氾胜之书
氾胜之书
氾胜之

氾胜之书

氾胜之  

西汉农学家氾胜之所著,约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后半期,《汉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等均有提及。全书18篇,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农业科学著作,也是世界上最古的农学专著。唐人贾公彦认为:“汉时农书有数家,氾胜为上”。该书在宋元时期失传,今仅有辑自《太平御览》、《齐民要术》等书的片断,约有3700多字。该书总结了西汉后期我国北方特别是关中地区的农作技术。书中包括农业生产的全过程,有不少宝贵经验,并且大都符合科学原理。现存文字的内容涉及早禾、晚禾、麦、稻、稗、黍、大豆、小豆、麻、瓠、桑等农作物,包括耕作的基本原则、农作物栽培技术、区种法、整地技术、选种和留种技术、施肥技术、田间管理技术等项目。其中最突出的是区种法和溲种法,还有耕田法、种麦法、种瓜法、种瓠法,都表现出了高度的技术水平。另外象穗选法、稻田中控制水流以调节水温的方法、桑苗截干法等,也很突出地标志着西汉关中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5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553778
在中华农学发展的长河中,《氾胜之书》犹如一颗璀璨明珠,闪耀着先民智慧的光芒。面对西汉农业生产的现实困境,氾胜之以农官之身深入田间,将实践经验升华为系统理论,开创了中国农书写作的先河。其精妙之处在于既承袭了《吕氏春秋》"上农"四篇的农本思想,又突破性地构建了"耕之本"的完整体系,在传统与创新之间走出了独特的道路。 细读这部农学经典,会发现氾胜之的智慧体现在两个维度:其一是将零散的农作经验整合为"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的耕作原理,形成了中国最早的农学理论框架;其二是开创了"物候历法"与"区田法"等具体技术,使抽象理论得以落地生根。这种"道术结合"的写作方式,既不同于《吕氏春秋》的政论色彩,也区别于《四民月令》的记事风格,展现出独特的学术品格。 当我们把《氾胜之书》放在中国农学史中观照,其承前启后的节点意义更为凸显。向前看,它继承并发展了战国时期"顺天时、量地利"的农学思想;向后看,它为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的写作提供了范本。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氾胜之提出的"凡耕之本,在于趣时"等核心理念,至今仍是传统农业的黄金法则。这种穿越两千年的生命力,正是经典价值的生动体现。 从当代视角重审这部农书,最令人动容的是氾胜之的实践精神。作为朝廷命官,他没有闭门造车,而是"躬耕陇亩",在泥土中寻找真理。这种知行合一的态度,在今日农业科研领域仍具启示意义。当我们在实验室追求数据精确时,或许更需要学习氾胜之"三辅之地,教民耕种"的务实作风。他告诉我们:真正的学问永远生长在土地里,而非书斋中。 回望这部写于两千年前的农书,字里行间跃动的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农耕智慧。氾胜之以简练文字勾勒的农业体系,不仅解决了当时的粮食问题,更塑造了中国传统农业的基本范式。在乡村振兴的今天,重读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文字,依然能感受到穿越时空的智慧启迪。这或许就是经典的魅力——它永远能以最朴素的方式,给予时代最深刻的回应。
2025年07月05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13176
氾胜之书虽号农学经典,实则内容驳杂,真伪难辨。书中多记农事经验,但记述简略,缺乏系统论证。比如“区田法”一节,只说如何分区耕种,却不讲具体原理。后人考证发现,这些方法未必实用,甚至有些违背农时规律。书中提到的很多技术,在汉代根本不可能实现,明显是后人添加的内容。 注释方面,石声汉校注本虽然用力甚勤,但过于依赖后世农书互证。很多关键问题没有深入考据,比如“耕田”一章的“粪种”说法,明显与汉代实际不符。想要弄清书中真义,必须对照《齐民要术》和《四民月令》,同时参考万国鼎、缪启愉等现代学者的研究。如果只是随便翻翻,很容易被书中那些看似神秘的说法误导。 特别要注意书中一些数字记载。比如“每亩收粟百石”的说法,换算成现代单位完全不合理。这种情况要么是传抄错误,要么是有意夸大。现在通行本仍然保留这些错误数据,说明整理工作不够细致。
