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画山水序
画山水序
宗炳

画山水序

宗炳  

中国古代绘画美学论文。宗炳著。最早载于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后收入明刊本《王氏画苑》、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中国画论类编》等版本中。宗炳(375—443)。南朝宋画家,字少文,南阳涅阳(今河南镇平)人。家居江陵(今属湖北),擅长书法、绘画和弹琴,好游山水,信奉佛教,曾作《明佛论》。《画山水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关于山水画的美学论文,作者对佛学精神的体悟也体现在这篇论文的基本美学命题“畅神”说之中。所谓“神”,既是指与佛学之“道”相联系的“神明”,一种无限、绝对的精神本体,又是指已经掌握了这个“道”的超脱、自由的主体精神。在客观方面,“山水以形媚道”,“质有而趣灵”,即山水自然处处都亲附着,显现着这个精神本体,并因此而显得有“灵”有“趣”。山水画固然要“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但亦应象领会典籍那样“旨微于言象之外”,即超越“形”的有限性而去领会那无限的“神”。这是构成“畅神”说的一重含义。书中尽管论述了类似西方透视法的远近法,但最终仍归结为得“嵩、华之秀,玄牝之灵”,即为了得山水之“神”。在主观方面,已经“含道”的主体在“映物”、“味象”、“应目会心”中,感发着自身的自由无限的内在精神,使得“万趣融其神思”;在和山水之“趣”的这种两忘俱一中,主体精神也得到了无限的解脱、展发和怡悦。这是“畅神”说的又一重含义。《画山水序》的“畅神”说,既深化了顾恺之“以形写神”说,又突出了主体表现的意义,对中国古代的后期写意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3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578120
宗炳的《画山水序》看似在讲画理,实则透着一股难以言说的怅惘。"山水以形媚道",可那"道"究竟在何处?他笔下的一皴一染,分明是儒者在乱世中无处安放的魂魄。最触目惊心的是那句"澄怀观道",仿佛要把整个时代的迷惘都压进笔墨里。这般苦心孤诣,在今日看来竟显得如此徒劳——我们捧着手机刷短视频时,谁还记得山水里藏着什么"道"?那些精妙的笔法,终究敌不过时间这匹快马。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14934
这写的是啥?完全看不懂啊...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92776
宗炳《画山水序》文简而意远,直指画道本原,非止技论,实乃心印;彦远注疏详略得当,阐发隐微,然于"澄怀味象"之说或有未尽,当参荆浩"六要"之说以明其旨。若欲深究形神之辩,则须兼取顾恺之"传神写照"与谢赫"气韵生动"二说,方得全貌。序中"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句,后世多解为透视法则,实则暗含玄理,与庄子"天地一指"遥相呼应。今人整理文本,"类之成巧"或讹作"类之成工",当据唐写本正之。王氏《校释》于此篇用力尤深,然过分比附西方美学,未免失其本真。读此篇者,当以玄对山水,不必尽拘笔墨形迹,盖宗少文本以佛理摄画理,非徒写形貌耳。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46199
奇了怪了,这画山水序也配叫珍宝?读之乏味,观之无趣。故作高深,实则空洞。说什么"以形写神",不就是照着葫芦画瓢?说什么"澄怀味象",不就是故弄玄虚?读书人可以弃之,画家也不一定用得上。无聊时可看,但只会更无聊;烦躁时想看,却让你更烦躁。欲学山水画不如直接临摹,想悟画道不如去写生。浪费生命!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74169
第一次翻开《画山水序》时,只觉得是一篇谈论绘画技法的古文,那些关于"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的论述,在我眼中不过是古人对自然景物的忠实描摹。但随着阅历增长,再读这篇南朝宗炳的经典之作,才惊觉它早已超越单纯的艺术理论,成为中国人观察世界、理解生命的一种独特方式。 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蕴含着中国山水画最核心的精神密码。宗炳先生以"澄怀观道"四字开篇,便道出了艺术创作与生命体验的真谛。我常想,这"澄怀"二字何其精妙——只有洗净心中杂念,才能与天地对话。这与现代人浮躁的心态形成鲜明对比,每次重读都让我心生惭愧。我们总在追逐外在的成就,却忘了先要整理自己的内心世界。 "山水以形媚道"的论断让我尤为震撼。在宗炳眼中,山水不只是风景,而是"道"的显现。这种将自然与哲学融为一体的观点,奠定了中国艺术的精神高度。记得有次在黄山写生,当云雾缭绕山间时,我突然理解了这句话——大自然本身就是最伟大的艺术家,它的一笔一画都在诉说宇宙的真理。这种体验让我明白,中国山水画从来不只是视觉艺术,更是一种生命修行。 文中关于"远观""近察"的论述,揭示了中国绘画独特的空间智慧。"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这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打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我在临摹古画时常常惊叹,古人为何能用寥寥数笔就表现出万里江山的气势?原来他们追求的不是形似,而是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这种艺术观在今天这个追求逼真效果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最触动我的是宗炳提出的"畅神"之说。他认为绘画的终极目的是让精神得到舒展。这让我想起自己学画的经历:曾经执着于技法,画面却越来越僵化;后来懂得放松心情,反而画出了灵动之气。中国艺术这种注重内在体验的传统,与西方艺术追求外在完美的取向形成有趣对比。我们祖先早就知道,真正的艺术创作是一场心灵与自然的对话。 在数字影像泛滥的今天,《画山水序》中的智慧更显珍贵。当人人都能随手拍下风景时,宗炳提醒我们:看见不等于感知。中国山水画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八个字道破了艺术创作的本质。我曾在美术馆见过一幅当代水墨作品,虽然技法精湛,却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后来明白,缺的就是那份"澄怀观道"的心境。 重读这篇经典,我常为中华文化的深邃而自豪。早在1500年前,我们的先人就建立起如此完整的美学体系,将艺术、哲学、人生融为一体。这种整体性的思维方式,正是中华文明最独特的贡献。每当看到西方学者研究中国艺术时那种惊叹的神情,我就忍不住想:我们真的应该更了解自己的传统。 当然,阅读古文需要辩证的眼光。宗炳所处的时代背景与今天大不相同,文中某些观点难免有其局限性。但这丝毫不影响其核心价值的永恒性。那些关于心灵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在今天这个生态危机的时代反而更具启示意义。我常想,如果现代人能够领会"澄怀观道"的精神,或许很多环境问题就不会如此严峻。 《画山水序》对我而言,已不仅是艺术理论,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它教会我在忙碌之余静心观照,在浮躁之中保持清醒。每次重读,都能获得新的感悟。这种常读常新的体验,正是经典作品的魅力所在。作为中国人,能够直接阅读祖先留下的智慧结晶,实在是一份难得的幸运。在这个意义上,《画山水序》不仅属于历史,更指向未来;不仅是艺术家的指南,也是每个追求精神生活者的明灯。
2025年07月02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