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养鱼经
养鱼经

养鱼经

范蠡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陶朱公撰,清马国翰辑。又名《陶朱公养鱼法》、《范蠡养鱼经》,全书仅343字,开创了我国科学养鱼的纪录,比古希腊学者亚里斯多德所著的《动物史》(该书把鱼列入分类系统)还早100多年,成为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养鱼著作。陶朱公,即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亡吴国。后游齐国,称鸱夷子皮,到阳地(今山东定陶县西北),称陶朱公。《养鱼经》名为陶朱公撰,实为伪托之作。《养鱼经》讲的是养鱼法。《隋书·经籍志》言梁代有此书,已亡。
更多
书评  · 81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161669
养鱼有方,学会就赚。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82497
推荐⭐⭐⭐⭐⭐ 初次翻阅《养鱼经》时,正值我人生最浮躁的年岁。那时只觉得这本千年前的农书枯燥晦涩,随手翻了几页便束之高阁。直到去年在太湖边小住,亲眼目睹渔民们遵循古法养护鱼塘,才恍然惊觉这部看似简单的著作里,藏着多少被我们遗忘的生存智慧。 说来惭愧,我对《养鱼经》的重新认识,竟始于一次失败的养鱼经历。去年春天心血来潮在阳台置了个小鱼池,按照现代养殖手册投喂饲料,结果不出半月就水质恶化,鱼群接连死亡。沮丧之际,偶然在旧书堆里重遇这本泛黄的小册子。范蠡开篇就写道:"夫治生之法有五,水畜第一。"这句话犹如醍醐灌顶——原来我们现代人引以为傲的养殖技术,早在春秋时期就已有了更精妙的诠释。 最令我震撼的是书中关于"九洲池"的记载。范蠡将鱼池设计成九宫格状,每个格子深浅不一,功能各异。深水区供鱼类越冬,浅水区利于阳光照射促进浮游生物生长,还有专门的水道设计让活水自然循环。这种将生态平衡具象化的智慧,简直比现代循环农业理念早了整整两千多年!我在太湖边看到的渔民鱼塘,至今仍保留着这种九宫格局的雏形。看着粼粼波光中游弋的鱼群,突然明白为何范蠡能在辅佐勾践复国后,选择归隐江湖当个渔夫——这哪里是在养鱼,分明是在参悟天地运行的至理。 书中关于"种鱼"的记载尤为精妙。范蠡提出要选"形端色正"的鱼种,剔除"形曲色杂"的劣种,这与现代遗传育种学的优生理念不谋而合。但更触动我的是他观察鱼群交配时写道:"春三月,择晴日,观鱼相逐,知其性也。"这种将自然观察与人文思考熔于一炉的笔触,让冰冷的养殖技术突然有了温度。记得太湖老渔民告诉我,他们至今仍按《养鱼经》记载,在清明前后观察鱼群动向来决定放养时机。这种穿越时空的传承,让人不禁对先民的智慧肃然起敬。 最让我拍案叫绝的是书中关于"养水"的篇章。范蠡提出"水恶则鱼病,水美则鱼肥"的论断,详细记载了用草木灰调节酸碱度、种植水草净化水质的种种方法。现代水产学直到二十世纪才发现的水体微生物平衡理论,在这本古籍中已有朴素而深刻的表述。去年夏天,当我按照书中方法在鱼池里种植茭白、放养螺蛳后,水质果然日渐清澈。这种跨越两千多年的实践验证,比任何理论说教都更令人震撼。 重读《养鱼经》的过程中,我逐渐领悟到范蠡的过人之处。他写养鱼却不止于养鱼,字里行间透露的是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顺应。就像他在结尾处说的:"欲长钱,取下谷;欲长行,观上古。"这种将经济之道与人生哲理融会贯通的智慧,让这本农书有了超越时代的生命力。太湖渔民至今称范蠡为"渔父菩萨",想来不仅因为他传授了养鱼之术,更因为他教会了人们如何在与自然相处中找到生命的平衡。 如今每当我驻足鱼池前,总会想起书中那段关于观察鱼乐的描述:"鱼游于水,怡然自得,人观其乐,亦得其乐。"这种物我两忘的境界,或许正是范蠡想要传达的终极智慧。现代人总在追求更高效的养殖技术,却忘了有时候最朴素的道理就藏在最古老的典籍里。《养鱼经》就像一面镜子,照见的不仅是养鱼之道,更是我们日渐疏离的自然本真。
2025年09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

@《养鱼经》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