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海经
知书房
山海经
佚名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2
发表书评
有人翻开《山海经》看到夸父追日那种执着,有人被精卫填海的坚持感动。而我在读这本书时,感觉这些神话故事不只是简单的传说,它们讲述着古人如何理解世界,如何面对困难。最让我震撼的是,这些故事传递出的精神到今天依然鲜活。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勇敢、坚持和探索的意义。在当下这个浮躁的社会,这样的品质显得格外珍贵。《山海经》不是一本普通的古籍,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源头。
在B站偶然刷到一部关于《山海经》的纪录片,弹幕里都在吹捧这部"上古奇书",出于好奇就翻开了这本号称"中国古代百科全书"的著作。说实话,看完之后我的失望远大于惊喜——这根本就是一本东拼西凑的地理志加怪物图鉴,被后世过度神话了。
全书十八卷的体例杂乱无章,所谓的"山经"、"海经"就像小学生随手画的涂鸦。南山经里突然蹦出个"其状如鸡而三首六目"的怪物,北山经又记载"食之不眯"的奇怪草药,这些毫无逻辑的拼接让人怀疑作者是不是在梦游状态下完成的创作。最可笑的是那些地理描述,"又东三百里"、"又南五百里"的计量方式,跟现代驴友写的徒步游记有什么区别?偏偏还有人煞有介事地考证这些方位,试图复原上古地图。
说到那些著名的神话形象,什么九尾狐、刑天、精卫填海,仔细推敲就会发现漏洞百出。西王母"豹尾虎齿而善啸"的造型,怎么看都像把不同动物胡乱拼凑的产物。更别提那些所谓"食之不惑"、"佩之不聋"的神奇动植物,简直比现代保健品广告还不靠谱。我甚至怀疑这是古人编来哄小孩的睡前故事,结果被后人当真了。
最让我反胃的是当代人对这本书的过度解读。有人非说《山海经》记载了外星文明,那些奇形怪状的生物都是外星来客;还有学者一本正经地分析书中的"大人国"、"小人国",试图证明上古时期存在巨人族和侏儒族。这些牵强附会的考证,跟用《周易》预测世界杯比分有什么区别?更荒诞的是,现在连手游都要蹭《山海经》的热度,把那些怪物做成充值卡牌,这哪是传承文化,分明是消费老祖宗。
不过要说这本书完全没价值也不公平。至少它证明了中国古人的脑洞开得够大,那些天马行空的想象倒是给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就像《西游记》里的不少妖怪原型都能在《山海经》里找到影子,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废物利用"吧。但非要把它捧上神坛,说什么"上古百科全书"、"失落的文明密码",就实在太抬举它了。
最近在听马未都的收藏讲座,他提到民国时期有人重金收购《山海经》古本,说是要寻找长生不老药的配方。这种荒诞行为倒是和书中"不死民"、"不死国"的记载形成讽刺的呼应。更可笑的是,现在某些养生公众号还在引用《山海经》推荐食疗方案,把"食之不惑"的祝余草包装成健脑保健品,这智商税收得比古人还狠。
说到底,《山海经》就像一锅乱炖的大杂烩,后人非要从中品出满汉全席的味道。与其浪费时间研究这些虚无缥缈的记载,不如多看看《史记》《资治通鉴》这样的正经史书。至少司马光不会告诉你吃某种草就能刀枪不入,司马迁也不会记载哪里住着三头六臂的怪物。这本所谓的奇书,充其量就是古人版的《故事会》,实在不值得如此顶礼膜拜。
在最浮躁的时候翻开《山海经》,原以为能寻得一方净土,结果满纸都是荒诞不经的怪兽异闻。那些三头六臂的怪物,九条尾巴的狐狸,除了满足古人的猎奇心理还有什么意义?现代人已经活得够累了,何必再为这些虚无缥缈的传说耗费心神。我活到30岁,早过了相信神话故事的年纪,现实中的房贷车贷还不够折腾吗?这些怪力乱神的故事,既不能教我职场生存,也不能帮我处理人际关系。
说是什么上古奇书,不过是古人想象力过剩的产物。现代社会讲究的是科学和逻辑,谁还会当真去研究什么"其状如牛而赤身"的怪兽?更可笑的是,居然还有人煞有介事地考证这些生物的原型。要我说,与其浪费时间研究这些,不如多读两本实用书籍。当然,你要是就爱看个热闹,那当我没说。反正我这辈子是不打算再翻第二遍了,有这功夫不如刷刷短视频来得实在。
在图书馆翻过好几次《山海经》,很多人被那些奇异的怪兽吸引,我却总盯着那些简单的地理描述看。这本书记录了山川河流的位置,还有远古部落的分布。人们觉得它荒诞,但我觉得它其实很实用。古人走多远才能把这些地方都记下来?他们用的地名现在还在用。大禹治水的时候,大概就是靠着这样的记录。每次看都让我想起小时候跟着爷爷认路的样子。一本正经地记下每座山每条河的样子,是最朴实的生存智慧。
说起来真是奇妙,直到二十五岁这年,我才第一次完整地走进《山海经》那光怪陆离的世界。原以为这本上古奇书会像出土文物般晦涩难懂,没想到翻开后竟像闯入了华夏先民最瑰丽的梦境。那些会喷火的毕方鸟、人面蛇身的贰负神、饮露为生的姑射仙子,在字里行间扑棱着翅膀游出来,比我读过的任何奇幻小说都更恣意张扬。
记得小时候逛博物馆,总觉得玻璃柜里的青铜饕餮纹狰狞可怖。如今对照着《西山经》里"其状如雕而有角"的记载,突然读懂了先民把敬畏刻进器物的心思。这哪里是 primitive 的想象?分明是祖先用神话思维写就的另类自然志。当现代人还在争论外星文明时,我们的老祖宗早给每座山每条河都安排了守护神——青要山的武罗神披着青草衣裳,洞庭山的帝之二女住在水下宫殿,这种万物有灵的浪漫,比迪士尼的公主城堡更让人心驰神往。
最打动我的,是书中那些戛然而止的传说碎片。精卫填海时衔的西山木石后来怎样了?夸父逐日倒下后,他的手杖真的化成了桃林吗?这些留白处藏着比完整故事更致命的吸引力,就像考古现场半露的玉琮,让人忍不住用手指去勾勒它埋在地下的纹路。有时候半夜合上书,会盯着天花板胡思乱想:或许我们失去的并非神话本身,而是那种相信"羬羊的油脂可以治疗皮肤皲裂"的天真目光。
现在终于理解为什么历代文人都痴迷注解《山海经》,这些看似荒诞的记载就像文化基因的密码本。当我在成都金沙遗址看到太阳神鸟金箔时,突然与三千年前的巫觋产生了共鸣——原来他们雕刻的不仅是图腾,更是《大荒东经》里"十日所浴"的汤谷。这种跨越时空的默契,比任何特效大片都震撼心灵。有人说《山海经》是地理志,是巫书,是食谱,要我说它更像一面映照华夏精神原貌的铜镜,虽然镜面已生满奇幻的铜绿,却因此更显珍贵。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