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最近在图书馆翻到一本泛黄的《元史》,原本以为是那种板着脸说教的正史,结果翻开一看,倒让我这个对元朝一知半解的人陷入了深深的困惑。这本书是明朝宋濂主持编修的,按理说应该带着胜利者的视角,可读着读着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就像在雾里看花,明明很用力却还是看不清真相。 说来有趣,我是在找元代戏曲资料时偶然发现这本书的。本以为会看到像《东京梦华录》那样生动的市井描写,结果迎面撞上的是一堆晦涩难懂的官制记载。全书二百一十卷,光是本纪就有四十七卷,读起来就像在啃一块没发酵好的硬面饼,既费牙又没滋味。最让我困惑的是,明明元朝统治中国近百年,可书中对普通百姓生活的记载少得可怜,反倒是那些枯燥的行政制度写得格外详细。 读着读着,我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这本书到底是为谁写的?说是给后人看吧,可连最基本的物价、风俗都语焉不详;说是给当时人看吧,又何必把已经废止的蒙古旧制写得那么详尽?这种矛盾感让我想起前阵子看过的元青花展览,那些精美瓷器背后的工匠名字,在史书里却连个影子都找不到。宋濂他们编修时,是不是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既要记录历史,又要符合新朝的政治正确? 有个细节特别耐人寻味。书中对元顺帝的记载特别简略,就像在刻意回避什么。要知道这可是元朝最后一个皇帝,按理说应该大书特书才对。后来查资料才知道,原来当时编修团队里还有不少前元官员,这种欲言又止的笔法,是不是他们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无奈选择?这种微妙的平衡,让整部《元史》读起来总有种隔靴搔痒的感觉。 最让我哭笑不得的是食货志部分。明明元朝商业那么发达,马可·波罗笔下的杭州何等繁华,可书里记载的却是些干巴巴的税收数字。倒是无意中发现个有趣现象:书中对纸币"交钞"的记载特别详细,连面额转换都写得清清楚楚。这让我突然想到,编修者们该不会是在用这种方式,隐晦地记录元朝经济崩溃的教训吧?就像现在人写前任公司倒闭原因时,总要拐弯抹角地点几句管理问题。 最近正好在看《马可·波罗游记》,两相对比特别有意思。同一个元朝,在意大利人笔下是遍地黄金的梦幻国度,在本朝史官笔下却成了规章制度汇编。这种反差让我困惑了很久:到底哪个才是真实的元朝?也许就像我们看自己的童年,既记得挨打的疼,也记得糖果的甜。历史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单选题,可《元史》偏偏就给人这种感觉。 最吊诡的是,明明觉得这本书写得不够好,可后世研究元史又绕不开它。就像我们总抱怨官方文件太形式化,可真要办事还是得按章法来。这种又爱又恨的感觉,大概就是读《元史》最真实的体验。有时候我会想,如果让关汉卿来写元史,会不会是另一番景象?至少该把那些被史官忽略的市井烟火记上一笔。 合上书时突然意识到,我们现在的困惑,或许正是当年编修者的困境。在改朝换代的夹缝中,在政治正确的压力下,他们能做的可能也只有这么多。就像现在写年终总结,既要如实汇报,又要让领导满意,最后交上去的总是个折中产物。这么一想,倒是对这部充满缺憾的《元史》多了几分理解——历史从来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是戴着镣铐跳舞的记录者。
元史
元史
元史
宋濂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精选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