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钟繇书法十二意
知书房
观钟繇书法十二意
萧衍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8
发表书评
钟繇的书法确实有独到之处,但《观钟繇书法十二意》写得有点过于玄乎。他把书法技巧分解得太细,反而让人摸不着头脑。特别是那些什么"纤浓有度""疏密相间"的说法,听着很有道理,实际很难把握。不过他能把写字这事研究到这个程度,也算难得。这本书对初学者帮助不大,但对已经入门的人可能有点启发。说到底,书法还是得靠多练,光看理论没用。
钟繇的书法理论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显得过于刻意而缺乏灵魂。他提出的十二种笔意,看似系统完整,实则将书法艺术切割得支离破碎。所谓"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不过是把自然意象强行塞进笔画的囚笼里,这种机械的对应关系暴露出他对书法本质的误解。真正的书法岂能用十二条规则框定?王羲之曾批评钟繇"笔意未尽",此言不虚。
这部书法理论中最令人不适的,是其透露出匠气十足的创作观。钟繇将书法分解为可量化的技术指标,却忽略了艺术最核心的生命力。当他说"竖如万岁枯藤"时,可曾想过枯藤的沧桑需要用心灵去体悟,而非用笔法来模仿?这种把艺术降格为技法的倾向,对后世书法发展造成了难以估量的伤害。
更可笑的是,钟繇自以为建立了完整的书法体系,却连最基本的矛盾都无法自洽。他一面强调"意在笔先",一面又执着于具体的笔画形态;既标榜"天质自然",又制定严苛的技术标准。这种左右互搏的理论,与其说是指导创作,不如说是束缚灵感的枷锁。当代书法家若仍奉之为圭臬,实在可悲。
临摹时读钟繇,他教你:"平谓横也,直谓纵也"。笔画排布时读钟繇,他提醒你:"均谓间也,密谓际也"。运笔迟疑时,钟繇指示你:"锋谓端也,力谓体也"。结构松散时,他纠正你:"轻谓屈也,决谓牵掣也"。墨色不均时,他告诫你:"补谓不足也,损谓有余也"。更不用说"转谓曲折也,趣谓意向也""十二意者,盖楷隶之极则""每作一点,必悬管掉之""字之形势,不宜上宽下窄"这些话。任何时候练字,都能遇到钟繇的教导。学书法的人,在不同阶段都会与他对话。钟繇严格遵循书写规范,不随意改动,不违背法度。他的理论建立在长期实践基础上,每一句都经过验证。
钟繇书法古朴厚重,奠定了楷书基础。
钟繇书法十二意中蕴含的不仅是笔墨技巧,更是一种处世智慧。习字如立身,笔画间的起承转合恰似人生进退,每一笔都能看出书写者的心性修养。那些看似简单的横竖撇捺,实则包含着对天地万物的理解,运笔时需气定神闲,方能写出风骨。
初学书法最忌心浮气躁,就像《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所言,临帖要"意在笔先"。我常觉得这就像我们面对人生抉择,若没有深思熟虑便贸然行动,往往事与愿违。钟繇的"十二意"中,尤以"锋杪之妙"最为精微,这不正是告诫我们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吗?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收笔之处,恰恰是展现功力的关键。
在临摹古帖时,常常能体会到钟繇所说的"骨法用笔"。每次提笔都仿佛在与千年前的智者对话,他的笔势、气度透过纸墨传递而来。我特别欣赏他对"方圆"之道的阐释,方中带圆,圆中有方,这何尝不是为人处世的至理?做人太过方正则易折,太过圆滑则失骨气,能在二者间取得平衡,才是真正的智慧。
习字多年,愈发懂得钟繇所说的"使转得宜"的真意。这不仅是手腕的灵活运用,更是对整体布局的把握。就像人生路上,既要有坚定不移的目标,也要懂得适时调整方向。那些流传千年的法帖,正是因为书写者懂得在规矩中求变化,才成就了不朽的艺术价值。
每当临池学书,总会想起钟繇十二意中关于"取势"的教诲。字要写得活,就要懂得借势而行。这让我联想到,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我们也要学会顺势而为,但又不失本心。书法教会我的不仅是写字,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在传统中创新,在约束中自由。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