——他制定的不是束缚创造力的枷锁,而是打开传统的钥匙。 最令人叹服的是谢赫将"气韵生动"置于六法之首。这四字箴言道破了中国艺术的核心机密:优秀的作品必须具有与宇宙同频的生命节奏。就像我们欣赏八大山人的荷花,那些枯笔淡墨之所以动人,正是因为画出了天地万物的呼吸感。这种审美标准至今仍在影响我们的艺术判断,当我们在美术馆前驻足,本能地被某些作品吸引时,实际上正在无意识地运用谢赫的品鉴智慧。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36973
在绘画理论尚未系统化的时代,谢赫的《古画品录》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没有严格评判标准的情况下,优秀的绘画创作需要依靠天赋过人的画家,以及一批见解独到的鉴赏家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谢赫提出的"六法"为后世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评判框架,虽然没有强制执行的可能,但确实为绘画艺术确立了基本准则。 我觉得这本书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谢赫对具体画家的评价。他夸顾恺之的时候说"格体精微,笔无妄下",批评的时候又说"迹不逮意"。他对陆探微的评价特别高,说"穷理尽性,事绝言象",但对张墨、荀勖就直言"但取精灵,遗其骨法"。这些评价都很直接,让人能清楚知道每个画家的长处和短处。 最有趣的是谢赫评价自己的老师时也很客观,既肯定其"笔迹利落",又指出"气韵不周"。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在古代艺术批评中很少见。读这些评价时,仿佛能看到当时画家们创作的情景,以及谢赫认真品评的样子。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73015
谢赫《古画品录》以"六法"为纲,却似悬鹄而射,其论每多语焉不详。所谓"气韵生动"究竟何指?千载之下,犹令人辗转反侧。姚最续作,虽欲补苴罅漏,然"立万象于胸怀"之说,更添云雾。细读其品第文字,如陆探微"穷理尽性"之评,恍若禅家机锋,令人既觉其妙,复疑其玄。注家多困于骈俪文风,或执训诂而失神髓,或骋玄谈而离本真。尝见董逌《广川画跋》牵合老庄,愈解愈纷;张彦远虽称精鉴,亦不免以己意度古人。今人欲窥六朝画论真面,当先祛"以今律古"之蔽,尤须比对顾恺之《论画》残篇,参以敦煌壁画画迹。然最可叹者,莫过谢赫贬顾恺之"迹不逮意",而后世摹本满天飞,孰为真龙?思之惘然。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25874
看完《古画品录》总觉得很困惑,谢赫那套"六法"理论说得头头是道,可为什么后世画家越画越匠气?古人强调"气韵生动",但我们现在看那些宫廷画师的工笔花鸟,死板得连羽毛都像用尺子量出来的。最让我想不通的是,他们把"经营位置"说得那么重要,可宋代以后那些构图公式化的山水画,怎么看都像是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谢赫可能没想到,他用来解放画家的理论,最后反而成了束缚创作的教条。 我总觉得古人太理想化了,以为定下几条标准就能让艺术永葆生机,可艺术最怕的就是变成标准答案。那些被奉为圭臬的"六法",在画院考试里变成了僵化的评分标准,画家们不是在追求神韵,而是在死磕技法。这就好比把鲜活的鱼儿做成了标本,虽然形似,但早没了那股子灵动劲儿。看着那些被奉为经典的画论,有时候会想:是不是越是把艺术说得明明白白,反而离真正的艺术就越远?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37933
谢赫的《古画品录》中反复强调"气韵生动"这一核心概念。"虽画有六法,罕能尽该,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这句话明确指出绘画的六个基本法则,但最重要的是"气韵生动"。这个标准被用来评判画作的高低。它不是简单的技法要求,而是对作品内在生命力的衡量。 "气韵生动"这个概念贯穿全书。谢赫用这个标准评价了27位画家。比如他称赞卫协"虽不该备形妙,颇得壮气",批评丁光"非不精谨,乏于生气"。这些评价显示出他对作品精神层面的重视超过对形似的追求。 谢赫的品评体系对后世影响深远。他把画家分为六个等级,每个等级都有明确标准。第一品的陆探微被认为"穷理尽性,事绝言象",这个评价体现了他最推崇的艺术境界。相比之下,第六品的画家只能"粗写大意",缺少更深层的表现力。 《古画品录》建立的中国绘画批评体系持续了上千年。谢赫提出的"六法"成为后世评画的基本准则。其中"气韵生动"这一条尤其重要,它代表了中国艺术独特的审美取向。
2025年07月02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