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袁阳源集
袁阳源集
袁淑

袁阳源集

袁淑  

南朝宋诗文别集。一名《袁忠宪集》。袁淑撰。袁淑字阳源,死后追赠太尉,谥忠宪。据《宋书》本传,袁淑有文集传于世。《隋书·经籍志》著录《袁淑集》11卷,其中包括录1卷,又说明“梁十卷,录一卷”,可见《隋志》所见即南朝旧本。《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 艺文志》著录十卷。宋时已佚。今有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辑本一卷。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6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138512
在政治理想难以完全实现的当下,袁阳源的文字依然闪烁着独特的光芒。这位南朝文人的集子最为珍贵之处,在于展现了乱世中一个知识分子的矛盾与坚守:既要在动荡时局中保全性命,又要守护内心的道德准则;既渴望施展抱负,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种种无奈。这种张力使他的作品超越了简单的文学价值,成为理解那个特殊时代精神世界的钥匙。 最打动我的反而是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袁阳源在给友人的信中,前一刻还在矜持地谈论"士君子之道",转眼就为求人推荐而低声下气;他一边在公文中娴熟地运用华丽辞藻,一边又在私人笔记里袒露对浮华文风的厌恶。这种矛盾恰恰展现了真实的人性,远比后世想象中那个刻板的名士形象更为鲜活。特别是读到他在《临终自序》中那段自嘲式的总结,让人不禁莞尔——原来这位以耿介著称的文人,临终前最在意的竟然是年轻时某次宴会上失态的糗事。 这些文字碎片拼凑出一个立体的袁阳源:他不是圣贤,只是一个在乱世中努力保持尊严的普通人。这种真实感让千年后的读者依然能与之产生共鸣,也提醒我们:伟大往往藏于平凡之中,而真正的文人风骨,恰恰是在承认自身局限的同时,依然坚持对理想的追求。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35790
这本书让我很难过。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57998
读《袁阳源集》时,总觉其文如雾里看花,既见其形,又难捉其神。这位南朝文人的笔墨间既有建安风骨的余韵,又带着六朝特有的绮靡,令人不禁困惑:究竟该将其置于何种文学谱系?其《效曹子建乐府白马篇》刻意摹拟建安气象,却总在铿锵词句里透出几分刻意,像极了今日那些穿汉服摆拍的网红,衣冠虽古,神采已非。 最令人费解的是袁阳源对"文"与"质"的摇摆。他时而写出"轻霞冠秋日,迅商薄清穹"这般雕琢过度的句子,时而又在《咏美人》中流露"虽无妖艳姿,自然倾城色"的清新。这种分裂让我想起当代某些学者,学术论文里堆砌术语,微博上却尽是市井俚语。六朝文人尚知"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而今人连这般自觉都消磨殆尽了。 尤觉怅惘的是其应制诗与个人抒怀的悬殊。那些奉和之作虽工整如园林盆景,却不及《游山》中"疏峰时吐月,密树不开天"二句来得真切。这倒像极如今学术圈的生态:课题申报书字字珠玑,真正的研究却味同嚼蜡。袁阳源若活在当下,怕也难逃这般困境。 掩卷沉思,忽觉这困惑或许正源于时代镜像的映照。当我们在古籍里寻找纯粹的文学精神时,却总撞见文人不得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影子。袁阳源的矛盾,何尝不是千载以降知识分子的集体症候?其文集如一面铜镜,照出的既是江左风流,也是所有执笔之人的困局。今人读古书,往往想求得清明,反倒平添几段糊涂账。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89147
孤灯照夜,冷看清愁入骨。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03794
从《袁阳源集》中品读,愈读愈觉其思想之深刻。这位南朝才子虽身处乱世,却能将胸中丘壑化作笔底波澜,字里行间尽显江左文人的风骨与智慧。读其《演连珠》,不得不叹服他对时局的敏锐洞察,更难得的是那份在动荡中仍能保持的从容气度。 袁阳源最令人称道处,在于他既能出入庙堂,又不忘江湖之远。其文既有治国安邦的宏图,又有独善其身的淡泊。这种进退自如的处世之道,在今日看来尤为珍贵。每每读到"不慕荣利,不惧危亡"之句,总让人心生敬佩。 南朝虽已远去,但袁阳源笔下那种既务实又超脱的精神,依然能给当代人以启迪。在纷繁世事中,我们更需要这样既能直面现实,又能坚守本心的智慧。
2025年07月02日
查看更多书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