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451393
2025年09月03日
读完左拉的《巴黎》,我只有一个感受:这又是一部被文学史过度美化的虚伪之作。打着自然主义的旗号,实则充斥着中产阶级对底层人民居高临下的想象。那些所谓的"真实描写",不过是坐在书房里的知识分子对苦难的意淫罢了。 最让人作呕的是左拉那种自以为是的上帝视角。他笔下的工人和妓女,活像橱窗里的标本,被解剖得支离破碎却毫无生气。这种写法看似客观,实则是另一种残忍——把活生生的人变成了他证明"科学小说理论"的实验品。我认识的真实工人,才不会像小说里那样整天把阶级斗争挂在嘴边,他们更关心的是明天的面包钱从哪里来。 小说里那些大段大段的巴黎街景描写,简直是一场视觉暴力。左拉像得了强迫症似的,非要事无巨细地记录每块石头的纹路、每扇窗户的反光。这种写作方式放在今天,就是朋友圈里那些无病呻吟的九宫格照片配文,除了作者自我感动,旁人只觉得矫情做作。真正的苦难从来不需要这么多形容词来装饰,它往往是沉默的。 更可笑的是左拉的政治立场。这个口口声声为无产阶级代言的作家,在德雷福斯事件中表现出的勇气,掩盖不了他在文学创作中的虚伪。他笔下的革命者就像提线木偶,说着连他自己都不相信的台词。这种精神分裂式的写作,让我想起某些当代公知,在社交媒体上为民请命,私下却住着豪宅开着跑车。 说到底,《巴黎》就是一部19世纪版的"贫穷表演秀"。左拉用五百页的篇幅告诉我们:看啊,我多么了解底层人民!但真正的穷人哪有闲工夫读这种砖头厚的小说?他们更需要的是一份工作、一间不漏雨的屋子。这种文学上的"苦难消费",比赤裸裸的歧视更让人恶心。
巴黎
知书房
巴黎
爱弥尔·左拉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伊甸园
知书房
伊甸园
海明威 著
美国青年作家戴维在20年代中和妻子凯瑟林从巴黎到法国南部地中海海滨度密月,沉醉在浪漫的性爱生活中,戴维想继续写作,妻子却只想及时行乐,找发型师把头发铰短,甚至在结识外国姑娘玛丽塔后,怂恿丈夫爱她,三人投入了危险的性爱游戏中。但“好景”不长,因玛丽塔支持戴维写作,凯瑟琳由妒生恨,把他的手稿付之一炬后留信出走。戴维在玛丽塔的呵护下,文思泉涌,把最喜爱的一个短篇一字不错地重写出来,又回到了“伊甸园”中。这是海明威1961年自杀后出版的遗作,虽然写于晚年身体日渐衰退的时期,但全书焕发着如火如荼的生命力与爱情,是一部难得的青春小说。
巴塞特的最后纪事
知书房
巴塞特的最后纪事
安东尼·特罗洛普 著
安东尼·特罗洛普是一位以讽刺见长的小说大师,他既能精准捕捉人性最本质的细节,又能非凡地把握十九世纪英国小说的核心主题。在《巴塞特的最后纪事》中,霍格尔斯托克教区的牧师克劳利先生(Mr. Crawley)深陷债务泥潭,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了无尽苦难。雪上加霜的是,他被指控犯有盗窃罪,却记不清那张据称是他偷来的伪造支票究竟从何而来,最终不得不走上被告席。特罗洛普为这位复杂的人物——阴郁、沉思、骄傲,在接踵而至的屈辱中不断滑向深渊——所描绘的这幅有力肖像,已然达到了悲剧的高度。
宠儿
知书房
宠儿
安东·契诃夫 著
《宠儿》是俄罗斯作家安东·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于 1899 年在伦敦首次出版,讲述了一个被称为“宠儿”女人的生活。奥伦卡·普莱米扬尼科娃 (Olenka Plemyannikova) 是一位退休大学评估员的女儿,她爱上了剧院老板库金。奥伦卡的父亲去世,她嫁给了库金,两人过着幸福的婚姻生活......直到库金前往莫斯科并去世。
精选书评
知书客911773
这部小说让我很失望。左拉写得太过夸张。他把巴黎描写得像个地狱。书中的人物都不真实。他们的行为很极端。故事情节也很牵强。我觉得作者是为了批判而批判。他没有展现巴黎真正的生活。整本书充满负能量。读完后心情很压抑。我不推荐大家看这本书。它除了让人难受没有别的价值。
巴黎
知书房
巴黎
爱弥尔·左拉
知书客465455
狄更斯笔下的马丁·瞿述伟是个可怜人。他拼命往上爬,想变成上流人,结果越活越假。他以为有钱就能快乐,却在钱堆里迷失了自己。这种人我们见得太多,他们都活在幻想里。可悲的是,太多人和他一样,一辈子都在追逐虚假的东西。我们总觉得自己能超越欲望,其实大部分人连看清欲望都做不到。说到底,生活就是一场骗局,我们都是被骗的人。
马丁·瞿述伟
知书房
马丁·瞿述伟
查尔斯·狄更斯
知书客211110
弗兰克·诺里斯写海上生活很真实。莫兰这个角色不完美,但是让人理解。他面对困境时没有放弃,这很可贵。故事告诉我们生活总有意外,重要的是怎么应对。水手们的故事普通却不简单,每个人都有无奈也有坚持。作者不美化现实,也不刻意煽情。这种写法让人信服。读完会想,生活中很多事都一样,好坏掺半,关键看你怎么活。
"莱蒂夫人"号上的莫兰
知书房
"莱蒂夫人"号上的莫兰
弗兰克·诺里斯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