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这部南朝时期的书法论著,每次翻阅都能带来新的体悟。《王僧虔论书》虽篇幅不长,却凝聚着这位琅琊王氏书法家毕生的艺术思考,字字珠玑,堪称六朝书论的典范之作。与孙过庭《书谱》的体系严整不同,它更像是在书房茶烟中与后学娓娓道来的私语,处处可见文人雅士的审美趣味。 王僧虔将书法艺术分为三个境界,由浅入深犹如登山:初求形似,如小儿学步;继而追求筋骨气韵,似壮年驰骋;最终抵达神采飞扬之境,好比老者得道。这种分法看似简单,实则暗含艺术成长的普遍规律。我们今日观摩古人法帖时,往往最先被结字造型吸引,继而感受到线条的生命力,最后才能体会字里行间流淌的文人风骨。 特别耐人寻味的是他对"天然"与"功夫"的论述。王僧虔认为优秀的书法必须兼具二者,就像鸟之双翼,缺一不可。这让我想起当代书法教育中常见的偏颇——要么过分强调技法训练,使得作品匠气十足;要么片面追求个性表达,导致根基虚浮。王僧虔的平衡之道,至今仍是治愈这两种顽疾的良方。 在品评历代书家时,他的眼光独到而公允。称张芝"今草"如"惊蛇入草",钟繇楷书似"云鹄游天",这些比喻不仅形象生动,更暗含南朝文人特有的诗意审美。值得注意的是,他对当时流行的"二王"书风既推崇备至,又保持清醒认知,这种不盲目崇拜权威的态度,在艺术评论中尤为珍贵。 最触动我的是他对书法与心性关系的见解。"书者,散也"四字道破天机。书法终究是心灵的外化,急躁者字必轻浮,沉稳者书自端凝。每当我临池学书感到烦躁时,总会想起王僧虔的告诫:笔墨不过是心境的镜子。这种将艺术修养与人格修炼合一的观点,比单纯谈论技法要深刻得多。 论及书法传承,他提出"转益多师"的主张令人深思。既不赞成固守一家一派,也反对毫无章法的兼收并蓄,而是强调在扎实根基上的博采众长。这种开放而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当下艺术教育仍具启示意义。当代人常陷入非此即彼的思维窠臼,王僧虔的中道智慧恰是一剂清醒剂。 重读这部书论,总会被字里行间流淌的文人气质所感染。那不仅是关于运笔结字的技巧传授,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呈现。在数字化阅读盛行的今天,我们或许更需要这种慢节奏的审美体验——让心灵在横竖撇捺间找到栖息的角落。书法之所以能穿越千年依然打动人心,正因为它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独特密码。 王僧虔的论述虽简,却如老茶回甘。他没有构建宏大的理论体系,而是在品评具体作品时自然流露真知灼见。这种寓深刻于平实的文风,恰似其推崇的书法境界——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当我们放下功利心,纯粹享受书写过程时,或许才能真正领悟这位南朝书家跨越千年的艺术心传。
王僧虔论书
王僧虔论书
王僧虔论书
王僧虔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精选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