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是俄国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创作于1863—1869年。 该作以俄法1812年战争(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从1805到1820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以鲍尔康斯、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和库拉金四大贵族的经历为主线,在战争与和平的交替描写中把众多的事件和人物串联起来。 作者将“战争”与“和平”的两种生活、两条线索交叉描写,构成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壮阔史诗。 《战争与和平》的基本主题是肯定这次战争中俄国人民正义的抵抗行动,赞扬俄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爱国热情和英雄主义。但作品的基调是宗教仁爱思想和人道主义,作家反对战争,对战争各方的受难并都给予了深切的同情。 在整个俄国文学的发展历史中,《战争与和平》是第一部具有全欧洲意义的小说。 该小说还被多次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歌剧等。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6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835542
这部鸿篇巨制在拿破仑战争的宏大背景下显得格外刺眼。托尔斯泰用他那令人窒息的细节描写,把贵族们的舞会、战场上的血腥、农奴的苦难全都摊开在你面前。那些长达几十页的心理独白和哲学议论,简直像一记记闷棍敲打着读者的神经。我读到第三卷时就忍不住想,这位伯爵大人是不是太沉溺于自己的道德说教了?他把每个角色都变成了自己思想的传声筒,连战场上的炮火声都盖不住他那喋喋不休的布道。最讽刺的是,书中那些高谈阔论"人民战争"的贵族们,回到庄园后照样鞭打农奴。托尔斯泰笔下的人性剖析确实深刻,但那种居高临下的悲悯姿态,活像一位贵族老爷在教导民众该如何生活。在这个崇尚碎片化阅读的时代,硬啃完这四卷本就像完成一场精神苦修,但合上书后你会发现,那些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思考,依然在叩击着这个充斥着虚伪与暴力的世界。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92096
"历史的研究者都像在黑暗中观察行动的人:他常常从结果判断整个事件的意图,而实际上,那行动可能完全不是由他所想象的那些原因引起的。"——《战争与和平》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67762
"战争是人类自由意志与历史必然性最可怕的碰撞,而和平则是这场碰撞后心灵找到的暂时港湾。"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81447
重读《战争与和平》这部曾经让我彻夜难眠的巨著,竟在多年后给了我完全不同的阅读体验。托尔斯泰笔下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依然令人叹服,但当我带着更丰富的人生阅历再次审视这部作品时,却发现其中蕴含着某些值得商榷的深层问题。 托尔斯泰试图通过这部史诗级作品探讨历史与个人的关系,但他的历史哲学观却呈现出明显的矛盾性。一方面,他极力贬低个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认为拿破仑这样的历史人物不过是时代浪潮中的泡沫;另一方面,他又花费大量笔墨塑造了皮埃尔、安德烈等极具个人魅力的角色。这种理论主张与文学实践的分裂,使得整部作品在哲学层面显得不够自洽。更值得注意的是,托尔斯泰对"人民意志"的推崇带有强烈的民粹主义色彩,他天真地认为历史发展完全由某种神秘的集体意志推动,这种简化论的历史观在今天看来实在难以令人信服。 在人物塑造方面,托尔斯泰展现出了惊人的洞察力,却也暴露了他作为贵族知识分子的局限性。娜塔莎从天真少女到贤妻良母的转变轨迹,固然体现了托尔斯泰对女性命运的思考,但这种思考明显带有男权社会的烙印。更令人不适的是他对农民形象的理想化处理——那些永远充满智慧、与土地紧密相连的农奴形象,更像是托尔斯泰自我救赎的心理投射,而非对俄国农民真实处境的客观描写。这种浪漫化的处理方式,实际上消解了农奴制本身的残酷性。 托尔斯泰的道德说教在《战争与和平》中达到了令人窒息的程度。他通过皮埃尔的顿悟、安德烈的临终感悟等情节,不断向读者灌输他那套融合了基督教伦理与东方神秘主义的思想。这种直白的道德训诫,严重损害了作品的艺术性。更吊诡的是,托尔斯泰本人终其一生都未能践行自己宣扬的禁欲主义理想,这种言行不一使得他的说教显得格外虚伪。作为读者,我们完全有理由质疑:一个连自己家庭关系都处理不好的道德家,有什么资格教导他人如何生活? 从文学技巧来看,《战争与和平》确实展现了托尔斯泰非凡的叙事才能,但这种才能并非没有缺陷。作品结构松散,经常插入大段与主线无关的历史议论,严重破坏了阅读的连贯性。他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固然气势恢宏,但过分追求写实反而导致某些段落陷入琐碎的细节堆砌。更值得注意的是,托尔斯泰习惯用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来操控人物命运,这种叙事霸权使得角色常常沦为作者思想的传声筒,缺乏真正的独立性和复杂性。 重读《战争与和平》,我不得不承认它仍然是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要全盘接受托尔斯泰的所有观点。这部作品的价值恰恰在于它的矛盾性——它既是俄国社会的宏大史诗,也是托尔斯泰个人思想困境的真实写照。我们今天阅读它,不应该顶礼膜拜,而应该保持批判性的距离。托尔斯泰对人性深度的探索令人叹服,但他对历史规律的简单概括、对道德真理的绝对化宣称,都需要我们审慎对待。真正伟大的文学作品不应该提供现成的答案,而应该激发读者独立思考的勇气,《战争与和平》在这方面的成就,或许比托尔斯泰本人所期待的更为深远。 作为一部跨越时代的巨著,《战争与和平》最打动我的不是它给出的结论,而是它提出的问题。关于个人与历史的关系,关于道德与现实的冲突,关于生命意义的终极追问——这些问题至今仍在困扰着每一个认真生活的现代人。托尔斯泰没能给出令人满意的解答,但他以惊人的诚实呈现了这些问题的复杂性,这正是《战争与和平》历经一个半世纪仍能引发共鸣的根本原因。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67082
战争与和平的恢弘叙事下,托尔斯泰以近乎残酷的冷静解构了历史决定论的光环。那些自以为改变世界的伟人们,不过是时代浪潮中的浮沫;而真正的历史洪流,源自无数普通人日常选择的合力。这种对英雄史观的祛魅,在拿破仑远征俄国这条明线中体现得尤为深刻。但托尔斯泰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并未陷入虚无——通过皮埃尔的精神探索,我们看到了在无序世界中寻找意义的可能。这种辩证的智慧,至今仍在叩击着现代读者的心灵。
2025年08月0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