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哀秦二世赋
哀秦二世赋

哀秦二世赋

司马相如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辞赋名篇。西汉司马相如作。《史记》、《汉书》见载。《汉书·司马相如传》曰:“还过宜春宫,相如奏赋以哀二世行失。”颜师古注:“宜春本秦之离宫,胡亥于此为阎乐所杀,故感其处而哀之。”文章先写离宫及其周围之景观,接着抒发秦代灭亡的感慨,并以今日二世墓地芜秽不修,魂魄飘零无着作结。(《史记》所载,此后另加五句喟叹性文字。)此文表现了痛惋至深的感情,对秦二世“持身不谨”、“信谗不寤”作了尖锐批评,并由此总结了国亡宗灭的历史教训。文章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渲染山之深,水之曲,竹树之繁茂,以造成一种似被历史遗忘的氛围,自然带出下面直抒胸襟的文字。其直抒中兼具评议成分,简明深刻,富有庄重感。对后世咏史作品有一定影响。
更多
书评  · 48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191328
许多读者反映司马相如的《哀秦二世赋》艰深难懂,读起来很吃力。其实这并不全是因为文本本身的问题,而是因为汉代赋体的特殊表达方式造成的。汉代赋体讲究铺陈排比,大量使用典故和古语,这与我们今天的阅读习惯有很大不同。 司马相如是西汉著名的辞赋家,他的作品代表了汉代大赋的典型风格。《哀秦二世赋》作为他的代表作之一,充分体现了这种文体的特点。赋中大量使用对偶句式和典故,文字华丽繁复。比如"于是楚王遗弓,秦帝失鹿"这样的句子,如果不了解其中的历史典故,就很难理解其真正含义。 汉代赋体还特别注重音韵节奏。司马相如在创作时严格遵循声律要求,讲究平仄搭配。这就使得作品朗读起来抑扬顿挫,但同时也增加了理解的难度。现代读者如果不熟悉古音韵学,就会觉得读起来拗口。 要读懂这篇赋,需要掌握几个基本方法。首先要了解秦朝灭亡的历史背景。其次要熟悉汉代常用的典故。最后还要注意赋体的结构特点,明白作者是如何通过铺陈来表达情感的。汉代学者王逸说过:"读赋须知其事,明其义,察其情。"这就是说,读赋不能只看表面文字,而要理解背后的历史事件和作者的真实情感。 建议初学者可以先读一些注释本。现代出版的《司马相如集校注》就是不错的选择。这本校注对文中的典故和难词都做了详细解释。另外,读赋时不妨先通读全文,把握大意,然后再逐句细读。这样比一开始就纠结于个别字词要有效得多。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33036
古之赋家作赋,在讽谏时政,以微言大义,如贾谊《吊屈原赋》,屈子沉江,实为痛楚国之不国。今观司马相如《哀秦二世赋》,徒有哀秦之名,而无哀秦之实,不过借古讽今,为武帝歌功颂德耳。其文辞虽华美,然立意浅薄,如市井之徒,见风使舵,毫无骨鲠之气。古人云"文以载道",相如此赋,载何道耶?不过取悦人主,以求荣华富贵而已。 细读此赋,但见其极写秦宫之壮丽,阿房之华美,极尽铺排之能事。至若二世之昏庸,赵高之奸佞,百姓之涂炭,反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此岂哀秦之本意耶?盖相如身处汉武之世,目睹主父偃、公孙弘等以文辞取宠,遂效其尤,以赋为干禄之具。其写秦之亡,不过是为汉之兴作铺垫,用心昭然若揭。今人读此赋,当见其文采,更当识其用心。 尤可笑者,赋末忽转入劝诫之辞,谓"持身不谨,亡国失势",看似深明大义,实则空洞无物。相如既知此理,何不直言武帝之过?反以浮华之辞,谄媚取容。昔东方朔以诙谐谏主,司马迁以直笔著史,皆有所守。而相如之流,但知雕琢字句,取悦君王,可谓文人无行。今之学者,若只学其辞藻之美,不察其心术之邪,是买椟还珠也。 每读此赋,未尝不叹文人之堕落实始于斯。汉赋本可继《诗》《骚》之传统,然自相如始,渐成帮闲文学。后世扬雄、班固辈,虽欲矫正,终难挽回。今之文坛,仍有此等谄媚之作,或为权贵唱赞歌,或为资本写软文,较之相如,其卑劣更甚。故读《哀秦二世赋》,当以史为鉴,明辨文品与人品,不可徒慕其华美而忽其本质。文人若无气节,纵使才高八斗,亦不足观也。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42266
这篇赋必须读,文采太绝了!
2025年08月01日
查看更多书评

@《哀秦二世赋》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