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中藏经
中藏经

中藏经

华佗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中国古代综合性医书。今本3卷 (或著录1卷、2卷、3卷)。旧题汉·华佗撰。据考系后人伪托之作。本书系中医学重要古典医籍之一。本书成书年代不详,记载见于《补续汉书艺文志》和《后汉艺文志》等。现存最早为 《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尚有明清刻本20余种,195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铅印本。日本有宽保2年 (1742) 刊本。书名“中藏”系取 “宝而藏之”之意。全书由2部分内容所组成,前一部分为医论,凡49篇,着重论述了脏腑生成,疾病的寒热虚实与脉象之间的辨证关系,并记载了古代望面色以判断疾病顺逆、生死预后的经验。前有论述49篇,以论证论脉、论脏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之法。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并介绍治疗方剂。书中附有“内照法”6篇。解放后有排印本。
更多
书评  · 65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265190
翻开这部被誉为"中医临床百科全书"的《中藏经》,仿佛打开了一部穿越千年的医学宝典。从脉诊要诀到五脏辨证,从伤寒杂病到急救良方,这部凝聚华佗毕生心血的著作,将东汉时期最前沿的医学智慧尽数呈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那个没有现代仪器的年代,中医诊断学已经发展出何等精妙的体系。 书中详细记载的"望闻问切"四诊法,至今仍是中医诊断的黄金准则。华佗对脉象的描述尤为精到,将常见脉象分为浮、沉、迟、数等二十四种,每种脉象对应不同的病理变化。更令人惊叹的是他对五脏六腑辨证的独到见解,比如"肝主谋虑"、"心主神明"的理论,将人体器官与精神活动联系起来,这种整体观在当时堪称革命性的突破。从简单的风寒感冒到复杂的脏腑失调,从急性热病到慢性虚损,书中都给出了详尽的诊疗方案。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的急救医术。在没有现代急救设备的条件下,华佗记载的"救卒死方"、"救缢死方"等应急疗法,展现了古人面对生命危机时的智慧。其中对中风、昏厥等急症的抢救方法,即便放在今天来看也颇具参考价值。这些记载让我们明白,古人对生命的重视程度丝毫不亚于现代人。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华佗在书中指出的许多养生之道,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季调养法则,"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的生活方式建议,至今仍被现代医学证实其科学性。有趣的是,当代人常犯的养生误区,如暴饮暴食、熬夜透支等,华佗在两千年前就已经提出警告。这让人不禁感慨,人类在健康认知上似乎总是在重复同样的错误,尽管医学技术日新月异,但最基本的养生智慧却亘古不变。 这部医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丰富的临床经验,更在于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华佗提出的"上工治未病"理念,强调预防胜于治疗,这与现代预防医学的理念不谋而合。书中对"阴阳平衡"、"气血调和"的论述,展现了中国古代医学独特的整体观。这种将人体视为有机整体的思维方式,正是中医最具魅力的地方。 细读《中藏经》,会发现其中不乏生动有趣的医疗案例。比如记载的用蒜泥敷足心治疗鼻衄的方法,看似简单却效果显著;用葱白捣汁滴鼻治疗头痛的偏方,至今仍在民间流传。这些充满生活智慧的疗法,展现了古代医者善于观察、勇于实践的可贵品质。 最令人感动的是华佗在书中流露出的医者仁心。他强调"医乃仁术",告诫后学"见彼苦恼,若己有之"。这种将患者痛苦视为己任的职业操守,正是医学人文精神的精髓所在。在商业医疗泛滥的今天,重读这些文字更觉振聋发聩。 作为一部医学经典,《中藏经》的魅力不仅在于其学术价值,更在于它让我们看到,在没有现代科技辅助的古代,中国医学已经发展到何等精深的程度。书中记载的许多诊疗方法和养生智慧,至今仍在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这提醒我们,在追求医学技术进步的同时,也不应忽视传统医学中蕴含的宝贵经验。 每次翻阅这部典籍,都会被其中蕴含的智慧所折服。它不仅是医学工作者的必读经典,更是每个关注健康之人的珍贵指南。在快餐式医疗盛行的当下,《中藏经》所倡导的整体观和预防观,恰如一剂清醒剂,提醒我们回归医学的本质——以人为本,防患未然。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84037
