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244531
2025年09月03日
谈及中医典籍,我的思绪总不由自主地飘向那些泛黄的线装书页,那些被时光浸润的智慧结晶。《温病条辨》于我而言,不仅是书架上的一册医典,更像是一位穿越时空的老者,用他温润而笃定的语调,向我娓娓道来关于生命的奥秘。作为一个中医爱好者,我常常被那些精妙的医理吸引,却又为其中深奥的术语所困。但正是这种若即若离的距离感,让我对这部经典保持着持久的好奇与敬畏。 记得第一次翻阅《温病条辨》时,我被吴瑭那种独特的论述方式所震撼。他不像其他医家那样执着于引经据典,而是用平实的语言,将复杂的温病理论条分缕析。这种"以证为纲,以法为目"的写作风格,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窥见中医辨证论治的门径。我常常想象,如果生活在清代,我会不会成为吴瑭的学徒?每天清晨,跟着这位温和的长者出诊,看他如何通过望闻问切,将书中的理论化作实际的诊疗。这样的想象,让古籍中的文字变得鲜活起来。 吴瑭最令我钦佩的,是他对细节的执着。在论述"银翘散"这个方剂时,他不仅详细说明了每味药的用量,更不厌其烦地叮嘱煎服之法。这种对细节的考究,让我想起现代医学中的"循证医学"。有趣的是,当我向一位西医朋友提起这点时,他惊讶地发现,原来中医典籍中早已蕴含着如此严谨的实证精神。吴瑭对症状的描述尤其生动,比如"舌绛而干""脉数而躁",这些形象的表述,让抽象的病理变得可触可感。 作为一个现代读者,我特别欣赏《温病条辨》中体现的革新精神。在当时尊经崇古的风气下,吴瑭敢于突破《伤寒论》的框架,创立卫气营血辨证体系。这种既尊重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的态度,让我联想到当下中医发展面临的挑战。每当我看到关于"中医是否科学"的争论时,总会想起吴瑭的智慧——他从未陷入非此即彼的思维窠臼,而是用临床实效来证明理论的正确性。 书中那些生动的医案记录,常常让我忍俊不禁。比如记载一位患者"见火则惧,逢水则喜",吴瑭不仅准确辨证为热入心包,更细致地观察到患者这些古怪行为。这种对病患全方位的关注,在当今快节奏的医疗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我不禁想,如果现代医生都能像吴瑭这样耐心地倾听患者,医患关系会不会更加和谐? 《温病条辨》的魅力,还在于它超越时代的预见性。书中关于预防的思想,与现在的"治未病"理念不谋而合;对传染病特点的描述,甚至在新冠病毒肆虐的今天仍然具有参考价值。每当我重读这些文字,都会为古人的智慧所折服。这让我想起某位学者说过的话:"真正的经典,永远活在当下。" 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可能永远无法完全领会《温病条辨》的全部精妙。但这并不妨碍我在阅读中获得乐趣与启发。有时候,仅仅是欣赏吴瑭优雅的文笔,感受字里行间流露的医者仁心,就足以让我心生温暖。这部著作就像一扇窗,透过它,我看到了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也看到了一个医者对生命、对学问的虔诚与热爱。 在电子阅读盛行的今天,我仍然喜欢捧起纸质版的《温病条辨》。手指摩挲着书页,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那些关于发热、口渴、脉象的描述,不再是冰冷的医学术语,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故事。我想,这就是经典的力量——它让遥远的智慧跨越时空,在当代读者的心中激起回响。也许,正如吴瑭辨证施治时需要"观其脉证,知犯何逆",我们阅读经典时,也需要用心去感受文字背后的精神与温度。
温病条辨
知书房
温病条辨
吴瑭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景岳全书
知书房
景岳全书
张介宾 著
