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画山水序
画山水序

画山水序

宗炳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中国古代绘画美学论文。宗炳著。最早载于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后收入明刊本《王氏画苑》、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中国画论类编》等版本中。宗炳(375—443)。南朝宋画家,字少文,南阳涅阳(今河南镇平)人。家居江陵(今属湖北),擅长书法、绘画和弹琴,好游山水,信奉佛教,曾作《明佛论》。《画山水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关于山水画的美学论文,作者对佛学精神的体悟也体现在这篇论文的基本美学命题“畅神”说之中。所谓“神”,既是指与佛学之“道”相联系的“神明”,一种无限、绝对的精神本体,又是指已经掌握了这个“道”的超脱、自由的主体精神。在客观方面,“山水以形媚道”,“质有而趣灵”,即山水自然处处都亲附着,显现着这个精神本体,并因此而显得有“灵”有“趣”。山水画固然要“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但亦应象领会典籍那样“旨微于言象之外”,即超越“形”的有限性而去领会那无限的“神”。这是构成“畅神”说的一重含义。书中尽管论述了类似西方透视法的远近法,但最终仍归结为得“嵩、华之秀,玄牝之灵”,即为了得山水之“神”。在主观方面,已经“含道”的主体在“映物”、“味象”、“应目会心”中,感发着自身的自由无限的内在精神,使得“万趣融其神思”;在和山水之“趣”的这种两忘俱一中,主体精神也得到了无限的解脱、展发和怡悦。这是“畅神”说的又一重含义。《画山水序》的“畅神”说,既深化了顾恺之“以形写神”说,又突出了主体表现的意义,对中国古代的后期写意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更多
书评  · 76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323483
最近重读宗炳的《画山水序》,突然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这个生活在1600多年前的老人,怎么就能把艺术和人生的道理说得这么透彻?年纪渐长,越发觉得古人的智慧真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当我读到"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像"时,不禁停下思考:我们现代人整天忙忙碌碌,到底在追寻什么?宗炳那个年代没有手机电脑,却能静下心来观山望水,在自然中参悟人生真谛。这让我想起去年去黄山写生的经历,当时站在迎客松前,忽然明白了什么叫"澄怀味像"——原来真正的艺术创作,首先需要一颗澄明的心。 前两天和一位老画家聊天,他说现在年轻人学画,总想着速成,却忘了观察生活的基本功。我突然理解了为什么自己以前临摹总是不得要领,原来缺的不是技巧,而是宗炳说的"澄怀"这个前提。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这位老画家就像当代的宗炳,他们都在用毕生践行着一个道理:艺术即修行。 我们总说要让孩子学艺术培养气质,报各种培训班,买最好的画具。但当我们给孩子创造了最好的物质条件后,他们真的能画出好作品吗?未必。就像宗炳说的"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真正的艺术不在工具,而在心境。 比起昂贵的画材,教会孩子观察生活、感受自然的能力要珍贵得多。iPad上的绘画软件可以随时更新换代,但对美的感知力和对生命的体悟,却是需要代代相传的财富。这种传承最难的地方在于,它不能靠说教,而要像宗炳那样"卧游"山水,在潜移默化中完成。 记得小时候学画,老师总批评我的素描太死板。那时很不服气,觉得是铅笔不够好的缘故。现在才明白,问题出在我总是急着完成作业,却忘了仔细观察对象。就像宗炳说的"目亦同应,心亦俱会",心不到,手怎么可能到?父亲虽然不懂艺术,但他教会我做事要专注的品格,这比任何绘画技巧都重要。 重读《画山水序》,我忽然懂了宗炳的良苦用心。他写这篇文章,不仅是在讲绘画技法,更是在传授一种生活方式。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学习古人"澄怀观道"的智慧。也许我们成不了大画家,但若能像宗炳那样,在平凡生活中保持一颗澄明的心,就是最大的成功。 放下书本,我决定这个周末去郊外走走。不是为拍网红打卡照,而是想试试能不能像宗炳那样,在山水间找到内心的平静。毕竟,真正的艺术不在远方,而在我们看待世界的眼光里。
2025年09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

@《画山水序》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