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嘉桔录
知书房
永嘉桔录
韩彦直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9
发表书评
永嘉桔录记载了温州地区柑橘种植的详细方法。这本书的内容很实用,对农民帮助很大。种植柑橘需要选择合适的土壤,地势要高,排水要好。低洼地容易积水,不适合种柑橘。种之前要先翻土,深度要达到一尺。土要细碎,不能有大块的土。
种植时间很重要。最好在正月下旬到二月上旬。这时候天气转暖,树苗容易成活。种的时候株距要留够,一般八尺到一丈。种得太密会影响生长。种完要浇透水,头半个月要经常浇水。成活后每个月要除草一次。杂草会抢走养分。
施肥要讲究。春天用粪肥,秋天用豆饼。不能用太多肥料,会烧坏树根。修剪树枝也很重要。要把病枝、弱枝剪掉。主干要留三到四个主枝。这样树形好,结果多。病虫害要早发现早处理。常见的有红蜘蛛和蚧壳虫。可以用石灰水或烟草水喷洒。
采摘柑橘要掌握时机。太早摘不甜,太晚摘容易烂。皮色变黄,果肉变软时最好。摘的时候要轻拿轻放。不能碰伤,否则容易腐烂。摘下来的柑橘要放在阴凉处。不能晒太阳,会变干。保存时要注意通风。潮湿会发霉。
这本书写得很细致。每一步都说明得很清楚。农民照着做就能种好柑橘。书中没有废话,全是实用的技术。这样的书对农业生产很有价值。看完就能用,用了就有效果。
说起来有些无奈,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温州人,直到上个月才勉强翻完这本号称"中国第一部柑橘专书"的《永嘉桔录》。本以为会读到什么惊艳的农学智慧,结果发现不过是些枯燥的品种罗列和程式化的种植技巧。所谓"名著"的光环,在这本薄薄的小册子面前显得格外讽刺。
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一股陈腐的霉味。那些关于"朱栾""金柑"的描写,活像在念一份千年不变的购物清单。作者韩彦直把柑橘分类写得像在玩文字游戏,什么"乳柑""真柑""生枝柑",读着读着就让人头晕眼花。更可笑的是,书中还煞有介事地记载了些玄乎其玄的种植"秘方",比如要用"鱼腥水"浇灌,要在"子时"修剪——这哪是农学著作?分明是本披着科学外衣的巫术手册。
最让我恼火的是书中那股子迂腐的文人做派。明明在写柑橘,偏要扯上"君子之德",把几个橘子品种硬生生分出个三六九等。这种附庸风雅的毛病,就像给水果摊上的橘子们强穿上了长衫马褂。我仿佛看见一位摇头晃脑的老学究,非要把市井之物也纳入他那套腐朽的价值体系。
说实话,作为温州人,我对本地柑橘的感情远比这本破书深厚。记忆中的瓯柑酸甜可口,根本不需要什么"朱栾出永嘉"的酸文假醋来证明它的价值。那些真正在田间地头劳作的果农,他们的经验智慧比书里这些华而不实的记载实在得多。韩彦直写这本《桔录》时,大概从没想过要弯下腰来和种橘人说句话吧?
现在想来,这本书能流传至今,恐怕更多是因为它碰巧成了"最早",而不是因为它有多出色。就像博物馆里的青铜器,人们在乎的是它的年代,而非实用性。这种对"第一"的病态追捧,让我们错把古董当经典,将陈腐作珍宝。与其浪费时间研读这种过时的农书,不如去果园里闻闻真实的柑橘香。
桔香何去,旧梦难寻。
这本书让我对柑橘种植有了新的认识。以前觉得种橘子很简单,现在才知道这里面有这么多门道。作者讲得很仔细,从选苗到栽培,从防虫到采摘,每个环节都说明白了。
种柑橘就像做人一样,需要耐心和细心。选苗的时候要挑健壮的,就像交朋友要选正直的。栽培的时候要勤浇水施肥,就像对待家人要用心照顾。防虫的时候要及时,就像发现自己的缺点要马上改正。
书里说种柑橘要顺应天时。春天要修剪枝条,夏天要注意防晒,秋天要准备采收,冬天要防寒保暖。这和我们的生活很像。做事情要选对时机,该努力的时候努力,该休息的时候休息。
我特别喜欢书里说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话让我明白环境很重要。种柑橘要选合适的地方,就像我们要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不是所有地方都适合种柑橘,不是所有事情都适合每个人做。
