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江文通集
江文通集

江文通集

江淹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诗文别集。南朝梁江淹(字文通)作。江淹文集最早为自己生前编定,《梁书·江淹传》:“凡所著述百余篇,自撰为前后集。”《隋书·经籍志》所载不同:“梁金紫光禄大夫《江淹集》九卷。”注云:“梁二十卷,江淹后集十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著录前后集各十卷。自宋代起,一般只著录十卷。现存江淹集有《自序传》说:“自少及长,未尝著书,惟集十卷,谓如此足矣。”但《自序传》写于35岁,其集中可考订写作年代者大都作于此前,此集当是“前集”,“后集”早已亡佚。江淹集现存版本有十多种。依照编排方式可分二类:一是按赋、诗、文大类编次,又按年代排列,如《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刻本《梁江文通文集》10卷(附清叶树廉辑《校补》1卷)、明万历间汪士贤辑刻《汉魏六朝名家集》本及元钞本;二是既分赋诗文大类又分章表启诏等小类,如明代张燮刻本《七十二家集》、稍后张溥辑本《汉魏六朝百三家集》的《江醴陵集》(《四库全书》本作《梁江淹集》)2卷。《四库全书》所收《江文通集》4卷,为清乾隆间梁宾以张溥本为底本、用汪士贤本等校订刻印。明万历间胡之骥注刻的《江文通集汇注》,是现存唯一注本。此本共10卷,卷一、二收赋,卷三、四收诗,卷五至卷十收颂、赞、章、表等文,今由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李长路、赵威点校本,卷末附有“江文通集佚文”、“南史江淹传”,江淹作品于此大体齐全。
更多
书评  · 83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345798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61347
自己啃古文已经有些年头了,从《论语》《孟子》读到《韩非子》,现在轮到了南朝江淹的集子。本以为能像往常一样硬着头皮啃完,没想到这部《江文通集》竟让我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抵触情绪。都说江淹"才尽",我以前以为是文人相轻的夸张说法,现在亲身体验才发现,这评价简直客气了。 先说说江淹这个人。这位南朝著名的文学家,最出名的莫过于"江郎才尽"这个典故。传说他年轻时梦见有人送他五色笔,从此文思泉涌;后来又在梦中被索回此笔,从此才思枯竭。这故事听着挺浪漫,但细想之下,一个靠"神授"而非苦练获得才华的文人,能有多少真本事?读他的集子时,我总忍不住想:也许他根本没什么才华可尽,不过是早年运气好,后来现了原形罢了。 翻开《江文通集》,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浓重的宫廷气息。那些应制诗、奉和作,字字句句都在讨好权贵,谄媚得令人作呕。"奉和""应诏"之类的题目比比皆是,读来就像在看一个文人的求职简历。江淹的为官经历倒是很成功,从这一点看,他的文章确实达到了目的——但这还是文学吗?简直是把文字当成了进阶的敲门砖。对比同时代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高下立判。 说到具体作品,不得不提那篇著名的《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开篇确实惊艳。但通篇读下来,不过是堆砌辞藻、罗列典故。写离别就一定要用上"班超投笔""荆轲刺秦"这些老掉牙的典故吗?这种炫技式的写作,就像是在文学市场上叫卖自己的学问,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读过几本书。南朝文风浮华的特点,在江淹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更让我反感的是他那些拟古诗。模仿《古诗十九首》也就罢了,毕竟学习前人是个好传统。但他非要标榜自己"拟"得有多像,这就显得很可笑了。文学创作贵在创新,一味模仿算什么本事?这让我想起现在某些网红景点里穿着古装摆拍的游客,自以为很"古典",实则不伦不类。江淹的拟古诗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一个穿着借来的戏服唱戏的票友。 当然,也不能全盘否定。江淹的《恨赋》确实有些看头,至少比《别赋》真诚些。写李陵、写冯唐,总算触及了一些真实的人生感慨。但问题是,为什么非要用这么华丽的辞藻来表达?就像给一个简单的心事穿上十层锦缎衣裳,让人看不清本来面目。南朝文人的通病,在江淹这里特别严重——形式大于内容,技巧胜过真情。 最可笑的是他那些表奏文章。字斟句酌,引经据典,看起来学问渊博,实则空洞无物。拍马屁能拍出这么多花样,也算是一种"才能"吧。读这些文章时,我仿佛看见一个满脸堆笑的官员,在龙椅前卑躬屈膝的样子。这样的文字,就算写得再漂亮,又有什么价值? 说到文字本身,江淹确实很会用典,也很会雕琢词句。但过分的修饰反而暴露了内容的贫乏。就像一盘过度装饰的菜,把雕花的萝卜花拿掉,底下就没多少可吃的了。他的文章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乍看惊艳,细品无味。这种文风,对后世产生了很坏的影响,助长了六朝以来华而不实的习气。 现在想来,"江郎才尽"这个典故真是讽刺。也许从来就没有什么"才尽",只是他本来就没什么真才实学。那些华丽的辞藻、繁复的用典,不过是为了掩饰思想的贫瘠。读完整部集子,我最深的感受是:文学若是沦为仕途的垫脚石,再漂亮的文字也会失去灵魂。 合上书页,我不禁想起苏轼评价南朝文学的话:"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江淹的文字确实够绚烂,但离真正的文学境界还差得远。一个真正的文学家,应该像陶渊明那样,用最朴实的语言表达最深刻的思想,而不是像江淹这样,把文字当成炫耀才华的工具。说到底,文学的价值不在于辞藻的华丽,而在于思想的深度和情感的真实。在这些方面,江淹显然不及格。
2025年09月03日
查看更多书评

@《江文通集》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