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
知书房
月亮与六便士
威廉·萨默赛特·毛姆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
发表书评
这本《月亮与六便士》被吹捧为文学经典,几乎每个文艺青年书架上都摆着一本。出于好奇,我也跟风买了一本,结果读完后只想说——这大概是我今年最后悔的阅读选择之一。
故事讲述了一个证券经纪人突然抛妻弃子去追求绘画梦想的故事。表面看是个关于艺术与世俗抉择的寓言,但细读下来,主角斯特里的自私冷酷简直令人发指。他对待身边人的方式已经不是"特立独行"能解释的,根本就是彻头彻尾的混蛋行径。最让我无法理解的是,作者毛姆似乎对这种行为持赞赏态度,这实在令人不适。
斯特里抛弃家庭那段尤其让人愤怒。他没有任何解释,没有任何愧疚,就像扔掉一件旧衣服一样离开了共同生活十七年的妻子。更可笑的是,书里居然把这美化成"追求艺术的真谛"。我认识不少真正的艺术家,他们都能在责任与理想间找到平衡,而不是像斯特里这样把践踏他人当作崇高的代价。这种价值观在今天看来简直有毒。
书中对女性的描写也充满偏见。斯特里太太被塑造成一个肤浅的物质主义者,好像她活该被抛弃。而后来出现的布兰奇更惨,她的悲剧完全被当作斯特里艺术之路的注脚。毛姆笔下这些女性形象单薄得可怜,要么是绊脚石,要么是牺牲品,这种处理方式暴露了作者陈腐的性别观念。
最让我反感的是书中对"天才特权"的鼓吹。斯特里可以随意伤害他人,只因为他是个"天才"?这种逻辑根本站不住脚。现实中,真正的艺术成就从来不是靠践踏他人获得的。梵高再疯狂也知道感激弟弟提奥的支持,毕加索再任性也明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斯特里的行为与艺术无关,纯粹是自私自利。
整本书的叙事也令人困惑。毛姆用第一人称旁观者的视角,却对主角的行为毫无批判。叙述者明明目睹了斯特里造成的种种伤害,却始终保持着一种令人不适的暧昧态度。这种叙事距离让读者很难产生共鸣,反而有种被强迫欣赏一个混蛋的感觉。
书中唯一值得肯定的是对塔希提岛的描写,那些段落确实展现出了毛姆的文字功力。但优美的景物描写掩盖不了内核的腐朽。当斯特里在岛上继续他的自私行径时,连热带风光都变得令人厌烦起来。
更糟糕的是,这本书给一些读者灌输了危险的观念。我见过有人引用这本书为自己不负责任的行为开脱,说什么"要像斯特里那样追求真我"。拜托,正常人的"真我"不应该建立在伤害他人的基础上。艺术追求和基本人性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
说实话,读完后我很困惑这本书为何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也许在它出版的年代,这种离经叛道的主角还算新鲜。但今天看来,斯特里不过是个缺乏同理心的自恋狂,他的故事既不励志,也不感人,只让人觉得压抑和愤怒。
《月亮与六便士》最失败的地方在于,它试图把极端个人主义包装成崇高的艺术追求。这种美化自私的叙事在今天尤其有害。我们生活在一个需要更多同理心而非更少的世界,而这本书传递的信息恰恰相反。
如果非要找点价值,这本书至少可以当作反面教材——提醒我们不要成为斯特里那样的人。艺术可以打破常规,但不应该成为伤害他人的借口。真正的创造力应该源于对生活的热爱,而非对生活的逃避和蔑视。
合上书时我长舒了一口气,终于不用再忍受这个令人作呕的主角了。也许有人会说我没读懂这本书的深意,但我觉得,当一部作品需要读者降低道德标准才能欣赏时,它本身就存在问题。《月亮与六便士》给我的最大启示就是:有些经典,不读也罢。
"追逐梦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运,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头看见了月亮。"斯特里克兰德的选择是现代人精神困境的一面镜子——当现实的六便士与理想的月亮不可兼得时,我们是否还有勇气砸碎世俗的枷锁?毛姆用解剖刀般的笔触,划开了中产阶级文明表象下的精神脓肿,被银行家外壳禁锢的画家灵魂终于破茧而出,那蘸着生命鲜血创作的原始壁画,恰是对现代性最凌厉的审判。
毛姆用冷静的笔触解剖艺术家的灵魂,将理想与现实的对立描绘得锋利如刀。斯特里克兰德放弃中产生活的决绝令人震撼,却也引发深思:我们是否都欠自己一个不顾一切追求梦想的勇气?小说中那些关于艺术与生活的辩论,至今仍在耳边回响。毛姆从不给出标准答案,这正是他最聪明的地方——留给读者足够的空间,在月光与硬币之间找到自己的平衡点。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