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读完左拉的《巴黎》,我只有一个感受:这又是一部被文学史过度美化的虚伪之作。打着自然主义的旗号,实则充斥着中产阶级对底层人民居高临下的想象。那些所谓的"真实描写",不过是坐在书房里的知识分子对苦难的意淫罢了。 最让人作呕的是左拉那种自以为是的上帝视角。他笔下的工人和妓女,活像橱窗里的标本,被解剖得支离破碎却毫无生气。这种写法看似客观,实则是另一种残忍——把活生生的人变成了他证明"科学小说理论"的实验品。我认识的真实工人,才不会像小说里那样整天把阶级斗争挂在嘴边,他们更关心的是明天的面包钱从哪里来。 小说里那些大段大段的巴黎街景描写,简直是一场视觉暴力。左拉像得了强迫症似的,非要事无巨细地记录每块石头的纹路、每扇窗户的反光。这种写作方式放在今天,就是朋友圈里那些无病呻吟的九宫格照片配文,除了作者自我感动,旁人只觉得矫情做作。真正的苦难从来不需要这么多形容词来装饰,它往往是沉默的。 更可笑的是左拉的政治立场。这个口口声声为无产阶级代言的作家,在德雷福斯事件中表现出的勇气,掩盖不了他在文学创作中的虚伪。他笔下的革命者就像提线木偶,说着连他自己都不相信的台词。这种精神分裂式的写作,让我想起某些当代公知,在社交媒体上为民请命,私下却住着豪宅开着跑车。 说到底,《巴黎》就是一部19世纪版的"贫穷表演秀"。左拉用五百页的篇幅告诉我们:看啊,我多么了解底层人民!但真正的穷人哪有闲工夫读这种砖头厚的小说?他们更需要的是一份工作、一间不漏雨的屋子。这种文学上的"苦难消费",比赤裸裸的歧视更让人恶心。
巴黎
巴黎
巴黎
爱弥尔·左拉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精选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