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断
书断

书断

张怀瓘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三卷。书法品评著作。唐张怀瓘撰。是编系著录古今书体及能书人名。定其品第,纪述颇详,是一部重要的书法理论著作。他和孙过庭可以说是唐代书论史上的双璧,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朋友赵僎即赞其《书断》:“统之美而绝举,成一家之孤振,虽非孔父所刊,犹是丘明同事。”录古今书体及善书者名,各述其源流,记述颇详。上卷列古文、大篆、籀文、小篆、八分、隶书、章草、行书、飞白、草书等十体及其源流,系之以赞,末为一篇总论。中卷、下卷将善书者分为神、妙、能三品,每品各以体分。计神品二十五人(除各体重复得十二人)
更多
书评  · 68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898486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025年09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81897
说来也是讽刺,直到三十岁这年我才真正读完这部被奉为书法理论圭臬的《书断》。原以为会遇见字字珠玑的智慧结晶,不料却像是闯进了一座精心布置的标本陈列馆——那些被制成标本的书法理论,虽然保持着完美的姿态,却早已失去了鲜活的血肉。 张怀瓘在这部著作里展现的考据癖简直令人窒息。他像一位固执的考古学家,执着于将每个字的演变轨迹都钉死在特定的时间轴上。《书断》中那些繁复的品评体系,与其说是书法审美的指南,不如说是一套繁琐的鉴定标准。他把王羲之捧上神坛的方式,活像是给书法套上了一副枷锁——后世的书法家们不是在创作,而是在战战兢兢地临摹一个永远无法企及的幻影。 最可笑的是他对"神品""妙品""能品"的划分。这种自以为是的分级,本质上不过是用官僚体系的思维来框定艺术创作。就像把彩虹硬要分成七种颜色,却对其中万千渐变视而不见。我在阅读时常常忍不住想:若是让张怀瓘亲眼见证张旭的狂草、徐渭的大写意,不知这位理论家会不会气得把毛笔折断? 更令人不适的是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道德说教。在他笔下,好的书法必须配得上"君子之风",这种将艺术与人品强行绑定的做法,简直是对创作者的双重绑架。按照这个逻辑,蔡京就该被开除书坛,而事实上他的字比许多"正人君子"要生动得多。 说来也怪,正是这种令人窒息的条条框框,反而让我看清了一个事实:真正的书法从来不在《书断》的格子里。那些被张怀瓘轻轻带过的民间书风,那些他不屑一顾的随性之作,或许才是书法艺术最本真的模样。读完最后一个字合上书卷时,我竟有种解脱感——就像终于从一位絮絮叨叨的老学究课堂里逃了出来。
2025年09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73571
古人写字讲究气韵生动,意在笔先。今人写字追求形式美观,刻意造作。古人写字如王羲之,酒后挥毫,一气呵成,不求工整而自得其妙。今人写字斤斤计较于点画形态,描摹临帖,徒有其表而无其神。 张怀瓘在《书断》中说得明白,书法贵在自然流露,不在刻意为之。他提到卫夫人教王羲之写字,先观其执笔,后观其运笔,最终看其心性。这种教学方法至今仍然适用。现在很多人学书法,只顾着描红临帖,却忽略了最重要的心法传承。 书中记载了许多书法家的故事。比如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这种刻苦精神令人敬佩。现在很多人学书法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根本静不下心来。张怀瓘特别强调,书法要下苦功夫,没有捷径可走。这个道理放在今天同样适用。 《书断》还详细记录了各种书体的演变过程。从篆书到隶书,再到楷书、行书、草书,每种书体都有其独特的美感。现在很多人只追求楷书的工整,忽视了其他书体的艺术价值。张怀瓘告诉我们,每种书体都值得学习,不能厚此薄彼。 书中关于笔法的讲解特别实用。比如中锋用笔、藏锋露锋这些基本技法,现在仍然被广泛使用。现在很多初学者不重视这些基本功,一上来就想写大字,结果事倍功半。张怀瓘说得很对,书法要从基本笔画开始练起,循序渐进。 张怀瓘对书法作品的评价标准很有见地。他认为好的书法要有骨力,有气韵,有神采。现在很多人评价书法只看字形是否端正,完全忽略了这些更重要的因素。这本书告诉我们,真正的书法艺术是形神兼备的。
2025年09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48076
张怀瓘的《书断》虽被奉为书法理论的经典,实则不过是迂腐文人的自我陶醉。他将书法分为神、妙、能三品,看似条理分明,实则不过是主观臆断的产物。那些所谓的品评标准,不过是文人相轻的遮羞布,用以标榜自己的审美趣味高于他人。真正的艺术岂能如此简单粗暴地划分等级? 书中对王羲之的过度推崇尤其令人反感。张怀瓘将王羲之捧上神坛,贬低其他书家,这种偏执的崇拜恰恰暴露了其审美视野的狭隘。书法艺术本应百花齐放,他却硬要定于一尊,这种独断专行的态度实在令人难以苟同。更可笑的是,他所谓的"神品"标准,不过是迎合当时权贵的口味,与真正的艺术精神相去甚远。 《书断》中那些玄之又玄的品评术语,读来令人昏昏欲睡。什么"气韵生动"、"骨法用笔",不过是故弄玄虚的空话。真正的书法鉴赏应当建立在具体的技法分析之上,而非这些虚无缥缈的概念。张怀瓘的评论往往流于表面,缺乏深入的技术剖析,这恰恰暴露了他对书法本质理解的肤浅。 最令人难以接受的是,他将书法与道德捆绑在一起的做法。说什么"书如其人",仿佛字写得好坏就能判定人品高下。这种迂腐的观念不仅荒谬,更助长了书法界的伪善风气。艺术就是艺术,何必非要与道德扯上关系?这种陈腐的思维方式,正是阻碍书法艺术发展的桎梏。 通观全书,张怀瓘的论述充满了文人式的自恋与偏见。他将个人喜好包装成金科玉律,以权威的口吻强加于人。这种傲慢的态度,与书法艺术应有的开放包容精神背道而驰。时过境迁,今天我们重读《书断》,更应该保持清醒的批判意识,而不是盲目崇拜古人。
2025年09月03日
查看更多书评

@《书断》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