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778299
2025年09月03日
翻开《氾胜之书》,扑面而来的是黄土高原上沉淀了两千年的农耕智慧。这部西汉农书不似后世那些掉书袋的文人笔记,字里行间都带着老农手掌上的茧子味。氾胜之把毕生心血都化作了"凡耕之本,在于趣时"这样朴实的箴言,就像关中老农蹲在地头抽旱烟时随口道出的经验之谈,却藏着让土地多产三成的秘密。 细读这部农书会发现,氾胜之根本不是在写书,而是在用耒耜在竹简上耕种。他笔下的"区田法"就像在黄土地上绣花,把一亩地划成五千多个小方格,每个方格都像对待独生子般精心侍弄。这种近乎偏执的耕作方式,让西汉的亩产达到了惊人的三十石——要知道两千年后的明清时期,北方的旱地亩产也不过这个数字。更绝的是"溲种法",用粪汁给种子穿上一层营养外衣,这哪里是种地,分明是在给庄稼做月子餐。 但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书中那些看似土得掉渣的农谚背后暗藏的天人感应。说"杏始华荣,辄耕轻土弱土"时,他其实在教农人读懂草木的物候密码;讲"冬至后一百一十日可种稻"时,他早把黄河流域的节气摸得比自己的掌纹还熟。这种把星象历法、土壤墒情、作物习性打碎了揉进农耕实践的智慧,让后世那些捧着《齐民要术》照本宣科的酸秀才们汗颜。 不过最震撼的,还是氾胜之笔下透出的那种近乎宗教般的农耕信仰。他说"耕田不问肥瘠,皆须多施粪壤"时,分明在传授一种土地崇拜;他记录"每亩用种三升"时,简直是在制定精耕细作的仪式规程。这种把农耕技术上升到道术层面的追求,让《氾胜之书》超越了普通农书的范畴,成了中国农业文明的基因图谱。直到今天,陕西老农们念叨的"深耕细耙,旱涝不怕",骨子里还是氾胜之的那套心法。 可惜后世文人总爱把这本农书当古董把玩。他们抄录"种谷必杂五种"的训诫,却看不见其中规避风险的生存智慧;他们惊叹"一亩收百石"的记载,却学不会因地制宜的耕作哲学。当清朝的县令们还在用《氾胜之书》指导救灾时,西方的农业革命已经催生出蒸汽拖拉机。我们祖先的智慧结晶,最终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成了博物馆里的标本。 但合上书卷细想,氾胜之真正了不起的,是他把农耕变成了中国人理解世界的语言。他笔下的禾苗会呼吸,土壤有性格,节气能对话——这种将自然拟人化的思维模式,早已渗入我们的文化基因。今天超市里贴着"有机种植"标签的蔬菜,本质上不还是在践行"粪种法"的古训?现代农业科技再发达,终究绕不过氾胜之早就参透的那个真理:耕种不是人类对自然的征服,而是两个生命系统的对话。 站在无人机喷洒农药的麦田里,突然怀念起氾胜之记录的那个世界:晨起观云色而知雨,夜归听虫鸣以测晴。这种用五感丈量天地的农耕智慧,或许比卫星遥感更接近生命的本质。当现代人对着手机软件查看PM2.5指数时,我们的祖先早就练就了望气知天的本领。《氾胜之书》最珍贵的遗产,不是那些具体农艺,而是教会我们用生命的眼光看待脚下的土地。
氾胜之书
知书房
氾胜之书
氾胜之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农桑辑要
知书房
农桑辑要
佚名 著
7卷。元代世祖时,为了督促农桑,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命司农司编纂而成,颁发各地。成书于至元十年(1274),初刻于至元二十三年。卷一《典训》、《耕垦》,卷二《播种》,卷三《栽桑》,卷四《养蚕》,卷五《瓜菜》、《果实》,卷六《竹木》、《药草》,卷七《孳畜》,末有《岁用杂事》。内容以耕植栽培为主,兼及禽畜、蜂、鱼饲养,亦倡棉花、苧麻的栽培。蚕桑虽各只一卷,但篇幅约占全书三分之一,足见其地位的突出。司农司,设于至元七年。专掌农、桑、水利、分布劝农官,巡行郡邑,察举农事成否,达于户部,以殿最牧民长官。《元史》谓世祖即位之初,首诏天下,崇本抑末。于是颁《农桑辑要》之书于民。《永乐大典》载是书,有至元十年王磐序,及至顺三年印行万部官牒。
范子计然
知书房
范子计然
范蠡 著
又称《范子问计然》,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农书。《旧唐书·经籍志》五行类著录“《范子问计然》15卷”,作者注:“范蠡问,计然答。”《新唐书·艺文志》农家类著录“《范子计然》15卷”,作者注:“范蠡问,计然答。”可见这是同一部书。此书到宋代已佚失。《齐民要术》卷三曾引过《范子计然》,但《汉书》、《隋书》均无著录。清代有马国翰辑本《范子计然》三卷,收在《玉函山房辑佚书》中,《清史稿·艺文志》农家类作了著录。另外《清史稿·艺文志》还著录黄奭辑本《范子计然》1卷。
养鱼经
知书房
养鱼经
范蠡 著
陶朱公撰,清马国翰辑。又名《陶朱公养鱼法》、《范蠡养鱼经》,全书仅343字,开创了我国科学养鱼的纪录,比古希腊学者亚里斯多德所著的《动物史》(该书把鱼列入分类系统)还早100多年,成为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养鱼著作。陶朱公,即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亡吴国。后游齐国,称鸱夷子皮,到阳地(今山东定陶县西北),称陶朱公。《养鱼经》名为陶朱公撰,实为伪托之作。《养鱼经》讲的是养鱼法。《隋书·经籍志》言梁代有此书,已亡。
精选书评
知书客353220
翻开《氾胜之书》,总觉得那些农事记载离我很远。书上说怎么选种、怎么耕地,但现在的田地早不是这般模样。古人写得很仔细,可我看着那些节气安排,却不知道还能不能用。有时候想,这些知识是不是早就过时了?但转念一想,既然能传到现在,总该有点道理。只是我不明白,这些古老的种地方法,在今天还能派上多大用场。
氾胜之书
知书房
氾胜之书
氾胜之
知书客298830
"得时之和,适地之宜,田虽薄恶,收可亩十石。" ——《氾胜之书》中以六字道尽农事精要:顺天时、量地利,方能使贫瘠之地化为膏腴之亩。千年农经智慧,今人读之尤觉其选种辨土之法如星斗在天,耕作者但仰观而俯拾,便得稼穑三昧。
氾胜之书
知书房
氾胜之书
氾胜之
知书客623476
翻阅《氾胜之书》,字里行间皆是农事经验。氾胜之记录耕种之法,总结农时之要,句句实在,毫无虚言。后世农书多以此为范本,可见其价值之高。可惜全书已散佚不全,仅存片段,令人扼腕。想到古人智慧如此精妙,却无法完整传承,更觉遗憾。若得全书,今人耕种或可少走弯路。古人云"民以食为天",氾胜之真乃知农务本之人也。
氾胜之书
知书房
氾胜之书
氾胜之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