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与梁武帝论书启
与梁武帝论书启
陶弘景

与梁武帝论书启

陶弘景  

南朝陶弘景撰。是作者写给梁武帝的论书信札。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人称“陶隐居”,为齐梁间著名书法家。梁武帝萧衍为书法史上帝王书法家中的佼佼者之一。《论书启》主要评“钟张”、“二王”(钟繇、张芝、王羲之、王献之)之优劣。萧衍在《论书启》中曾对钟王“褒贬大备”,一言以蔽之曰:“元常(钟)老骨”,“子敬(献之)懦肌”,“逸少(羲之)得进退之间”,陶对萧的“玉科”奉若神明,对王献之书风斥之谓“沦迷”,二人所见略同。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4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996866
"盖闻笔阵图云:'夫纸者阵也,笔者刀槊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
2025年06月30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36539
今春二月得观此启,反复研读数日。陶氏论书直言不讳,于梁武帝用笔之失剖析甚明。其言"任意所之,自然之理",实为书道真谛。帝王好虚名而矜能,终不及隐士见事之透彻。书中论执笔使转之法,皆从实践中来,毫无矫饰。读之愈觉古人作书之严谨,而今人习字之轻浮。甲辰暮春三槐记于京西。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95978
梁武帝与陶弘景的书法讨论,本质上是在探讨书法艺术中的"道"与"术"的关系。陶弘景认为书法需要遵循自然规律,这就像道德经说的"道法自然"。他把书法分为"骨"与"肉"两个层面,"骨"是书法的基本结构,"肉"是外在表现形式。 在具体实践中,陶弘景指出当时书法存在"肥钝"的问题。他认为这是违背书法之道的表现。这就像易经中说的阴阳失衡。书法需要骨肉相称,就像阴阳需要平衡一样。梁武帝推崇王羲之的书法,陶弘景则从更深层次分析其优点。他认为王羲之的字"势巧形密",这是掌握了书法本质规律的表现。 陶弘景对书法的见解,体现了传统中国艺术观。他认为书法需要"意在笔先",这就像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书法家在创作时,既要有规矩,又不能被规矩束缚。这种辩证关系,在易经中也有体现。 在具体批评上,陶弘景直言不讳。他评价某些书法"如排算子",缺乏生气。这种批评方式,体现了他的专业态度。他认为书法应该"自然生动",这是对"道法自然"的具体实践。 陶弘景提出的书法理论,既有哲学高度,又有实操价值。他对"二王"书法的分析,不是简单模仿,而是揭示其内在规律。这种方法,对后世书法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82045
古之书家,重笔墨神韵,意在传道授业,修身养性。今之书家,求形似媚俗,争名逐利,徒具皮相而已。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一文,虽为论书之作,实则字字珠玑,道尽书法真谛。今人读之,犹觉清风拂面,涤荡心灵。 陶公论书,首重"天然"二字。其言"点画之间,各有意趣",非指刻意求工,乃在自然流露。今人习字,多拘泥于法度,斤斤计较于笔势结构,殊不知"无法之法乃为至法"。观晋人法帖,潇洒飘逸,皆从胸襟流出。而今人作书,如匠人制器,徒具形骸,失却神采。此中差异,岂非古今学书者心境之别? 陶公又言"书贵瘦硬",此论尤为精辟。瘦硬非指形貌,实为风骨。今人作书,或肥浊如墨猪,或纤弱如病夫,皆失中道。王羲之《兰亭序》,看似柔媚,实则内含劲骨;颜真卿《祭侄稿》,外显雄强,却又不失法度。书法之道,刚柔相济,方为上乘。而今人但求视觉冲击,或剑拔弩张,或软媚无骨,背离书道远矣。 尤为可贵者,陶公论书始终不离"人"字。其评钟繇"天然第一",王羲之"功夫不及",皆着眼于书家人格修养。书如其人,自古皆然。今人习书,但求速成,不修心性,纵使笔墨精妙,终是皮相。读陶公此书,方知学书先学做人,此理亘古不变。 当今书坛,展览体盛行,丑书当道,每睹此状,未尝不怀念古人那份从容与风骨。陶弘景此书,不仅为书家指南,更为世人明镜。书法一道,关乎文化传承,岂可等闲视之?今人若不能从根本处悟入,纵使日日临池,终是隔靴搔痒。读此文,当思书法本源,更当思为人之道。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32846
读《与梁武帝论书启》,用时半月。启文内容主要讨论书法之道,涉及笔法、结构等具体问题。作者态度严谨,分析细致。文字简洁明了,论述层次分明。梁武帝与作者的讨论体现了当时对书法的重视程度。启文虽短,但信息量充足。对于研究南朝书法理论具有重要价值。从文中可以看出当时书法审美的基本标准。这些内容对于理解中国书法发展史很有帮助。该文献是研究六朝艺术思想的重要材料。
2025年07月0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