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闲情偶寄
知书房
闲情偶寄
李渔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2
发表书评
丙申暮春至季夏,历时四月方读竟此书。李笠翁之《闲情偶寄》,虽题曰闲情,实蕴至理焉。论戏曲则条分缕析,谈居室则匠心独运,言饮馔则精微入妙,每于寻常事物中得见深致。其文辞雅驯而不失风趣,理法明辨而能出新意,诚为明清小品之上乘。然间有文人积习,好为雕琢,反失自然之趣,是为小疵。大抵笠翁之才,在能化俗为雅,变琐为奇,读之如沐春风。戊戌夏五若水识于沪上。
读《闲情偶寄》的时候,我常常感到困惑。李渔在这本书里谈了很多东西,从房屋建筑到饮食起居,从花草种植到戏曲创作。表面上看,这些内容都很琐碎,但细想又觉得似乎有某种联系。
李渔说造房子要注意窗户的位置,要让阳光照进来但不能太刺眼。他说种花要懂得修剪,不能任由枝叶乱长。这些说法看似简单,但仔细想想,好像都在说一个道理:人要在自然的基础上加以调整。这让我想到老子说的"道法自然",但又不太一样。
最让我困惑的是他对戏曲的讨论。他说写戏要讲究"虚实相生",情节要新奇但不能脱离常理。这听起来很矛盾。新奇的东西往往超出常理,合乎常理的东西又很难新奇。他好像是在找一个平衡点,但这个点到底在哪里?
书中关于饮食的部分也让人费解。他说做饭要"存其本味",但又强调要精心烹调。这不就是既要保持原味又要改变原味吗?我试着按他的方法做菜,结果总是把握不好分寸。
李渔还花很多篇幅讲日常用品的摆放。他说器物要"各得其所",但具体怎么放才算对,他又说得很含糊。有时候我觉得他太注重细节了,这些小事真的值得这么较真吗?
最奇怪的是他对生活的态度。一方面他强调要活得精致,另一方面又说要顺其自然。这两种态度怎么统一?我读了很多遍还是没想明白。他说的"闲情"到底是什么?是刻意营造的悠闲,还是真正放松的状态?
每次重读这本书,我的困惑就更多。李渔好像把简单的事情说复杂了,又好像把复杂的事情说简单了。他说的道理听起来都对,但做起来总觉得哪里不对劲。也许这就是古人的智慧,需要慢慢体会。
李渔在写《闲情偶寄》的时候,大概也没想到这本书能流传三百多年。这本书讲的是生活小事,但每一件小事他都琢磨得很透。他写怎么造园子,怎么选家具,怎么穿衣服,怎么吃饭,看起来琐碎,其实都有道理。
书里说造园子要"巧于因借",现在看这就是最早的环境设计理念。他讲屋子朝南最好,窗户要大,这些现在都成了常识。他写女人化妆要自然,反对浓妆艳抹,这个审美观到现在也不过时。
最有用的是他讲吃。他说吃肉要配蔬菜,喝茶要用好水,这些细节现在看都很科学。他反对铺张浪费,主张简单精致,这个生活方式现在很多人都在学。
这本书最好的地方是实用。他不是空谈理论,而是告诉你具体怎么做。比如椅子要多高,床要怎么摆,这些细节他都有研究。现在看这些建议,很多仍然可以用。
当时的人可能觉得这是闲书,但现在看,李渔其实很超前。他把生活当成学问来研究,这种态度现在都值得学。书里那些具体的方法,有些可能过时了,但背后的思考方式仍然有用。
古之文士为文,在求怡情养性,明理悟道;今之文人为文,在求点赞转发,流量变现。古之文士以天地为书房,以草木为文章,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求闻达,但得闲适。今之文人将写作视作谋利之具,为博眼球,哗众取宠,全无风骨,实乃文坛之羞。近日重读李渔《闲情偶寄》,方知生活意趣不必远求,寻常事物皆可成章,如论居室布置,讲究因地制宜,小中见大;如谈饮食之道,主张清淡本味,返璞归真。其中"声容部"论女子教养,虽不免时代局限,然其"天然去雕饰"之见,正合今日审美要义。当今世道,人心浮躁,追名逐利者众,能静心品茗读书者寡,每思此节,未尝不扼腕叹息。李渔此书,非为教人如何生活,实乃示人如何活得有趣。其论戏曲,讲求"虚实相生";谈园艺,主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般闲适智慧,今人若能得之万一,便不至在物欲横流中迷失本心。可惜今人多将闲暇时光耗于刷屏点赞,而不知煮茶赏花之乐。若说颜氏家训是治家之宝鉴,闲情偶寄便是养心之清泉。不读此类书,不解此中趣,纵使腰缠万贯,也不过是个无趣的俗物罢了。
明代文人李渔的《闲情偶寄》,堪称中国古典生活美学的巅峰之作,书中道:"花鸟二物,造物生之以媚人者也。"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