2025年07月05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08676
氾胜之书号称农学经典,但细看问题不少。书里讲耕作技术,看上去很系统,但其实很多说法没根据。有些方法明显靠想象,比如"区田法",实际根本没法操作。他写得很详细,但没说明这些方法到底有没有用。当时的人可能觉得有用,但现在看漏洞很多。书里提到的产量高得不合理,明显夸大了。他用的术语也很模糊,像"粪种"这种说法,根本说不清具体怎么操作。汉代农书流传下来的很少,所以这本书被捧得很高。但我们要看它实际写了什么,而不是因为年代久就盲目相信。书里有些内容和其他农书矛盾,证明不是所有说法都可靠。如果想研究汉代农业,不能只看这本书,要对照其他史料。
2025年07月05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21883
翻开这本泛黄的《氾胜之书》,指尖沾满了历史的尘埃。都说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农书,可那些被奉为圭臬的耕作要诀,在今日的田间地头还能剩下几分真章?慢条斯理地摩挲着竹简般的文字,忽然觉得所谓"农圣"的智慧,倒像是个被时光层层包裹的谜团。 农事从来急不得,可这本两千年前的农书却急得让人发笑。"凡耕之本,在于趣时",话说得漂亮,可究竟何时为"时"?氾胜之笔下那些精确到日的时令,在关中平原或许灵验,放到江南水乡怕是要误了农时。古人写书总爱把话说满,仿佛掌握了天地玄机,殊不知农业最忌讳的就是这般武断。那些被历代农人奉为金科玉律的"数九耕田""雨前播种",在气候变化剧烈的今天,倒像是刻舟求剑的寓言。 最令人玩味的是书中那些神乎其技的"区田法"。将土地划作棋盘似的方格子,每格施肥播种各有定数,说得煞有介事。可细想之下,这般精密的耕作方式,在铁器尚未普及的汉代,当真能推广开来?怕不是士大夫坐在书斋里的异想天开。农书里总掺杂着这类乌托邦式的幻想,就像文人总爱把田园生活描绘得诗情画意,却不知老农皲裂的手掌根本握不住笔墨。 倒是书中记载的"溲种法"透着几分真实。用粪汁拌种,使幼苗茁壮——这般朴素的智慧,至今仍在乡间流传。可奇怪的是,现代农学家用科学方法验证时,却发现增产效果微乎其微。或许古人观察到的,不过是庄稼汉们世代积累的经验,经不起实验室里精密仪器的考量。就像老辈人总说"瑞雪兆丰年",其实不过是幸存者偏差造就的美好误解。 夜读至此,忽然觉得氾胜之更像是个说书人。那些"每亩收粟百石"的记载,分明是给饥肠辘辘的百姓画饼充饥。农书里藏着太多这样的神话,就像"亩产万斤"的当代笑话。古人写书,总免不了要讨好当权者,把太平盛世的幻想塞进字里行间。而今人读来,倒像是看破了皇帝的新衣——那些被奉为经典的文字,有多少是真实的农事记录,有多少是文人的想象游戏? 最耐人寻味的是书中对天时的执着。氾胜之把星象历法说得玄之又玄,仿佛掌握了宇宙密码。可现代农业早已证明,真正决定收成的,是土壤墒情、是病虫害防治、是品种改良。古人将太多精力耗费在占候卜岁上,倒把实实在在的耕作技术说得语焉不详。这让我想起如今某些"有机农业"的狂热信徒,把复古当作真理,将朴素经验神化为不可质疑的教条。 合上书卷,窗外正飘着春雨。两千年前的农耕智慧,在转基因作物遍地开花的今天,究竟还剩下多少价值?或许我们该像对待老农的皱纹那样看待这些文字——尊重其承载的历史,但不必迷信其每一个皱褶里藏着的真理。农事如人生,从来就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秘诀,有的只是因地制宜的变通与智慧。氾胜之留下的,终究是那个时代特定土壤里长出的思想幼苗,未必适合移植到今天的田地。
2025年07月05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66091
从《氾胜之书》读来,随着种地经验的积累,越发觉得其中方法实用。农民总是很难把握天时地利,但书里讲的耕作时机确实在最合适的时候,最需要技术指导的时候。也许这就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刻。想到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和王祯的《农书》,确实古人在农业技术方面研究很深。从书里能看到古人种地的智慧,也能理解作者推广技术的用心。虽然时代不同,但可以结合自家田地情况学习经验,调整种植方法,应对天气变化,提高收成。
2025年07月05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