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白岩松说:"现代人想法太多,行动太少。古代人很固执,但能坚持。"我开始翻看那些被遗忘的治国之道。《商君书》就是这样一本奇怪的书,里面全是冷冰冰的规则,却让人忍不住想读下去。 我很认同现在追求效率的生活,但有些道理,值得花时间去琢磨。商鞅变法,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耕战强国",这四个字概括了整本书的核心。商鞅告诉我们,国家的强大要靠严格的制度和明确的目标。种地要讲究方法,打仗要讲究纪律,管理要讲究公平。 读《垦令篇》时,我发现商鞅对农业的重视超乎想象。他规定农民必须按时耕种,官员必须下乡督导。这些措施看似严苛,但确实让秦国变得富裕。《算地篇》里说,国家要精确计算土地产出,合理分配资源。这些方法在今天看来依然很实用。 虽然很多人批评商鞅太过严酷,但不得不承认,他的方法确实有效。秦国从一个边陲小国变成统一天下的强国,这套制度功不可没。最近我开始研究《商君书》里的具体政策,比如军功爵制、连坐法。这些制度看起来很残酷,但在当时确实提高了效率。 今天下午重读《修权篇》,里面说君主要掌握权力,但不能滥用权力。这个道理放在今天依然适用。朋友说这本书太现实,不适合现代人读。我觉得恰恰相反,正是因为现实,才更值得研究。治国之道,有时候就是需要这样直接了当的说法。 看着书上那些直白的文字,突然明白为什么秦始皇会选择法家。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明确的规则反而让人安心。商鞅用最朴实的语言,说出了最深刻的道理。
商君书
商君书
商君书
商鞅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邓析子
邓析子
邓析子
邓析  著
二篇,春秋后期名家重要著作,邓析著。邓析的著述在汉以前流传情况不详。至西汉末刘向校书,“以相校除复重,为二篇”,其篇目为“无厚”、“转辞”。《汉书·艺文志》“名家”著录:“邓析二篇。”后隋唐史志俱录。然原书内容在汉以后渐散佚,仅存篇名。一般认为今本《邓析子》内容为隋唐之际人所伪撰。因今本不可据,故《邓析子》之学说,只能就汉以前其它书籍征引论述之言讨论。刘向云其书“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辞”。所谓“两可”,《吕氏春秋·离谓》记有邓析“两可之说”故事:言一物仅有一买方和一卖方,双方都急于成交。因买方急于买,卖方可以要高价而不急;买方也可因卖方急于卖,自己可以压价而不急。此两可之例是对矛盾的双方俱急这一角度开始分析,而得出俱可不急的结论,于是论题便显示为双方又急又不急。“是有(又)不是,可有(又)不可,是名两可”(鲁胜《墨辩注叙》)。书中另一重要内容为讨论“无厚”,“其论‘无厚’者,言之异同,与公孙龙同类”(刘向《校上邓析子叙》)。邓析此论的具体情况不见史载。但书中所提出的“无厚”命题,至战国时则成名辩学派所讨论的重要问题,涉及哲学上“名”与“形”、“无穷大”与“无穷小”等关系。荀子说邓析“好治怪说,玩琦辞”,所指出的一些与邓析相关的论题,如“山渊平,天地比”之类,由于已为惠施等辩者所展开讨论,故其出自《邓析子》原书中的部分已难确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