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晋演义
知书房
两晋演义
蔡东藩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0
发表书评
古之史家秉笔直书,意在彰善瘅恶,垂鉴后世。今之读史者,多求奇闻轶事,猎艳寻欢,如观戏文。两晋之世,士风日下,清谈误国,五胡乱华,其间多少兴亡故事,皆为后人敲响警钟。蔡东藩先生作《两晋演义》,非为博人一笑,实欲令读者知兴替、明得失。今人读之,当体会其中深意,而非徒记石崇斗富、潘安掷果之糜烂事。
两晋人物,最令人痛心者莫过于清谈误国之辈。王衍临死方悟"祖尚浮虚"之害,何曾之流坐谈玄理而致神州陆沉。每读至永嘉之乱,洛阳倾覆,衣冠南渡,未尝不掩卷长叹。彼时士大夫以肤受之言为高,以实务为俗,终致国破家亡。而今世之人,沉溺手机,追逐网红,与晋人沉湎清谈何异?细思极恐。
最可称道者,当属祖逖、刘琨之流。闻鸡起舞,中流击楫,虽未能收复中原,然其志节足以感天动地。陶侃运甓自励,终成栋梁;温峤忠诚谋国,力挽狂澜。这些人物事迹,今日读来仍令人血脉贲张。反观当下,多少青年耽于享乐,不思进取,读此能不赧颜?
书中写尽人性善恶。王敦、桓温之跋扈,周顗、嵇绍之忠烈,形成鲜明对照。最令人扼腕者,莫过于谢安"小儿辈已破贼"之淡定背后,实是世家大族把持朝政之弊。东晋终未能恢复中原,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政出多门,士族相争。此等教训,于今犹有深意。
读《两晋演义》,不能只作故事看。其中治乱兴衰之理,用人之道,处世之方,皆可资借鉴。今人处世,当以史为鉴,既要避免清谈误国之弊,又不可如石崇之流骄奢淫逸。一部两晋史,半部华夏痛,读之令人既悲且警。蔡公著书,用心良苦,望读者得其三昧,方不负此良史。
中华历史长卷中,《两晋演义》犹如一柄锋利的青铜剑,既折射出乱世的金戈铁马,又映照出人性的幽微光芒。这部融汇正史与野趣的演义作品,在二十四史的巍峨宫墙外另辟蹊径,以小说笔法为两晋风云作注。当指尖划过那些泛黄纸页时,分明能触到衣冠南渡的尘土、闻得新亭对泣的酒腥、听见淝水之战的箭啸。这般以文运史的功力,恰似太康年间的错金书刀,雕镂出比《晋书》更鲜活的历史肌理。
细究其笔法之妙,可见作者深谙"春秋笔法"三昧。写王恺石崇斗富,不消半页纸便令珊瑚树碎玉飞;述八王之乱,仅用连环计笔法就道尽宗室相残的荒唐。尤令人拍案的是处理淝水之战这等大场面时,既有"风声鹤唳"的工笔特写,又不失"投鞭断流"的泼墨写意。这般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竟将三百年乱世收束于方寸砚台之间。我常于夜读时掩卷暗叹:若司马懿地下有知,怕也要为这般洞悉人心的史笔击节。
书中人物尤具魏晋风骨,个个都是行走的《世说新语》。谢安弈棋时的镇定自若,比任何兵书都更能诠释"静水流深";祖逖中流击楫的豪迈,让渡江的船桨都化作史册上的惊叹号。最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对桓温的刻画——既写他"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的狂傲,又暗讽其"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矫情。这般立体的人物塑造,竟让我在读至桓温抚柳落泪时,生出一丝不合时宜的恻隐。
清人章学诚曾言"六经皆史",而《两晋演义》恰是"史皆可文"的绝佳注脚。那些被正史简笔带过的细节,在这里都化作沾着建邺夜雨的鲜活场景。我尤为心折的是作者处理清谈玄学时,既不堕入《语林》的琐碎,又避免《晋阳秋》的刻板,而是让嵇康的琴声与王导的尘尾在字里行间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般文质相谐的笔意,直教人想起顾恺之"传神写照"的画论。
合上书卷时,建康城的暮鼓似乎仍在耳畔。这部演义最动人处,在于它让冰冷的历史有了体温——你会为周处除三害的蜕变会心一笑,也会因刘琨闻鸡起舞的志向血脉偾张。当读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新亭对泣时,忽然明白所谓乱世史诗,不过是个体命运在历史漩涡中的千万种折射。最后且借书中谢道韫咏絮的机锋,愿所有读史人都能"未若柳絮因风起",在沧桑文字间觅得自己的精神归处。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观两晋之变,宛如一台大戏,帝王将相轮番登场,却终逃不过历史车轮的碾压。"
这段历史特别乱。到处都是战争。皇帝换得太快。感觉和现在有点像。普通人很难。谁都不高兴。
看两晋那段历史,搞不懂为啥乱成这样。
查看更多书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