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147870
2025年09月04日
初次翻阅《太公金匮》,只觉得是些零散的治国箴言。直到在人生低谷时重读,才发现这部看似简朴的兵书里,藏着姜太公留给后世的人生兵法。每当我面对职场困境,书中"将欲取之,必姑与之"的智慧总能让我跳出思维定式。 这部相传为姜太公所著的典籍,用最精炼的语言道破了人性与成败的奥秘。与《孙子兵法》的系统性不同,《太公金匮》更像是一位智者随手记下的思考碎片,却在不经意间戳中人性最本质的部分。书中"柔能制刚,弱能胜强"的辩证思维,让我想起刚入职时前辈的忠告:有时候示弱反而是最强的进攻姿态。 最触动我的是"圣人将动,必有愚色"的处世哲学。现代人总急着展现聪明才智,却忘了大智若愚的真谛。去年负责重点项目时,我刻意收敛锋芒,结果反而获得了团队真心支持。这让我明白,真正的领导力不在于彰显能力,而在于创造让他人发光的机会——这不正是太公辅佐文王时的智慧吗? 书中关于"三疑"的论述尤为精妙:"疑人勿使,使人勿疑"。这个看似简单的用人原则,解决了我多年管理团队的困惑。过去总在授权与监督间摇摆不定,现在懂得:既然选择合作,就要给予百分百信任。这种气度让团队效率提升了三成,也印证了古籍的现代价值。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这句警语,每次读都有新体会。去年公司架构调整时,我原以为遭遇职业危机,后来发现正是这次变动让我接触到全新领域。太公的智慧提醒我们:所谓危机,往往藏着转机,关键在于我们以何种心态面对。这种积极解读命运的态度,比任何成功学都更振奋人心。 当然,阅读时也要注意古今语境的差异。比如"钓术"篇章强调的耐心等待,在现代商业中就需要辩证运用——等待不是消极躺平,而是积极准备后的伺机而动。我常把书中格言写在便签上,与现代管理案例对照思考,这种古今对话让经典真正"活"了起来。 最让我受益的是太公对"时机"的独到见解。"天时有反,人事有变"八个字,治好了我的焦虑症。创业失败那段时间,正是这句话让我明白:低谷只是生命周期的自然阶段。果然半年后,当初失败的尝试竟成为新事业的基石。这种对无常的坦然,才是最高级的人生策略。 如今我的办公桌上永远放着两本书:一本《太公金匮》用于沉淀智慧,一本笔记本记录实践心得。每当面临重大决策,我都会问自己:如果是太公会怎么做?这种穿越三千年的心灵对话,总能在关键时刻给我意想不到的启发。或许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它永远知道如何与每个时代的读者对话。
太公金匮
知书房
太公金匮
吕尚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六韬
知书房
六韬
姜子牙 著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兵书,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宋代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相传为姜太公吕望所撰。但据历代学者考证,其书并非殷周时赐的作品,而是后人托姜太公之名写成的。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最早明确收录此书的是《隋书·经籍志》,题为“周文王师姜望撰”。姜望即姜太公吕望。但是自宋代以来,就不断有人对此提出质疑。从此书的内容,文风及近年出土文物资料等分析,可大致断定《六韬》是战国时期典籍。全书有六卷,共六十篇。《六韬》的内容十分广泛,对有关战争和各方面问题,几乎都涉及到了。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它的战略论和战术论。
将苑
知书房
将苑
诸葛亮 著
《将苑》是中国古代一部专门讨论为将之道的军事著作,又称《诸葛亮将苑》、《武侯将苑》、《心书》、《武侯心书》、《新书》、《武侯新书》等。此书宋代称《将苑》,明代始改称《心书》,如《经籍志》;或《新书》,如陶宗仪《说郛》;也有称《将苑》的,如《百川书志》。《汉魏丛书》虽于书名题作《心书》,而篇章标题中间有《新书》字样。现存版本中,这几种称谓都有,核其内容,虽有所差别,但基本上是一致的,是同书异名。
太公阴谋
知书房
太公阴谋
吕尚 著
《隋书·经籍志》子部兵家类著录:“《太公阴谋》一卷。”撰者自注云:“梁六卷。梁又有《太公阴谋》三卷,魏武帝解。”盖《太公阴谋》梁时尚有六卷,而撰修《隋志》时只剩一卷。云“梁又有《太公阴谋》三卷,魏武帝解”乃魏武帝《解〈太公阴谋〉》三卷。该书乃战国后期齐国稷下学者伪托姜太公(姜尚)所作的一部兵书。《汉志》的《诸子略》道家(刘歆《七略》入《兵书略》)著录:“《太公》二百三十七篇,《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兵》即《太公六韬》,《言》即《太公金匮》,《谋》即《太公阴谋》。“兵事”之权谋当然秘密,自然其“谋”可称为“阴谋”(“阴”的古义有隐晦、秘密之义),如《战国策·秦策》二:“张仪反(返)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史记·吕不韦列传》:“太后乃阴厚使主腐者吏,诈论之,拔其须眉为宦者,遂得侍太后。”上条论证《六韬》为战国后期齐国稷下学者伪托姜太公之作,从原则上说那些证据也是考证《太公阴谋》的证据。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卷十一于辨证《六韬》中云:“《汉志》著录之例,只以著书之人题其书,而不别著书名,《老子》不名《道德经》,《淮南》不名《鸿烈》,《蒯子》不名《雋永》,故《太公》之书不名《六韬》《阴谋》《金匮兵法》等也,至《隋志》乃著之耳。”其言甚是。唐元和(公元806—820年)前后马总摘编《意林》有《太公六韬》六卷、《太公金匮》二卷,而无《太公阴谋》,盖经安史之乱而亡佚。清人汪宗沂辑有《太公兵法逸文》一卷。其中有注明为《太公阴谋》之逸文者。
精选书评
知书客869084
翻开《太公金匮》,很多人研究它的权谋智慧,我看重的却是吕尚那种朴实的处世态度。书里说的道理都很简单,比如"敬胜怠者吉",但往往被人忽略。现在的人总想找捷径,其实把最基本的事情做好就不错了。吕尚是周朝开国功臣,却能写这么平实的文字,比那些故作高深的书强多了。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经常停下来想,是不是把简单的事情想复杂了。
太公金匮
知书房
太公金匮
吕尚
知书客983541
《太公金匮》中有"不战而屈人之兵"之说,看似高明,细思极恐。太公之言,多在诡道,与儒家"仁义"相去甚远。读此书时,常觉其术近于阴谋,虽可速胜,却失正道。不过乱世用重典,或许也是不得已。后世尊太公为兵家鼻祖,却鲜有人道其手段之狠。凡用此法者,皆自谓不得已,而终陷于不义。权谋之术,终是双刃之剑,伤人亦伤己。
太公金匮
知书房
太公金匮
吕尚
知书客998028
我在图书馆翻看《太公金匮》,感觉这本书被吹过头了。里面说的治国道理太简单,就是重复君主要节俭、要听劝这些老话。很多内容明显是后人编的,根本不是姜太公写的。这种书之所以流传下来,是因为统治者需要用它来装点门面。实际上没有人会照着做。读这种书浪费时间,不如看真实的历史记录。
太公金匮
知书房
太公金匮
吕尚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