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魏武帝集
魏武帝集
曹操

魏武帝集

曹操  

《魏武帝集》是三国魏武帝曹操的诗文集,又称《曹操集》。《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注引《魏书》说:“(太祖曹操)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可见于戎马倥偬之中,仍然勤于著述,据清姚振宗《三国艺文志》,传世者有19种之多,《魏武帝集》30卷不过是其中一种。《隋书·经籍志》著录 《魏武帝集》26卷,并注:“梁三十卷,录一卷。梁又有《武皇帝逸集》十卷,亡。”两《唐志》亦著录《魏武帝集》30卷,《宋史·艺文志》则不载,说明唐以前有不同本子流传,至宋已散佚。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辑《魏武帝集》1卷,收入诗文百余篇。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4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937839
翻完《魏武帝集》,心情复杂。都说曹操能征善战,文采飞扬,但我总觉得不对劲。他写的诗大气磅礴,做的事却让人看不懂。一方面求贤若渴,另一方面又杀孔融、诛杨修。读他的文章,字字句句都在说要建功立业,但字里行间又透着猜忌多疑。也许这就是乱世枭雄的矛盾吧。后人评价两极分化,或许因为他本身就是个矛盾体。读得越多,反而越困惑。
2025年06月30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58117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2025年06月30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44951
曹操的诗歌里经常出现"马"的形象。"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句诗最能代表他的精神,这是《龟虽寿》里的名句。当时曹操已经五十多岁,他用老马比喻自己,虽然年纪大了,但雄心壮志还在。这个比喻很贴切,因为他一辈子都在征战四方。 曹操还写过"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这是《蒿里行》里的句子,描写战争后的惨状。他用"白骨"和"鸡鸣"这两个简单的意象,就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这些诗句不是凭空想出来的,是他亲眼所见。他自己带兵打仗,知道百姓的苦难。 读曹操的诗,能感觉到他的真实。他写自己的抱负,也写百姓的痛苦。他不掩饰自己的野心,也不回避残酷的现实。这种直白的表达方式,让他的诗特别有力量。他不是为了写诗而写诗,而是把心里话写出来。这种真诚的态度,让人读起来很受触动。 曹操的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简短有力。他不用华丽的词藻,而是用最朴实的语言表达最深刻的情感。比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两句,简单八个字,却说出了人生苦短的感慨。这种写法让他的诗容易理解,也容易记住。
2025年06月30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01571
翻开《魏武帝集》,别人常夸曹操用兵如神、文采飞扬。我却觉得他对待人才的态度更值得琢磨。他是个掌权者,但能放下架子,三次发布求贤令,甚至重用曾经反对自己的人。这种气度在乱世中很少见。很多人只看他的奸雄一面,忽略了他其实很会用人。曹操的用人之道,对今天的领导者也有启发。
2025年06月30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84940
说来有些唏嘘,直到而立之年才真正静下心来研读这部承载着建安风骨的《魏武帝集》。作为曹操现存的诗文集,这部作品远比想象中更为深邃。那些在历史教科书上被简化为"奸雄"标签的文字,实则展现出一个血肉丰满的乱世枭雄。他的四言诗苍劲如古松,五言诗则沉郁顿挫,公文奏表更是锋芒毕露,这种多面性令人叹服。 犹记得少年时读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片段,当时只觉得句子铿锵有力。如今通览全集,才惊觉这位被妖魔化千年的政治人物,竟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坦露"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的无奈,在《龟虽寿》中抒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在《蒿里行》中写下"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悯。这种矛盾性恰恰构成了最真实的人性光谱。 特别触动我的是曹操对待人才的态度。他在《求贤令》中直言"唯才是举",在《举士令》中强调"盗嫂受金"亦可任用,这种实用主义的人才观与后世儒家理想化的用人标准形成鲜明对比。或许正是这种务实精神,才能解释为何荀彧、郭嘉等顶尖谋士都愿为其效死。我常想,若曹操生于治世,是否会成为像管仲那样的能臣?但转念一想,或许正是乱世的淬炼,才造就了他诗文中的慷慨之气与公文里的杀伐决断。 最耐人寻味的是曹操的自我认知。他在《述志令》中自称"本非岩穴知名之士",在《遗令》中嘱咐"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这种清醒的自我定位与简约的丧葬要求,与后世演义中"七十二疑冢"的传说形成有趣反差。读完全集,那个在京剧脸谱上永远白脸的奸臣形象逐渐模糊,取而代之的是一位在理想与现实间挣扎的复杂人物——既是诗人也是枭雄,既有"周公吐哺"的抱负,也不乏"宁我负人"的决绝。这种复杂性,或许才是历史人物最迷人的特质。
2025年06月30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