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袁阳源集
袁阳源集

袁阳源集

袁淑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南朝宋诗文别集。一名《袁忠宪集》。袁淑撰。袁淑字阳源,死后追赠太尉,谥忠宪。据《宋书》本传,袁淑有文集传于世。《隋书·经籍志》著录《袁淑集》11卷,其中包括录1卷,又说明“梁十卷,录一卷”,可见《隋志》所见即南朝旧本。《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 艺文志》著录十卷。宋时已佚。今有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辑本一卷。
更多
书评  · 86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366280
此人诗文竟如此难解?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73543
很久没有读到像《袁阳源集》这样让人心头一震的文字了。偶然在整理书架时翻到这本泛黄的集子,想起是当年导师推荐过的南朝文人作品,却一直没静下心来细读。这次偶然相遇,竟有种迟到的愧疚与惊喜。 袁淑的文字里有一种特别的力量,不是锋芒毕露的锐利,而是像春雨般润物细无声的渗透。读"君子之道,莫大乎诚"时,忽然明白为什么现代人总在讨论"真诚是不是必杀技"。我们活在一个人人戴面具的时代,连真诚都成了需要权衡的战术。但袁淑笔下那种坦荡的诚恳,让人想起小时候长辈教导的"做人要实在",突然觉得有些羞愧。 最打动我的是他对"时"的思考。在《游庐山序》里那句"感时抚事,慨然而赋",让我想起最近职场上的种种困惑。我们总在抱怨时运不济,却很少像袁淑那样静下心来观察时代的脉络。他写"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不正是对当下浮躁社会最好的提醒吗?在这个推崇速成的年代,我们是不是忘了有些品质需要时间的沉淀? 特别有意思的是袁淑处理仕途与隐逸的矛盾。他既能在庙堂之上慷慨陈词,又向往着"采菊东篱下"的生活。这种纠结太有共鸣了——我们何尝不是一边吐槽996,一边又放不下都市的繁华?读到他晚年的作品,那种历经沧桑后的通透,突然让人觉得眼前的烦恼都变得渺小了。 最意外的是在《鸡九锡文》里发现了他幽默的一面。把严肃的封禅仪式用在鸡身上,这种带着自嘲的智慧,简直像极了现代人的段子。原来古人也会用幽默消解生活的沉重,这让我想起王尔德说的"人生太重要,所以不能太认真"。 合上书页时,窗外的雨刚好停了。袁淑的文字就像这场雨,不知不觉中洗去了心上的尘埃。突然明白为什么古人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这样能让人静下来的文字。不是所有的经典都高高在上,袁淑就用他温暖而睿智的笔触,穿越千年击中了现代人心中最柔软的部分。这大概就是伟大文字的魅力——它永远在等待与读者的重逢,无论相隔多少个世纪。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94552
有人说:"袁淑的文章太华丽,内容太少。"我开始好奇他的作品到底是什么样子。 我翻了《袁阳源集》,发现他的文字确实很讲究,辞藻堆砌,但读完之后,却记不住他到底说了什么。比如他写景,用了一大堆漂亮的词,可画面却模糊不清,不如陶渊明几句白描来得生动。他写议论,引经据典,排比对仗工整,但论点却软弱无力,比不上同时代范晔的犀利。 南朝文人喜欢骈文,讲究形式美,袁淑也不例外。他的文章里,四六句整齐,音韵和谐,读起来像唱歌。可是,这种美是空洞的。比如《桐赋》,写一棵树,用了无数比喻,却没有真正写出桐树的精神。读完后,我只记得一堆华丽的词,却不知道桐树到底什么样。 更奇怪的是,他的一些文章,明明可以简短说清,却非要绕来绕去。比如《鸡九锡文》,讽刺封赏泛滥,本来是个好题材,但他写得过于曲折,反而削弱了批判的力度。讽刺文学应该一针见血,而不是让人猜谜。 我试着读他的诗,发现同样的问题。辞藻精美,但感情平淡。他写离别,写怀古,都没有真正打动人的力量。读他的诗,就像看一幅工笔画,细节精致,却没有灵魂。 有人说他是南朝文坛的重要人物,可我读完后,却觉得他的名声有点言过其实。在那个崇尚形式的时代,或许这种文风很受欢迎,但今天看来,实在有些过时了。
2025年09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

@《袁阳源集》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