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461347
2025年09月03日
自己啃古文已经有些年头了,从《论语》《孟子》读到《韩非子》,现在轮到了南朝江淹的集子。本以为能像往常一样硬着头皮啃完,没想到这部《江文通集》竟让我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抵触情绪。都说江淹"才尽",我以前以为是文人相轻的夸张说法,现在亲身体验才发现,这评价简直客气了。 先说说江淹这个人。这位南朝著名的文学家,最出名的莫过于"江郎才尽"这个典故。传说他年轻时梦见有人送他五色笔,从此文思泉涌;后来又在梦中被索回此笔,从此才思枯竭。这故事听着挺浪漫,但细想之下,一个靠"神授"而非苦练获得才华的文人,能有多少真本事?读他的集子时,我总忍不住想:也许他根本没什么才华可尽,不过是早年运气好,后来现了原形罢了。 翻开《江文通集》,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浓重的宫廷气息。那些应制诗、奉和作,字字句句都在讨好权贵,谄媚得令人作呕。"奉和""应诏"之类的题目比比皆是,读来就像在看一个文人的求职简历。江淹的为官经历倒是很成功,从这一点看,他的文章确实达到了目的——但这还是文学吗?简直是把文字当成了进阶的敲门砖。对比同时代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高下立判。 说到具体作品,不得不提那篇著名的《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开篇确实惊艳。但通篇读下来,不过是堆砌辞藻、罗列典故。写离别就一定要用上"班超投笔""荆轲刺秦"这些老掉牙的典故吗?这种炫技式的写作,就像是在文学市场上叫卖自己的学问,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读过几本书。南朝文风浮华的特点,在江淹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更让我反感的是他那些拟古诗。模仿《古诗十九首》也就罢了,毕竟学习前人是个好传统。但他非要标榜自己"拟"得有多像,这就显得很可笑了。文学创作贵在创新,一味模仿算什么本事?这让我想起现在某些网红景点里穿着古装摆拍的游客,自以为很"古典",实则不伦不类。江淹的拟古诗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一个穿着借来的戏服唱戏的票友。 当然,也不能全盘否定。江淹的《恨赋》确实有些看头,至少比《别赋》真诚些。写李陵、写冯唐,总算触及了一些真实的人生感慨。但问题是,为什么非要用这么华丽的辞藻来表达?就像给一个简单的心事穿上十层锦缎衣裳,让人看不清本来面目。南朝文人的通病,在江淹这里特别严重——形式大于内容,技巧胜过真情。 最可笑的是他那些表奏文章。字斟句酌,引经据典,看起来学问渊博,实则空洞无物。拍马屁能拍出这么多花样,也算是一种"才能"吧。读这些文章时,我仿佛看见一个满脸堆笑的官员,在龙椅前卑躬屈膝的样子。这样的文字,就算写得再漂亮,又有什么价值? 说到文字本身,江淹确实很会用典,也很会雕琢词句。但过分的修饰反而暴露了内容的贫乏。就像一盘过度装饰的菜,把雕花的萝卜花拿掉,底下就没多少可吃的了。他的文章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乍看惊艳,细品无味。这种文风,对后世产生了很坏的影响,助长了六朝以来华而不实的习气。 现在想来,"江郎才尽"这个典故真是讽刺。也许从来就没有什么"才尽",只是他本来就没什么真才实学。那些华丽的辞藻、繁复的用典,不过是为了掩饰思想的贫瘠。读完整部集子,我最深的感受是:文学若是沦为仕途的垫脚石,再漂亮的文字也会失去灵魂。 合上书页,我不禁想起苏轼评价南朝文学的话:"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江淹的文字确实够绚烂,但离真正的文学境界还差得远。一个真正的文学家,应该像陶渊明那样,用最朴实的语言表达最深刻的思想,而不是像江淹这样,把文字当成炫耀才华的工具。说到底,文学的价值不在于辞藻的华丽,而在于思想的深度和情感的真实。在这些方面,江淹显然不及格。
江文通集
知书房
江文通集
江淹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哀永逝文
知书房
哀永逝文
潘岳 著