书里还讲了很多实用的技巧。比如怎么辨别柑橘的品种,怎么判断柑橘的成熟度,怎么保存柑橘。这些知识都很实用。我觉得种柑橘的人应该看看这本书,想种柑橘的人更应该看看。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种柑橘不只是为了收获果实。这个过程能让人静下心来,学会观察,学会等待。就像书里说的,好的柑橘需要时间才能长成,好的生活也需要慢慢经营。
我觉得这本书值得反复看。每次看都能学到新东西。种柑橘是这样,做人也是这样。要不断学习,不断改进。书里说的道理不仅适用于种柑橘,也适用于我们的生活。
谈及柑橘,脑海中浮现的总是那些泛黄的记忆碎片——小时候外婆院子里那棵总也长不大的橘树,超市货架上贴着"永嘉蜜橘"标签的塑料盒,以及古籍中偶然瞥见的"橘逾淮为枳"的典故。这些零散的印象像被雨水打湿的水彩画,模糊得辨不清轮廓。直到遇见《永嘉桔录》,才惊觉原来柑橘背后藏着如此深邃的文化脉络,而我的认知不过是浮在历史长河上的一层薄雾。
韩彦直笔下的柑橘世界令我既向往又困惑。那些精细的分类——乳柑、黄柑、朱柑,在我这个现代人眼中不过是果皮颜色的深浅差异。就像面对宋徽宗的百骏图,外行人只看见一堆马,行家却能辨出每一匹的品种与脾性。我试图想象自己穿越回南宋的永嘉,成为一位橘农,却发现自己连最基本的"锄治"要领都摸不着头脑。古籍中"其根不耐粪"的记载让我哑然失笑,现代果园里喷洒化肥的场景与古人"惧粪"的谨慎形成多么讽刺的对比。或许这就是历史的吊诡之处,我们以为在进步,却可能丢失了某些珍贵的智慧。
最令我着迷的是书中记载的"橘隐"现象。柑橘树需要人类为其除去害虫,却又抗拒过分干预。这种若即若离的共生关系,恰似当代人与传统的暧昧距离。我们既渴望从古老智慧中汲取养分,又本能地抗拒着其中的约束。书中那个"橘不逾淮"的著名论断,在我这个地理知识贫乏的人看来简直像一则寓言。现代物流让智利车厘子、泰国榴莲都能轻易出现在我家门口,这种便利是否也让我们失去了对土地特性的敬畏?我常盯着超市里来自天南地北的柑橘发呆,它们被整齐码放在泡沫网格里,像一群失去故乡的流浪者。
《永嘉桔录》中那些失传的品种名录读来令人心碎。"海红柑"、"洞庭柑",这些名字本身就像一首挽歌。我不禁想起大学时参观过的种质资源库,那些被封存在液氮中的植物基因,与古籍中凋零的文字记载形成某种奇妙的呼应。韩彦直笔下"橘皮最贵"的记载让我想起外婆总把橘子皮晒在窗台上的习惯,这个无意间传承的古法,竟成了连接我与八百年前古人的隐秘纽带。现代食品工业教会我们用香精模拟柑橘气息,却永远复制不出阳光晒透橘皮时散发的复杂香气。
最困惑我的莫过于书中对"橘奴"的记载。那些世代侍奉柑橘的农人,他们的喜怒哀乐被浓缩成寥寥数语的农事记录。在永嘉的烈日下,有多少双布满老茧的手抚摸过这些果树?他们的期盼与失望,是否也如同柑橘的酸甜滋味般交织?当我读到"柑橘畏霜"的章节时,窗外正好飘着今冬第一场雪。现代温室技术可以轻易解决的问题,对古人而言却是需要彻夜守候的天灾。这种对比让我突然意识到,我们获得的便利,某种程度上也剥夺了与自然对话的能力。
书中关于柑橘入药的记载更让我陷入矛盾。看着那些"治胸中烦热"的方子,再对照现代医学研究柑橘类黄酮的论文,我不知道该赞叹古人的先知先觉,还是感慨科学的姗姗来迟。韩彦直记录的那些"橘井"传说,在今天的我看来既像美丽的童话,又像被科学理性驱逐的幽灵。每次感冒时母亲仍会给我泡一杯橘皮蜂蜜水,这个习惯顽固地延续着,就像柑橘文化血脉中跳动的不死基因。
合上书页,柑橘在我眼中已不再是单纯的水果。它们成了漂浮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符号,既清晰又模糊。超市里那些贴着产地标签的柑橘,于我而言突然有了不同的意味——它们是从《永嘉桔录》那泛黄书页中走出来的使者,带着八百年的风霜雨露。而我,一个站在传统与现代夹缝中的读者,既尝不出古人笔下的"甘酸之妙",也回不到那个"橘熟时节满城香"的永嘉。这种迷茫或许正是阅读古籍最珍贵的收获,它让我们在确凿的知识之外,还能触摸到那些无法言传的文化乡愁。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