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玉簪记
玉簪记
高濂

玉簪记

高濂  

传奇剧本。三十三出。明高濂撰。明万历年间初刻。该剧写道姑陈妙常与书生潘必正冲破封建礼教和道法清规的约束而相恋结合的故事。金兀术南侵,少女陈娇莲在逃难中与母失散,入金陵女贞观为道士,法名妙常。府尹张于湖赴任经过,曾向妙常挑逗,但为所拒。女贞观主潘法成之侄潘必正会试落第,亦来女贞观。陈、潘二人经过茶叙、琴挑、偷诗一番曲折后,终于私自结合。事为观主觉察,乃逼必正赴试。登程之日,妙常追至江边,雇船赶上,哭诉别情。后潘生登第得官,路出金陵,迎娶妙常归家团聚。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9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342451
这是一个才情绽放的年代。当传奇的笔触遇见爱情的篇章,高濂的《玉簪记》便以它独特的魅力在明代戏曲的星空中熠熠生辉。这部作品最动人之处,在于它让两个被命运捉弄的年轻人,在道观清规与世俗礼法的夹缝中,依然执着地追寻着内心的真情。 潘必正与陈妙常的爱情故事之所以能穿越时空打动今天的我们,正是因为它展现了人性中最本真的力量。当陈妙常这个被迫出家的官家小姐,在道观中与书生潘必正相遇时,那种被压抑的青春活力与才情便不可遏制地迸发出来。他们月下听琴,诗笺传情,这些细节描写如此细腻动人,让读者仿佛能听见四百年前那穿越庭院的琴声,看见月光下两颗悸动的心。 特别令人赞叹的是高濂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陈妙常从最初的矜持到后来的大胆表白,潘必正从试探到坚定,这种心理转变被写得丝丝入扣。当陈妙常写下"松舍清灯闪闪,云堂钟鼓沉沉"时,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她的才情,更是一个年轻女子对爱情的向往与挣扎。这种真实的人性描写,让这部作品超越了时代的局限。 在艺术表现上,《玉簪记》将诗词、音乐、戏剧完美融合。那些优美的唱词至今读来仍觉唇齿留香,比如"月明云淡露华浓"的意境,或是"倚枕愁听四壁蛩"的孤寂,都展现出明代文人剧作的独特韵味。更难得的是,这些艺术形式不是炫技,而是为刻画人物服务,让潘陈二人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作为读者,我常被这部作品中蕴含的生命力所震撼。在那个礼教森严的时代,高濂敢于歌颂年轻人追求真爱的勇气,这本身就是一种可贵的突破。当我们今天重读《玉簪记》,不仅能欣赏到优美的文辞,更能从中获得一种精神力量——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中,真挚的感情和执着的追求都值得尊重。这或许就是这部作品历经数百年依然焕发光彩的原因。
2025年06月28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54972
相思时读《玉簪记》,它告诉你:"两下里青春浓似酒"。犹豫时读《玉簪记》,它提醒你:"花有清香月有阴"。情路受阻时,它宽慰你:"莫负了佳期"。思念难耐时,它理解你:"长夜无眠辗转反侧"。面对世俗阻隔,它鼓励你:"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更不用说"云房雨帐寻常事,早晚焚香拜斗牛""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一曲琴声两处听""锦屏人忒看得韶光贱"......任何时候,都能在《玉簪记》中找到共鸣。几乎每个经历爱情的人,都会在不同阶段与这部戏文相遇。 《玉簪记》展现了爱情中的各种困境。它用潘必正与陈妙常的故事,道出了古今恋人共同的心事。这部作品证明,真挚的感情能够超越礼教束缚。
2025年06月30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68494
从《玉簪记》里看,越读越觉得困惑。陈妙常和潘必正的故事明明是圆满的,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他们经历那么多波折,最后真的能幸福吗?我见过太多现实中的感情,没有这么简单。 想到他们一个在道观,一个在书院,隔着那么多规矩还能相爱。现在的年轻人谈恋爱没这么多束缚,却更难找到真心。道观里清规戒律森严,他们偏偏动了情。现在没人管这些,爱情反而更脆弱。 戏曲里他们冲破阻碍在一起,可现实往往不是这样。旧时代的爱情故事,也许只是给人们一个念想。看着书里的圆满结局,我却在想真正的生活里,有多少人能在错过之后重逢。
2025年06月30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65653
这样真挚的文字值得反复品读。每次内心迷茫时重读《玉簪记》,总能获得新的体悟。人生这场修行,终究要在红尘中证得本心。 潘必正与陈妙常的故事,看似是才子佳人的俗套,实则暗含处世的大智慧。当妙常被迫出家为尼时,她选择在清规戒律中保持赤子之心;当爱情来临时,她又敢于冲破樊篱追寻本真。这种既随缘又执着的态度,不正是我们面对困境时最该修习的功课吗? 读至"松舍清灯闪闪,云堂钟鼓沉沉"时总忍不住掩卷沉思。妙常的云房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的心灵道场?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守住内心那盏不灭的灯火。就像妙常的玉簪,看似是寻常饰物,却承载着最珍贵的情感与坚守。 若他日有幸为人父母,我定要教孩子懂得《玉簪记》中的三昧:既要像妙常般保持冰雪操守,也要如必正那样珍视真情可贵。真正的幸福,从来不是锦衣玉食,而是无论身处庙堂还是江湖,都能保持灵魂的澄澈。剧中人隔墙听琴时的怦然心动,比任何山盟海誓都更动人。 细读"黄昏独坐谁相问,只有禅灯伴寂寥"这样的句子,忽然明白作者高明处。世间最美的修行,原来是在寂寞处开出花朵。当我们像妙常那样在青灯古佛间依然能对月吟诗,像必正那般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生命便自成境界。 这部戏文最打动我的,是它教会我们在礼法与真情间寻找平衡的智慧。妙常最终还俗的结局,恰恰证明最严苛的戒律也困不住赤诚之心。这让我想起生活中那些看似无解的困境,或许需要的只是多一点勇气,多一分坚持。
2025年06月30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43937
看完《玉簪记》最深的感受就是古人把爱情写得如此通透。潘必正和陈妙常的道观相遇,看似是才子佳人的俗套,实则道尽了人性中最本真的渴望。在那个礼教森严的年代,作者却让两个年轻人冲破世俗藩篱,用一支玉簪定情,这份勇气令人动容。但细想之下又觉得悲哀——若不是道观这个特殊环境提供了短暂的自由空间,他们的感情恐怕早就被世俗礼教碾得粉碎。这让我想到现代人看似恋爱自由,实则仍被各种隐形规则束缚。剧中人敢爱敢恨的纯粹,反而映照出我们当代人情感的贫瘠。最绝的是作者用"道观"这个清修之地反衬情欲之真,这种矛盾中的和谐,恰恰是生活最真实的模样。
2025年06月30日
查看更多书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