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224539
2025年09月04日
看了又看,还是不懂说什么。
书后品
知书房
书后品
李嗣真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观钟繇书法十二意
知书房
观钟繇书法十二意
萧衍 著
一卷。书评。南朝梁萧衍撰。全篇仅为两部分,凡二百五十字左右。首论钟繇书法十二意,为:“平,谓横也。直,谓纵也。均,谓间也。密,谓际也。锋,谓端也。力,谓体也。轻,谓屈也。决,谓牵掣也。补,谓不足也。捐赠,谓有余也。巧,谓布置也。称,谓大小也。”而“规矩必周”;次评钟繇、二王书,亦“褒贬大备”。
画山水序
知书房
画山水序
宗炳 著
中国古代绘画美学论文。宗炳著。最早载于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后收入明刊本《王氏画苑》、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中国画论类编》等版本中。宗炳(375—443)。南朝宋画家,字少文,南阳涅阳(今河南镇平)人。家居江陵(今属湖北),擅长书法、绘画和弹琴,好游山水,信奉佛教,曾作《明佛论》。《画山水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关于山水画的美学论文,作者对佛学精神的体悟也体现在这篇论文的基本美学命题“畅神”说之中。所谓“神”,既是指与佛学之“道”相联系的“神明”,一种无限、绝对的精神本体,又是指已经掌握了这个“道”的超脱、自由的主体精神。在客观方面,“山水以形媚道”,“质有而趣灵”,即山水自然处处都亲附着,显现着这个精神本体,并因此而显得有“灵”有“趣”。山水画固然要“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但亦应象领会典籍那样“旨微于言象之外”,即超越“形”的有限性而去领会那无限的“神”。这是构成“畅神”说的一重含义。书中尽管论述了类似西方透视法的远近法,但最终仍归结为得“嵩、华之秀,玄牝之灵”,即为了得山水之“神”。在主观方面,已经“含道”的主体在“映物”、“味象”、“应目会心”中,感发着自身的自由无限的内在精神,使得“万趣融其神思”;在和山水之“趣”的这种两忘俱一中,主体精神也得到了无限的解脱、展发和怡悦。这是“畅神”说的又一重含义。《画山水序》的“畅神”说,既深化了顾恺之“以形写神”说,又突出了主体表现的意义,对中国古代的后期写意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书断
知书房
书断
张怀瓘 著
三卷。书法品评著作。唐张怀瓘撰。是编系著录古今书体及能书人名。定其品第,纪述颇详,是一部重要的书法理论著作。他和孙过庭可以说是唐代书论史上的双璧,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朋友赵僎即赞其《书断》:“统之美而绝举,成一家之孤振,虽非孔父所刊,犹是丘明同事。”录古今书体及善书者名,各述其源流,记述颇详。上卷列古文、大篆、籀文、小篆、八分、隶书、章草、行书、飞白、草书等十体及其源流,系之以赞,末为一篇总论。中卷、下卷将善书者分为神、妙、能三品,每品各以体分。计神品二十五人(除各体重复得十二人)
精选书评
知书客791396
妙品,书法之绝响!高古处见性情,细微处观气象。可临摹,可品评,可咀嚼,可神会。得意时读之如饮醇醪,失意时读之若见故人。名家可窥堂奥,初学者亦得门径。笔枯墨尽时当读,挥毫泼墨时更当读。摹帖不如品帖,品帖不如悟帖。悟此道者,方知书之为书,非止于点画之间也!一册在手,千年翰墨如在目前,个中三昧,岂是俗子能道?
书后品
知书房
书后品
李嗣真
知书客154385
自甲辰春分执卷,至立夏前一日读竟,前后凡四十余日。此书品骘古今书家,分九等列之,盖承庾肩吾《书品》遗绪而益加精审。李嗣真以"逸品"冠首,独标高格,实开后世书画评骘之先河。其品藻用笔洗练,论断精微,往往三数语便得书家神髓。虽偶有时代局限,然衡鉴之公、眼界之广,足为艺林圭臬。丙午暮春玄斋主人记于西泠印社之南窗。
书后品
知书房
书后品
李嗣真
知书客817026
《书后品》里讲书法的品级,我看了觉得不太明白。他把书法家分成好几等,有的写得好的在中等,有的写得一般的反而在上等。比如王献之和虞世南排得很高,但我觉得他们的字没那么好看。还有把智永排得很低,可他的字明明很好。这种分类好像没什么道理。他喜欢的东西和别人不一样。这样排等级有什么意义?我搞不懂他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书后品
知书房
书后品
李嗣真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