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有人说:"袁淑的文章太华丽,内容太少。"我开始好奇他的作品到底是什么样子。 我翻了《袁阳源集》,发现他的文字确实很讲究,辞藻堆砌,但读完之后,却记不住他到底说了什么。比如他写景,用了一大堆漂亮的词,可画面却模糊不清,不如陶渊明几句白描来得生动。他写议论,引经据典,排比对仗工整,但论点却软弱无力,比不上同时代范晔的犀利。 南朝文人喜欢骈文,讲究形式美,袁淑也不例外。他的文章里,四六句整齐,音韵和谐,读起来像唱歌。可是,这种美是空洞的。比如《桐赋》,写一棵树,用了无数比喻,却没有真正写出桐树的精神。读完后,我只记得一堆华丽的词,却不知道桐树到底什么样。 更奇怪的是,他的一些文章,明明可以简短说清,却非要绕来绕去。比如《鸡九锡文》,讽刺封赏泛滥,本来是个好题材,但他写得过于曲折,反而削弱了批判的力度。讽刺文学应该一针见血,而不是让人猜谜。 我试着读他的诗,发现同样的问题。辞藻精美,但感情平淡。他写离别,写怀古,都没有真正打动人的力量。读他的诗,就像看一幅工笔画,细节精致,却没有灵魂。 有人说他是南朝文坛的重要人物,可我读完后,却觉得他的名声有点言过其实。在那个崇尚形式的时代,或许这种文风很受欢迎,但今天看来,实在有些过时了。
袁阳源集
袁阳源集
袁阳源集
袁淑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二京赋
二京赋
二京赋
张衡  著
辞赋名篇。东汉张衡作。《文选》见载。二京,指汉西京长安与东京洛阳。《后汉书·张衡传》云:“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仍成。”一说:“昔班固覩世祖迁都于洛邑,惧将必逾溢制度,不能遵先圣之正法也,故假西都宾盛称长安旧制,有陋洛邑之议,而为东都主人折衷以答之。张平子薄而陋之,故更造焉”(《艺文类聚》载《西京赋·序》)。上篇《西京赋》,假借凭虚公子之口,先状西京地理形势之优越、高祖之定都,随即从各方极力铺陈西京的豪华奢靡:宫廷建筑的宏伟、城廓宅第的宽整、市场的繁荣、商贾的欺诈、游侠辩士的豪为、郊畿的殷富,及上林禁苑的游猎水嬉、百戏淫乐等。下篇《东京赋》则借安处先生之言,追溯历史,从周姬之末“政用多僻”,到西秦“思专其誃”的破灭,再历数两汉各代帝王,赞美了汉高祖、文帝、武帝、光武帝等的文治武功,又极状洛阳形胜,汉室仪轨等。《西京》意在讽谏,暴露了王室的腐败,反映了某些社会现实;《东京》旨在陈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宏伟抱负。文章描摹宏富,变化多端,辅陈夸张,跌宕有致,议论真切。晋夏侯湛《张平子碑》称其“《二京》、《南都》,所以赞美畿辇者与雅颂争流,英英乎其有味与。”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云:“张衡《二京》,迅拔以宏富。”文章旨在超出《两都》,极力追求完备,铺叙夸饰之不足,则继以风发议论,成为京都大赋长篇之极轨。既是汉代最后一篇京苑大赋,也是前人赋宫殿游猎山川京城的集大成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