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氾胜之书
氾胜之书

氾胜之书

氾胜之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西汉农学家氾胜之所著,约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后半期,《汉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等均有提及。全书18篇,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农业科学著作,也是世界上最古的农学专著。唐人贾公彦认为:“汉时农书有数家,氾胜为上”。该书在宋元时期失传,今仅有辑自《太平御览》、《齐民要术》等书的片断,约有3700多字。该书总结了西汉后期我国北方特别是关中地区的农作技术。书中包括农业生产的全过程,有不少宝贵经验,并且大都符合科学原理。现存文字的内容涉及早禾、晚禾、麦、稻、稗、黍、大豆、小豆、麻、瓠、桑等农作物,包括耕作的基本原则、农作物栽培技术、区种法、整地技术、选种和留种技术、施肥技术、田间管理技术等项目。其中最突出的是区种法和溲种法,还有耕田法、种麦法、种瓜法、种瓠法,都表现出了高度的技术水平。另外象穗选法、稻田中控制水流以调节水温的方法、桑苗截干法等,也很突出地标志着西汉关中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
更多
书评  · 82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778299
翻开《氾胜之书》,扑面而来的是黄土高原上沉淀了两千年的农耕智慧。这部西汉农书不似后世那些掉书袋的文人笔记,字里行间都带着老农手掌上的茧子味。氾胜之把毕生心血都化作了"凡耕之本,在于趣时"这样朴实的箴言,就像关中老农蹲在地头抽旱烟时随口道出的经验之谈,却藏着让土地多产三成的秘密。 细读这部农书会发现,氾胜之根本不是在写书,而是在用耒耜在竹简上耕种。他笔下的"区田法"就像在黄土地上绣花,把一亩地划成五千多个小方格,每个方格都像对待独生子般精心侍弄。这种近乎偏执的耕作方式,让西汉的亩产达到了惊人的三十石——要知道两千年后的明清时期,北方的旱地亩产也不过这个数字。更绝的是"溲种法",用粪汁给种子穿上一层营养外衣,这哪里是种地,分明是在给庄稼做月子餐。 但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书中那些看似土得掉渣的农谚背后暗藏的天人感应。说"杏始华荣,辄耕轻土弱土"时,他其实在教农人读懂草木的物候密码;讲"冬至后一百一十日可种稻"时,他早把黄河流域的节气摸得比自己的掌纹还熟。这种把星象历法、土壤墒情、作物习性打碎了揉进农耕实践的智慧,让后世那些捧着《齐民要术》照本宣科的酸秀才们汗颜。 不过最震撼的,还是氾胜之笔下透出的那种近乎宗教般的农耕信仰。他说"耕田不问肥瘠,皆须多施粪壤"时,分明在传授一种土地崇拜;他记录"每亩用种三升"时,简直是在制定精耕细作的仪式规程。这种把农耕技术上升到道术层面的追求,让《氾胜之书》超越了普通农书的范畴,成了中国农业文明的基因图谱。直到今天,陕西老农们念叨的"深耕细耙,旱涝不怕",骨子里还是氾胜之的那套心法。 可惜后世文人总爱把这本农书当古董把玩。他们抄录"种谷必杂五种"的训诫,却看不见其中规避风险的生存智慧;他们惊叹"一亩收百石"的记载,却学不会因地制宜的耕作哲学。当清朝的县令们还在用《氾胜之书》指导救灾时,西方的农业革命已经催生出蒸汽拖拉机。我们祖先的智慧结晶,最终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成了博物馆里的标本。 但合上书卷细想,氾胜之真正了不起的,是他把农耕变成了中国人理解世界的语言。他笔下的禾苗会呼吸,土壤有性格,节气能对话——这种将自然拟人化的思维模式,早已渗入我们的文化基因。今天超市里贴着"有机种植"标签的蔬菜,本质上不还是在践行"粪种法"的古训?现代农业科技再发达,终究绕不过氾胜之早就参透的那个真理:耕种不是人类对自然的征服,而是两个生命系统的对话。 站在无人机喷洒农药的麦田里,突然怀念起氾胜之记录的那个世界:晨起观云色而知雨,夜归听虫鸣以测晴。这种用五感丈量天地的农耕智慧,或许比卫星遥感更接近生命的本质。当现代人对着手机软件查看PM2.5指数时,我们的祖先早就练就了望气知天的本领。《氾胜之书》最珍贵的遗产,不是那些具体农艺,而是教会我们用生命的眼光看待脚下的土地。
2025年09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95225
这书教人种地很实用。
2025年09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78557
叹其粗疏,未得农学精髓。
2025年09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28098
"农者,本也,国之根也"
2025年09月03日
查看更多书评

@《氾胜之书》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