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藏经
中藏经
华佗

中藏经

华佗  

中国古代综合性医书。今本3卷 (或著录1卷、2卷、3卷)。旧题汉·华佗撰。据考系后人伪托之作。本书系中医学重要古典医籍之一。本书成书年代不详,记载见于《补续汉书艺文志》和《后汉艺文志》等。现存最早为 《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尚有明清刻本20余种,195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铅印本。日本有宽保2年 (1742) 刊本。书名“中藏”系取 “宝而藏之”之意。全书由2部分内容所组成,前一部分为医论,凡49篇,着重论述了脏腑生成,疾病的寒热虚实与脉象之间的辨证关系,并记载了古代望面色以判断疾病顺逆、生死预后的经验。前有论述49篇,以论证论脉、论脏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之法。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并介绍治疗方剂。书中附有“内照法”6篇。解放后有排印本。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1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756477
世人皆道华佗《中藏经》乃医家经典,细读之下却觉不尽然。其文辞刻意求工,未免失之雕琢;论病立说,又每多无稽之谈。所谓"五色诊脉"之说,实乃穿凿附会。至于养性延命诸法,不过是拾人牙慧,更杂以方士炼丹之术。华生一世清名,竟为后人伪托此书所累,竟使真伪难辨,良可叹也。大抵此书不过托名之作,谈医不如仲景,论道不及葛洪,徒负虚名而已。
2025年07月09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66515
有人从《中藏经》里看到"医者仁心"的济世情怀。有人读到"望闻问切"的诊治要诀。但我翻开这本古书,只觉得满纸都是看不懂的术语。那些脉象、药方、病症的描述,就像一堆密码。我想知道这些千年前的医术现在还能用吗?古人把病说得这么玄乎,到底是真有道理还是故弄玄虚?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是好,可我们真的能学得会吗?
2025年07月09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11590
《中藏经》的智慧如千年老泉,汩汩流淌至今仍能解当代人的思想之渴。这部托名华佗的医家典籍,虽未必真是神医手笔,却实实在在地沉淀着古人观察生命的深邃目光。我总爱在清晨时分展开那泛黄的线装本,看阳光透过窗棂在"阴阳大论"的段落上投下斑驳光影,恍惚间仿佛看见历代医家围坐论道的剪影。 读古籍最忌囫囵吞枣,尤以医书为甚。每个脉象描述都值得用指尖在案几上反复摹画,每句病症记载都该对着镜子比照舌苔。记得初读"肝气郁结"那段时,正逢自己连日胸闷,对照经文描述竟惊觉古人早将现代人的亚健康状态写得明明白白。这种跨越时空的会心,是电子阅读时永远无法体会的震颤。纸质书页摩挲间的沙沙声,恰似老中医搭脉时三指轻按的韵律。 今人总嫌古医书晦涩,却不知《中藏经》的玄奥处正是其精妙所在。它将五脏比作五位君主,把经络说成山川水系,这种诗性思维背后藏着惊人的生命洞察。我常在子夜重读"论胃中虚实"章节,恍惚觉得那些墨字在月光下跳动,化作气血运行的轨迹。现代医学教科书把人体拆解得支离破碎,反不如这卷竹简时代的整体观来得通透。 最令我拍案的是那些看似朴素的养生要诀。"春食凉,夏食寒,秋食温,冬食热"十二字,道尽四季调摄的精髓。去年冬至照此熬制当归生姜羊肉汤,汤锅里翻滚的不仅是食材,更是两千年的生存智慧。如今健身房里的现代人,倒不如这卷残破医书懂得如何与天地共呼吸。 友人说读医古籍如读天书,我却觉得《中藏经》字字都在低语。当你在"论五痹"的段落停留够久,那些描述关节疼痛的文字会突然活过来,变成祖辈们对抗病痛的集体记忆。有时读到某味药材的炮制方法,会突然想起外婆腌渍青梅的土法——原来民间智慧与典籍记载早有暗通。 这部看似枯燥的医书,实则饱含对人世的温情凝视。在"察声色形证决死法"中,我读到的不是冷冰冰的死亡判断,而是医者对生命最后的珍重。那些细致入微的濒危征兆描述,透着古人面对生死大事的庄严态度。当代医学仪器再先进,也替代不了这种用肉眼丈量生死的慈悲。 合上书卷时总忍不住摩挲封面的岁月痕迹,想象有多少双寻求生机的手曾翻阅过这些纸页。藏在文言背后的,不仅是治病良方,更是我们祖先用苦难淬炼出的生命哲学。在抗生素泛滥的今天,《中藏经》里"扶正祛邪"四个字,突然有了振聋发聩的力量。
2025年07月05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54698
《中藏经》文简而理奥,虽托名华佗,实为后世医家集腋之作;孙星衍校订用力甚勤,然于医理未甚深究,故注释多止于字面。吴普注本间存古义,但流传不广,今人当以孙校为底本,并参吴注以溯其源。此书论脉象主以阴阳,辨脏腑重在虚实,后世医家多承其说,然亦有附会之处。如论"三焦"一节,文辞隐晦,历代注解纷歧,当对比《难经》以明其本义。书中"五疔""七疝"诸症,名目繁多,然分类未精,需参照《诸病源候论》方能实用。今之学者欲通此书,先须熟读《内经》,再参钱乙、张元素诸家注说。
2025年07月05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49069
"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约。"
2025年07月05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