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551685
2025年09月04日
读完《江文通集》最直接的感受是江淹的文学才华确实出众。他的作品展现了南朝文人特有的细腻与敏感,但同时也暴露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局限性。江淹善于描绘景物与情感,文字精致考究,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然而他的作品过分注重形式美,缺乏深刻的思想内涵。这种文风虽然能够打动读者,却难以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南朝文学追求辞藻华丽,江淹正是这种潮流的代表。他的成就值得肯定,但这种创作方式也存在明显缺陷。过于注重外在形式,反而限制了作品的思想深度。这种文学现象不是江淹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时代的特征。
江文通集
知书房
江文通集
江淹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魏武帝集
知书房
魏武帝集
曹操 著
《魏武帝集》是三国魏武帝曹操的诗文集,又称《曹操集》。《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注引《魏书》说:“(太祖曹操)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可见于戎马倥偬之中,仍然勤于著述,据清姚振宗《三国艺文志》,传世者有19种之多,《魏武帝集》30卷不过是其中一种。《隋书·经籍志》著录 《魏武帝集》26卷,并注:“梁三十卷,录一卷。梁又有《武皇帝逸集》十卷,亡。”两《唐志》亦著录《魏武帝集》30卷,《宋史·艺文志》则不载,说明唐以前有不同本子流传,至宋已散佚。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辑《魏武帝集》1卷,收入诗文百余篇。
悼亡诗
知书房
悼亡诗
潘岳 著
组诗。共三首。西晋潘岳作。《六臣注文选》张铣说:“悼,痛也。安仁痛妻亡故,赋诗以自宽。”关于这组诗的写作时间,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说:“悼亡之作盖在终制之后。‘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是一期已周也。大功去琴瑟,古人未有有丧而赋诗者。”又说:“首云‘僶俛恭朝命’,后云‘改服从朝政’,又云‘投心遵朝命’,谓释服而复出也。当晋时,礼教已坏,然期丧犹解官行服。”今人陈志明《说潘岳的悼亡诗》则认为,三首《悼亡诗》并非作于一时,“只有第三首才是写于丧妻一周年之时,即所谓‘一期已周’,其余两首均作于周年之前”。(见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现在一般认为,这组诗当写于晋惠宗元康九年(299)的秋天,当时作者的妻子去世已经一年。诗中抒写对亡妻的怀念,情意深厚真挚。此组诗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后人写哀念亡妻的诗大都以“悼亡”为题。
哀秦二世赋
知书房
哀秦二世赋
司马相如 著
辞赋名篇。西汉司马相如作。《史记》、《汉书》见载。《汉书·司马相如传》曰:“还过宜春宫,相如奏赋以哀二世行失。”颜师古注:“宜春本秦之离宫,胡亥于此为阎乐所杀,故感其处而哀之。”文章先写离宫及其周围之景观,接着抒发秦代灭亡的感慨,并以今日二世墓地芜秽不修,魂魄飘零无着作结。(《史记》所载,此后另加五句喟叹性文字。)此文表现了痛惋至深的感情,对秦二世“持身不谨”、“信谗不寤”作了尖锐批评,并由此总结了国亡宗灭的历史教训。文章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渲染山之深,水之曲,竹树之繁茂,以造成一种似被历史遗忘的氛围,自然带出下面直抒胸襟的文字。其直抒中兼具评议成分,简明深刻,富有庄重感。对后世咏史作品有一定影响。
精选书评
知书客124160
在古籍堆里翻出《江文通集》,很多人夸赞他的才华,但我有不同的看法。他的文章确实华丽,内容却显得空洞。很多作品只是堆砌辞藻,缺乏深刻的思想。南朝文风本来就浮夸,他也未能免俗。有些人说他晚年作品风格大变,其实只是技巧更熟练,本质没有改变。一代才子的名声,现在看来有些过誉了。
江文通集
知书房
江文通集
江淹
知书客874044
翻读《江文通集》,很多人看到的是文采斐然,我却更在意江淹晚年才思枯竭的绝望。一个人从才高八斗到江郎才尽,这种心理落差远比文字本身更震撼。创作需要天赋,但保持创作状态更难。江淹的悲剧在于他清醒地看着自己才华流逝,却无能为力。这种痛苦不是旁观者能体会的。文人的困境往往如此,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江文通集
知书房
江文通集
江淹
知书客316199
绝品,文章之极致。高妙、深刻、通透。可从头看,可从尾看,可跳着看,可连着看。得意时能读,失意时也能读。天才可以学,普通人可以学。迷茫时要读,清醒时也要读。看别人写不如自己写,学技巧不如悟道理。开悟之书!
江文通集
知书房
江文通集
江淹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