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巴黎
巴黎

巴黎

爱弥尔·左拉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巴黎》是爱弥尔·左拉创作的小说,是其《三城市》三部曲中的第三部。 本书通过募捐与赈灾穿梭于上流社会和下层社会的神父彼得的活动为中心线索,将资产阶级荒淫奢糜的生活和劳苦大众饥寒交迫的处境进行了鲜明的对比。
更多
书评  · 6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451393
读完左拉的《巴黎》,我只有一个感受:这又是一部被文学史过度美化的虚伪之作。打着自然主义的旗号,实则充斥着中产阶级对底层人民居高临下的想象。那些所谓的"真实描写",不过是坐在书房里的知识分子对苦难的意淫罢了。 最让人作呕的是左拉那种自以为是的上帝视角。他笔下的工人和妓女,活像橱窗里的标本,被解剖得支离破碎却毫无生气。这种写法看似客观,实则是另一种残忍——把活生生的人变成了他证明"科学小说理论"的实验品。我认识的真实工人,才不会像小说里那样整天把阶级斗争挂在嘴边,他们更关心的是明天的面包钱从哪里来。 小说里那些大段大段的巴黎街景描写,简直是一场视觉暴力。左拉像得了强迫症似的,非要事无巨细地记录每块石头的纹路、每扇窗户的反光。这种写作方式放在今天,就是朋友圈里那些无病呻吟的九宫格照片配文,除了作者自我感动,旁人只觉得矫情做作。真正的苦难从来不需要这么多形容词来装饰,它往往是沉默的。 更可笑的是左拉的政治立场。这个口口声声为无产阶级代言的作家,在德雷福斯事件中表现出的勇气,掩盖不了他在文学创作中的虚伪。他笔下的革命者就像提线木偶,说着连他自己都不相信的台词。这种精神分裂式的写作,让我想起某些当代公知,在社交媒体上为民请命,私下却住着豪宅开着跑车。 说到底,《巴黎》就是一部19世纪版的"贫穷表演秀"。左拉用五百页的篇幅告诉我们:看啊,我多么了解底层人民!但真正的穷人哪有闲工夫读这种砖头厚的小说?他们更需要的是一份工作、一间不漏雨的屋子。这种文学上的"苦难消费",比赤裸裸的歧视更让人恶心。
2025年09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49475
重读左拉的《巴黎》,这部被冠以"自然主义巅峰"的作品,却让我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不适。左拉用他那支冷酷的解剖刀,将巴黎这座城市的血肉层层剥开,暴露出令人窒息的腐烂内脏。但问题在于,这种所谓"科学般精确"的描写,是否真的触及了这座城市的灵魂? 小说中那些肮脏的街道、堕落的妓女、贪婪的资本家,构成了左拉笔下巴黎的全部图景。他试图通过让·弗洛朗这个理想主义者的悲剧,来展现社会制度的残酷。但我不禁要问:这就是巴黎的全部真相吗?左拉似乎刻意忽略了这座城市同样存在的诗意与浪漫,那些在咖啡馆里讨论艺术的波西米亚人,那些在塞纳河畔写生的画家,那些在阁楼上创作诗歌的年轻人,在他的显微镜下统统消失了。这种选择性的"真实",难道不是另一种形式的虚构? 左拉宣称要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但他的自然主义理论在实践中却显得如此机械。人物不再是活生生的个体,而成了某种社会力量的传声筒。让·弗洛朗太过理想化,西多妮又过于堕落,这些角色更像是为了证明作者理论而存在的符号。当左拉描写西多妮的放荡生活时,那种近乎病态的细致,与其说是客观记录,不如说透露着某种隐秘的窥淫癖。 更令人不安的是左拉对待女性的态度。他笔下的女性角色几乎都逃不过两种命运:要么是纯洁到不食人间烟火的天使,要么是沉沦在欲望中的恶魔。这种二元对立的塑造方式,与其说是对女性的客观描写,不如说是男性作家集体无意识的投射。当左拉描写西多妮的死亡时,那种近乎狂欢式的笔调,很难不让人联想到中世纪烧死女巫时的集体兴奋。 左拉对巴黎底层生活的描写确实具有震撼力,但这种震撼有多少是来自真实的同情,又有多少是来自中产阶级对"他者"的猎奇?当他描写贫民窟的肮脏时,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不仅是愤怒,还有一种令人不适的优越感。这种居高临下的视角,使得他的社会批判始终隔着一层玻璃——他观察着试管里的标本,却从未真正走进那些人的生活。 《巴黎》中最令我反感的,是左拉那种自以为掌握真理的傲慢。他构建了一个封闭的叙事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所有事物都必须服从他的自然主义法则。这种文学上的决定论,与他在德雷福斯事件中表现出的勇气形成了鲜明对比——为什么一个在现实中如此捍卫正义的作家,在文学创作中却如此缺乏对人性的基本信任? 左拉确实开创了一种新的小说写法,但这种方法在今天看来已经显得过于简单粗暴。社会问题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实验室数据,人性也不可能完全用环境决定论来解释。《巴黎》的价值或许在于它提醒我们:任何声称掌握了绝对真实的叙事,都值得怀疑。真正的文学不应该只是解剖台上的冷冰冰的尸体,而应该是有温度、有矛盾、有无限可能性的生命体。 读完《巴黎》,我不禁想起波德莱尔笔下的巴黎——那个同时包含天堂与地狱的复杂城市。相比之下,左拉的巴黎就像被福尔马林浸泡的标本,虽然结构清晰,却永远失去了生命的气息。也许这就是自然主义的宿命:在追求绝对真实的过程中,反而失去了更重要的艺术真实。
2025年09月03日
查看更多书评

@《巴黎》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