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山海经
山海经

山海经

佚名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山海经》,先秦时期的古籍,作者不详,是一部载有怪奇悠谬之说、荟萃珍奇博物的神话地理志。在古代的四部分类法中,或视为山川地志(史部地理类),或视为博物之书(子部小说类)。随著西方现代知识体系的传入,对《山海经》的认识也突破了过往的框架。文学家鲁迅视之为古代的“巫书”,因其中记载上古巫师祭神厌鬼的方术仪典;神话学学者将其当作远古的神话,寄托了华夏先民奇幻瑰丽的想像。一般认为该书涉及了古代神话、地理、动物、植物、矿物、巫术、宗教、历史、医药、民俗及民族各个方面的内容
更多
书评  · 79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814013
这本书真好。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92999
奇书也,虚实难辨惹人思。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88356
有人说:"《山海经》是上古先民对世界的想象,也是最早的百科全书。"我翻开这本奇书,却陷入了更深的困惑。那些异兽、神山、奇国,到底是远古的真实记录,还是人类最初的幻想?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庄子笔下的大鱼,在《山海经》里变成了无数奇形怪状的生物。九尾狐、应龙、饕餮,它们真的存在过吗?还是说,古人在面对未知时,只能用神话来解释自然?我试图理解这些记载,却越读越迷茫。 《山海经》里的世界,似乎比现实更荒诞,也更真实。夸父逐日,精卫填海,这些故事里藏着某种执着的生命力。也许古人比我们更懂得敬畏自然,他们用神话包裹智慧,用传说传递真理。而我,却连分辨真实与虚构的勇气都没有。 最近在收集《山海经》的插画本,从明清刻本到现代绘本,每一版都有不同的解读。蒋晟画的异兽飘逸灵动,而杉泽的版本则充满现代奇幻感。看着这些图像,我忽然觉得,《山海经》或许从来不需要被"读懂",它更像一面镜子,照出每个时代的人对未知的想象与恐惧。 周末阴雨,重读《西山经》。"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这样的文字,让人恍惚间分不清是记载还是寓言。合上书,窗外的雨声淅沥,仿佛那些异兽的脚步声正从纸页间传来。 或许《山海经》的魅力就在于此——它永远留给我们一片迷雾,让我们在真实与虚幻之间徘徊。就像此刻,我既想相信那些神奇的存在,又清楚地知道它们只是文字中的幻影。这种矛盾,或许正是现代人丢失的东西:我们太习惯确定答案,却忘了神话本来就是没有答案的谜题。
2025年09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53220
说来有点不好意思,我今年25岁才第一次完整读完《山海经》。以前总觉得这种古籍又难懂又无聊,现在才发现自己错过了多么精彩的世界。 这本书里的内容让我很惊讶。书里记录的山川河流,就像一幅古老的地图在我面前展开。那些奇形怪状的动物,每一个都像从梦里跑出来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这些故事,虽然很短,但说得特别清楚。 我小时候不喜欢看这种书,现在想想是因为看不懂。其实《山海经》讲的就是古人眼中的世界。他们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没见过的事物,这种努力本身就值得尊敬。 书里有很多人物让我印象深刻。比如坚持填海的精卫,追赶太阳的夸父,还有治水的大禹。他们做的事情看起来不可能完成,但还是坚持去做。这让我想到,也许正是这种不放弃的精神,才让这些故事流传到现在。 我经常想,如果精卫真的把海填平了会怎样?如果夸父追上了太阳会怎样?这些想象让我明白,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他们敢于尝试的勇气。现在的人总是太在意成败,反而忘了最初为什么要去做一件事。 读《山海经》让我明白,古人面对未知的世界时,既害怕又好奇。他们用自己知道的东西去解释不明白的现象,这种态度很值得我们学习。现在的科学知识比古代多得多,但我们对世界的好奇心反而变少了。
2025年09月03日
查看更多书评

@《山海经》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