中医综合类著作。64卷。明张介宾(1563~1640)撰。张介宾有《类经》已著录。本书成书于1624年。博采前人精义,考验作者临症的心得,而成一家之书。首《传忠录》,统论阴阳六气,先贤可否,凡三卷。次《脉神章》,择诸家珍要精髓,以测病情,凡二卷。伤寒典2卷、杂症谟29卷、妇人规2卷、小儿则2卷、麻疹诠一卷、痘疹诠一卷、外科钤2卷、本草正2卷、新方八阵2卷、古方八阵9卷、妇人方一卷、小儿方一卷、痘疹方一卷、外科方一卷。本书现存明、清刊本数十种,上海科技出版社根据康熙年间岳峙楼刊本于1959年和1984年两次影印。除 《全书》外,尚著有《类经》32卷,《类经图翼》 11卷,《附翼》4卷。前者将 《内经》重新分类编纂,后者阐发 《内经》要义和论述《周易》与医学之关系。
中藏经
知书房
中藏经
华佗 著
中国古代综合性医书。今本3卷 (或著录1卷、2卷、3卷)。旧题汉·华佗撰。据考系后人伪托之作。本书系中医学重要古典医籍之一。本书成书年代不详,记载见于《补续汉书艺文志》和《后汉艺文志》等。现存最早为 《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尚有明清刻本20余种,195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铅印本。日本有宽保2年 (1742) 刊本。书名“中藏”系取 “宝而藏之”之意。全书由2部分内容所组成,前一部分为医论,凡49篇,着重论述了脏腑生成,疾病的寒热虚实与脉象之间的辨证关系,并记载了古代望面色以判断疾病顺逆、生死预后的经验。前有论述49篇,以论证论脉、论脏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之法。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并介绍治疗方剂。书中附有“内照法”6篇。解放后有排印本。
素问
知书房
素问
佚名 著
全称《黄帝内经素问》,中国第一部有系统的医学著作。它汇集了各家的医论,是着重论述基础理论的中医学著作。其书阐述阴阳、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等丰富的医学原理,其中不少论述,至今仍广泛指导着临床实践,是祖国医学的一部重要典籍。相传是《黄帝内经》的一个部分。《素问》非一人一时之作,是一个学派在较长时期内写成的,大部分成于战国时代。81篇,原缺7篇。《天元纪》以下7篇《大论》,是东汉到南北朝时人所作,为唐代王冰所补入。它假托黄帝所作。王冰根据其师“张公秘本”,补入《天元记》、《五运行》、《六微旨》、《气交变》、《五常政》、《六元正纪》、《至真要》等七篇大论,宋·林亿等疑此属《阳阳大论》之文。
精选书评
知书客217993
在这杏林典籍中翻读,吴瑭的《温病条辨》对我而言不仅是一部医书,更见作者济世的热忱。世人多赞叹他创立温病三焦辨证的创举,而我总忍不住想,在那个伤寒论一家独大的年代,敢于另辟蹊径是何等勇气。医道如朝堂,正统之说最难撼动,他能突破桎梏,为后世开新路,这份执着比医术更令人动容。翻阅之际,常觉字里行间都是医者仁心在跳动。
温病条辨
知书房
温病条辨
吴瑭
知书客278115
自八月中旬至十月末通读全书,历时两月有余。卷三、卷四专论儿科温病与妇人温病,因临床少用,仅稍加浏览而已。吴氏阐明温病三焦辨证,条分缕析,立法处方皆有矩矱,后世奉为主臬,足见其价值。其于湿热、暑温诸证辨析尤精,用药轻重缓急皆有法度。至于遵古而不泥古,因时制宜,更见其灵活处。壬寅深秋志于沪上。
温病条辨
知书房
温病条辨
吴瑭
知书客742158
在医学典籍里翻阅,温病条辨值得反复读。多数人看到吴鞠通的医术高明,但我更在意他对病情的细致观察。医生常有固执己见,他却能虚心修正自己的看法。面对复杂的温病,他不怕推翻旧理论。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在医家中很少见。读这本书,不只是学医术,更是学如何面对错误。
温病条辨
知书房
温病条辨
吴瑭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