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桑辑要
知书房
农桑辑要
佚名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68
发表书评
“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农桑辑要》这部元代官修农书详实记录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宝贵经验,展现了中华民族赖以繁衍生息的智慧结晶。全书分门别类、条理分明,从农耕技术到蚕桑养殖,从水利灌溉到谷物储藏,字里行间渗透着先人顺应天时、因地制宜的生存哲学。它在系统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又有创新,既是一部实用价值极高的农业百科全书,更是一曲赞颂劳动人民创造力的田园诗。七百余年来,这部凝结着中华农耕文明精髓的著作,始终散发着历久弥新的智慧芬芳。
元代农书《农桑辑要》让我想起小时候看爷爷种地的场景。那时觉得种地很简单,现在才知道其中的学问有多大。这本书把农业知识讲得很清楚,从选种到收获,每一步都有讲究。
书里说种地要顺应天时。春天该种什么,夏天该管什么,秋天该收什么,冬天该备什么,都安排得明明白白。比如种麦子要"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这些农谚现在村里老人还在用。我开始记录这些农时,虽然住在城里用不上,但总觉得应该记住。
书里讲了很多实用的方法。怎么选种子,怎么看土壤,怎么防虫害,都写得很细。我试过书里说的"浸种法",把种子泡在草木灰水里,确实发芽更快。邻居家种菜的大爷说,这些老办法比化肥农药更靠谱。
特别有意思的是养蚕的部分。从选桑叶到收蚕茧,每个环节都很精细。我才知道古人养蚕这么讲究,要控制温度,要注意通风,连采桑叶的时间都有规定。现在丝绸贵是有道理的。
书里还教人怎么种果树。修剪枝条、嫁接技术、防冻措施,这些知识现在果农还在用。我学着在阳台上种了棵柿子树,按书里说的方法照料,去年真的结了几个果子。
读过这本书后,我开始留意超市里农产品的产地和品种。以前只知道吃,现在会想这季的蔬菜应该是什么,那个水果是不是当季的。每次回老家,也会多看看田里的庄稼长势。虽然不会种地,但知道了这些常识,感觉和土地更亲近了。
不少读者都说《农桑辑要》读起来吃力,内容晦涩难懂。其实这本书原本是元代写给农民看的实用手册,用的就是当时的白话,里面夹杂着很多北方农村的方言土话。我们觉得难读,主要是因为方法不对。读这类古代农书,最好先了解一些基本的古代农业常识,就像读先秦典籍要先懂点《尔雅》一样。
农史专家王毓瑚先生说过,《农桑辑要》在元代就像现在的农业技术推广手册,当时农民一看就懂。我们觉得难,是因为时过境迁,语言习惯变了。比如书里说的"劐地",其实就是翻地;"粪壤"就是施肥。这些词在当时都是大白话,现在反而成了专业术语。
这本书特别实用,记载的都是农民的实际经验。比如讲怎么选种,怎么防治病虫害,怎么安排农时,都是实实在在的操作方法。元代人写这本书,就是要让农民照着做就能增产。我们现在读,不能光看字面意思,要结合当时的农业技术水平来理解。
读这类农书有个窍门,就是边读边查古代农具和耕作方法的资料。比如书里说的"耧车",现在农村早就没人用了,但查查资料就知道是播种用的工具。把每个专业名词都弄明白,整本书就通了。
种地也能种出学问来!
自仲春开卷至初夏掩册,费时两月余方竟读。虽名为农事典籍,然细究其文,多袭前代陈说,少躬耕实据。所谓"辑要"者,不过拼凑贾思勰、陈敷诸家余唾,编排失序处比比皆是。元人修书,本为劝课农桑,然通篇空谈"顺天之时,因地之利",未见半句体察民瘼之语。官吏坐而论道,与老农把耒耜之艰相去何止万里。甲辰梅雨书屋漫笔。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