翻开这部号称"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中藏经》,扑面而来的却是令人窒息的矛盾与荒谬。这部托名华佗的医书,从脉诊到方剂,从养生到治则,看似包罗万象,实则处处透露着后世伪作的痕迹。从《黄帝内经》的"天人相应"到《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再到本书标榜的"五脏六腑虚实寒热",中医理论的演变轨迹在此书中被粗暴地扭曲。 书中那些玄之又玄的诊断方法令人啼笑皆非。所谓"望而知之谓之神",竟演变成通过观察患者面色、声音、体味来判断五脏病变的神棍把戏。更可笑的是那些所谓的"死脉"描述——"如屋漏""如雀啄""如虾游",这些充满文学色彩的比喻,与其说是医学诊断,不如说是江湖术士的恐吓话术。从《内经》朴素的脉学理论,到本书中夸张做作的脉象描写,中医诊断学在这部伪经中彻底沦为装神弄鬼的表演。 那些所谓的"秘方"更是荒诞不经。用"龙肝凤髓"入药,以"千年人参"治病,这些明显脱离现实的药物记载,暴露出作者对中医药理的一知半解。从张仲景严谨的经方配伍,到本书中玄虚的"仙方"堆砌,中药学的实用精神在此被完全抛弃。更讽刺的是,书中那些号称能"起死回生"的方剂,在真正的临床实践中往往适得其反,不知害死了多少轻信"神医"的可怜人。 最令人不齿的是书中那些披着医学外衣的迷信思想。"鬼神致病说""符咒治病法"大行其道,将《内经》建立起的朴素唯物主义医学观彻底颠覆。从扁鹊"信巫不信医者不治"的清醒认知,到本书大肆宣扬的巫医不分,中医在这部伪经中完成了一次可耻的退化。那些所谓的"禁方""秘术",不过是江湖骗子用来敛财的卑劣手段。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书中偶现的闪光点。某些对脏腑功能的描述,个别方剂的配伍思路,依稀可见汉代医学的本来面目。但正如考古学家在赝品中寻找真迹,这些零星的合理成分,反而更加凸显全书整体的荒谬。就像在垃圾堆里翻找食物残渣,即便找到几粒未消化的米粒,也改变不了整堆秽物的本质。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正如文种总结的亡国七术屡试不爽,中医发展史上也总在不断重演"托古改制"的闹剧。从《神农本草经》到《黄帝内经》,再到这部《中藏经》,越是重要的医典,越难逃被伪托篡改的命运。即便有张仲景"勤求古训"的告诫,有孙思邈"大医精诚"的训导,中医典籍的伪作现象依然层出不穷。似乎对某些人来说,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成了真理。 当我们把本书与《伤寒论》并置对比时,高下立判。一部是字字珠玑的临床实录,一部是故弄玄虚的江湖骗术;一部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医学体系,一部堆砌了装神弄鬼的巫医糟粕。可笑的是,就是这样一部伪经,竟被后世奉为圭臬,与真正的经典平起平坐,这不能不说是中医发展史上的悲哀。 透过这部伪经,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华佗的假面具,更是整个中医文化中挥之不去的阴影——那些借医学之名行迷信之实的江湖骗子,那些打着传统旗号兜售伪科学的现代神棍。在"废医验药"的呼声响彻医学界的今天,重新审视这部伪经,或许能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中医要发展,首先必须与这些历史糟粕彻底割席。
2025年07月3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05117
中医宝藏啊!
2025年07月3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38988
有很长时间没读过这种讲医道的古籍了,这次是跟着中医老师做的功课才翻开《中藏经》。 起先觉得这就是本讲怎么治病的古书。后来发现华佗把治病和治国放在一起说,医者仁心原来不只是看病开方。比如他说"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突然就明白了为什么古代大医都敢给皇帝提建议。这不是多管闲事,而是真正看懂了这个道理。 现代社会总把专业分得很细,医生就管看病,别的不用操心。但《中藏经》里反复在说,人的五脏六腑和天地四季是相通的。肝属木,春天要养肝;心属火,夏天要静心。这些道理现在看还是很准。有时候熬夜多了上火,喝点菊花茶就好,其实就是顺应了这些规律。 最让人服气的是华佗讲"治未病"。现在人都是等病了才去医院,花钱受罪。《中藏经》说要在没病的时候就调理,就像修理堤坝要在漏水前。我照着书上说的,早上敲胆经,晚上泡脚,这一年感冒都少了。 看这本书的时候总想起老一辈说的话。他们不懂什么科学道理,但知道春天吃野菜,夏天喝绿豆汤,都是《中藏经》里传下来的智慧。现在科技发达了,这些老方法反而被证明是有用的。 书里还讲了怎么通过脸色、舌苔、脉象来判断病情。开始觉得玄乎,后来自己试了几次,发现真有道理。家里人感冒,看舌苔发白就知道是受寒,喝姜汤就好,不用急着吃抗生素。 现在人总迷信进口药、高科技,其实很多问题古人早就给出了解决办法。看《中藏经》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观察自己的身体,不舒服了先想想是不是违反了自然规律,而不是急着找药吃。
2025年07月31日
查看更多书评

@《中藏经》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