辞赋名篇。西晋潘岳作。《文选》、《艺文类聚》见载。本文作于元康六年,为亡妻送殡之辞,描写了作者和亲属哭别、送葬、安葬、归来哭祭的一天殡葬活动。清晨,嫂侄慈姑、作者自己及送殡者,“咸惊号兮抚膺”;拆席送葬时,凄切增欷,俯仰挥泪;将灵柩安葬之后,“归反哭兮殡宫,声有止兮哀无终”。文章运用多种手法,多层面抒写作者自己对亡妻永别的悲痛情感。先是叙事显情,逝日永长,离居遥远,终天不返,以示绝别的悲哀;接着想象亡妻仿佛徘徊故宇不忍离去,以幻觉突现思念深情;再用外部自然悲景来烘托,马回首不前,鱼仰沫失濑,风冷冷入帷,云霏霏承盖,因物写人,悲痛难言;又用“遇目无兆,寤寐弗梦”的希望之破灭,将悼念之情写到极端。全文叙事言情,真实具体,流自肺腑,富有感染力。汉武帝的《李夫人赋》也是用幻觉、悲景、梦幻来写思念之情,本文不能说不受其影响,而凄凉深婉则远过之。
长门赋
知书房
长门赋
司马相如 著
辞赋名篇。西汉司马相如作。《文选》见载。赋序说汉武帝皇后陈阿娇因妒失宠,幽居长门宫,遂以重金请司马相如作赋,希图感动武帝,武帝读赋后复宠阿娇。古今一些学者据序中“孝武皇帝”谥号之起期晚于作者卒年,及“陈皇后复得亲幸”不符史实等,推断此赋为他人托名所作;但也有不少学者认为赋序或为托名者作,而赋的正文则“非相如不能作”(张惠言《七十家赋钞》)。文章首先推出一位精魂踰佚、形体枯槁的弃妇形象,点明因夫君恩爱转移和自己过于痴情造成了这位美人独居的悲剧。继而具体描绘其内心痛苦:她“登兰台而遥望”种种自然景观,将雷鸣误作君王车声,将风动误作牵帷人;她“下兰台而周览”深宫,更是触景伤情,“怅独托于空堂”;她又在洞房清夜抚琴抒怀,历数己过,于睡梦中与君王重逢;及至醒后伫望星空,终以“不敢忘(君)”煞尾。赋题取《长门》,固与陈后失宠有关,但并不囿于历史故事,而是概括了众多宫女的遭遇与痛苦,并寄予深切同情。朱熹《楚辞后语》曰:“此文古妙,最近楚辞。”赋仿楚辞之遣词造句与表现手法,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和“以悲为美”的特征。尤善刻画心理,以实写虚,利用景物特征表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委婉曲折,悲悽动人,在抒情小赋中别具一格,更不同于大赋的夸诞恢廓。此篇对后代宫怨一类题材的作品有着深远的影响。
反离骚
知书房
反离骚
扬雄 著
辞赋。西汉扬雄作。《汉书》见载。或称《反骚》。《汉书·扬雄传》引其“自序”言:扬雄每读屈原文“未尝不流涕……乃作书,往往摭《离骚》文而反之。自㟭山投诸江流以吊屈原,名曰《反离骚》。又旁《离骚》作重一篇,名曰《广骚》。又旁《惜诵》以下至《怀沙》一卷,名曰《畔牢愁》。”后两篇已佚,《反离骚》独存。此文为扬雄早期之作品,写于阳朔元年(前24)尚居蜀时。文章模拟《离骚》之形式及词汇,表明了作者对屈原之态度:一方面同情屈原遭遇之不幸,受浊世陷害,为佞人小臣所谗。另一方面又批评屈原,谴责其未及早发觉楚王之昏暗,自丧芬芳,终于“投江而死”。扬雄认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汉书·扬雄传》)作者给屈原提个代称,说他是“湘累”。《汉书》颜师古注引李奇曰:“诸不以罪死曰累……屈原赴湘死,故曰湘累也。”扬雄虽承认屈原“竭忠诚以侍君”,但他早该“知众嫭之嫉妒兮,何必扬累之蛾眉”。故作者主张屈原当与“神龙之渊潜”一般,“俟庆云而将举”。对屈原最后决定自杀,作者说:“蹠彭咸之所遗”(投江而死),这是“弃由聃之所珍”。由为许由,聃为老子,皆为古代隐士。作者谴责屈原投江而死,不如二人隐德自珍,全身远祸,这些都反映了他思想的局限性。《反离骚》艺术成就不高,刘勰说“极思功寡”(《文心雕龙·哀吊》),诚为实论。
精选书评
知书客316199
绝品,文章之极致。高妙、深刻、通透。可从头看,可从尾看,可跳着看,可连着看。得意时能读,失意时也能读。天才可以学,普通人可以学。迷茫时要读,清醒时也要读。看别人写不如自己写,学技巧不如悟道理。开悟之书!
江文通集
知书房
江文通集
江淹
知书客124160
在古籍堆里翻出《江文通集》,很多人夸赞他的才华,但我有不同的看法。他的文章确实华丽,内容却显得空洞。很多作品只是堆砌辞藻,缺乏深刻的思想。南朝文风本来就浮夸,他也未能免俗。有些人说他晚年作品风格大变,其实只是技巧更熟练,本质没有改变。一代才子的名声,现在看来有些过誉了。
江文通集
知书房
江文通集
江淹
知书客874044
翻读《江文通集》,很多人看到的是文采斐然,我却更在意江淹晚年才思枯竭的绝望。一个人从才高八斗到江郎才尽,这种心理落差远比文字本身更震撼。创作需要天赋,但保持创作状态更难。江淹的悲剧在于他清醒地看着自己才华流逝,却无能为力。这种痛苦不是旁观者能体会的。文人的困境往往如此,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江文通集
知书房
江文通集
江淹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