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雷峰塔
雷峰塔
方成培

雷峰塔

方成培  

传奇剧本。清方成培著。作者《自序》说:此剧为“更定”他作而成,“遣词命意,颇极经营,务使有裨世道,以归于雅正。”近人吴梅《霜厓曲跋》说:“观其《自序》,煞费苦心。然剧中篇幅过狭,套数失次,亦非尽美之作。”日本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说:“今《水斗》、《断桥》二出,最流行歌场中,艳丽之中,鬼气逼人,别具一种风格,亦杰构之一也。”此剧是一部以神话传说为题材的著名悲剧。作品成功地描写了白娘子为了争取自由爱情而进行的反抗斗争,客观地反映了以法海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对异端思想的仇视和镇压,具有反封建的重大主题。剧本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具有悲壮的悲剧美感和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但也有一定程度的宿命论观点和妥协思想。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3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674534
已经很久没有读过这样充满古典宿命感的小说了,《雷峰塔》带给我的震撼就像当年在西湖边第一次看见夕照山上的残塔。朋友说张爱玲晚期的英文写作有种奇特的透明感,我带着好奇翻开,却发现字里行间都是潮湿的江南雨季气息。 白娘子被镇雷峰塔的故事,小时候只觉得是个凄美传说。长大后重读,才发现法海那句"孽畜"背后藏着更深的隐喻。就像我们总在重复某种家族命运,越是挣扎越是陷入既定轨迹。许仙的懦弱何尝不是现代人的写照?在职场里唯唯诺诺,在感情中患得患失,最后连心爱之人都守护不了。张爱玲把这种集体无意识写得像青石板缝里渗出的水,无声无息却无处不在。 但最触动我的还是雷峰塔倒掉后的描写。1924年那座砖塔轰然坍塌时,杭州人说塔砖能辟邪,争相捡拾。这种集体狂热多像当下某些文化消费——我们把古老传说拆解成碎片,却再也拼不回原来的灵魂。张爱玲用英文写作时故意保留的中文思维节奏,就像散落异国的塔砖,带着故土的记忆却无法归位。 重读时注意到个细节:白素贞水漫金山时,虾兵蟹将掀起的浪花里夹着菱角壳。这种具象到疼痛的描写,让神话突然有了市井生活的温度。我们何尝不是这样?在996的间隙刷着手机里的神话故事,妄想在算法洪流里抓住片言只语的慰藉。当代人的雷峰塔,或许就是手机里永远刷不到底的信息流。 合上书时窗外正下雨,恍惚觉得玻璃上的水痕像白娘子被囚禁的泪。张爱玲说"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但每个时代都有自己需要对抗的雷峰塔。那些被镇压的真性情,被符咒封印的欲望,在钢筋森林里演化成新的形态。读古典故事最奇妙的是,你总能在字缝里看见自己的倒影。
2025年06月27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53660
张爱玲写得太好了。这本书真的很好看。故事很简单但很打动人心。人物描写很到位。文字也特别优美。看完觉得很感动。
2025年06月27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69661
年纪渐长,越觉得张爱玲的文字有种说不出的魔力。读《雷峰塔》的时候,我常常在想,一个人把童年记忆写得如此支离破碎,到底是出于怎样的心理?那些看似漫不经心的细节描写背后,隐藏着怎样难以言说的情感? 前些天和一位研究心理学的朋友聊天,他说张爱玲的文字就像一面被打碎的镜子,每一片碎片都折射出不同的光影。我突然明白为什么每次读到那些描写家庭关系的段落时,心里总会涌起一种莫名的窒息感。原来那些看似冷静的叙述里,藏着太多无法直说的伤痛。 那一刻,我觉得张爱玲真是个矛盾的作家。她既能把最私密的感受写得如此赤裸,却又始终保持着一种令人不安的疏离感。这让我想起书中那个不断被提及的意象——雷峰塔。它既是镇压白娘子的牢笼,又是令人仰望的风景。这种矛盾的象征,不正是张爱玲笔下那个家庭的写照吗? 我们总说童年应该是美好的,但张爱玲却用她特有的笔触告诉我们,有些童年就像雷峰塔下的阴影,永远无法被阳光完全照亮。那些看似琐碎的家庭日常,在孩子的记忆里可能变成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这让我不禁困惑:当我们回忆童年时,到底是在回忆真实发生过的事情,还是在回忆被情感扭曲后的幻影? 小时候读童话,总觉得雷峰塔终有一天会倒掉,白娘子终会获得自由。但张爱玲的故事里,那座塔似乎永远矗立在那里。母亲的控制、父亲的缺席、佣人的闲言碎语,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碎片,最终都变成了主人公精神世界里无法拆除的建筑。这让我想起自己的成长经历,那些当时觉得无关紧要的小事,如今回想起来却显得格外沉重。 最让我困惑的是张爱玲处理这些记忆的方式。她既不像其他作家那样直接宣泄情感,也不刻意美化回忆。她就那么冷静地、近乎残酷地把一切摊开在你面前,让你自己去看,去感受。这种写作方式既让人着迷又令人不安。有时候我会想,如果她能用更温暖的方式讲述这些故事,会不会让读者好受一些?但转念一想,或许正是这种不加修饰的真实,才让她的文字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 读到最后,我突然意识到,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不在于它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而在于它展现了一种怎样看待世界的方式。张爱玲教会我们,有些伤痛不需要被治愈,有些记忆不需要被美化,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真实。就像那座永远矗立的雷峰塔,它既是镇压的象征,也是历史的见证。或许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学会与这些无法改变的事物共存。
2025年06月28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72260
翻开张爱玲的《雷峰塔》,总有种迷失在镜像迷宫里的错觉。那些看似熟悉的文字里藏着太多晦涩的密码,就像书中反复出现的"塔影"意象,既笼罩着女主人公琵琶的命运,又仿佛在嘲弄读者试图解读的徒劳。 "塔影斜斜地躺在水上",这样简单的描述里包含着张爱玲式的残酷美学。雷峰塔不是西湖边那个具体的建筑,而是一个不断变形的隐喻体。当琵琶在租界洋房里看见"塔影爬上窗帘"时,我们突然意识到,这座塔早已脱离了地理坐标,成为游荡在殖民地上空的幽灵。这种意象的流动性让人困惑——我们究竟在读一个少女的成长史,还是在看一座塔的变形记? 张爱玲把自传素材处理得像稗官野史,真实与虚构的界限被刻意模糊。书中那些精致如工笔画的细节描写,像"青瓷碗里浮着的龙眼核",越是真实就越显得虚幻。这种写法让读者不断陷入怀疑:我们看到的到底是历史的切片,还是张爱玲精心布置的文学陷阱? 朱天文在解读张爱玲时曾说,她的文字里永远飘着"惘惘的威胁"。读《雷峰塔》时这种感觉尤为强烈,那些看似闲笔的意象堆积,最终都汇聚成令人不安的预兆。或许张爱玲要的就是这种效果——让读者和琵琶一起,永远困在塔影笼罩的黄昏里。
2025年06月30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37473
“人生最可贵的,是能在苦难中看到光明,在黑暗中找到希望。”
2025年06月30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