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之歌
知书房
罗兰之歌
多萝西·L·塞耶斯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
发表书评
翻开《罗兰之歌》的修订本时,我期待的是中世纪骑士文学特有的热血与悲壮,但塞耶斯这位以侦探小说闻名的译者,却让这部史诗呈现出令人困惑的双重面孔。最吊诡的莫过于她对古法语诗行的"现代化"处理——那些刻意保留的头韵和尾韵像不合时宜的蕾丝花边,硬生生缝在20世纪英语的西装外套上。当读到"查理的胡须在风中飘扬/如同雪覆山巅的圣光"时,我竟分不清这是英雄史诗还是维多利亚时期的滑稽诗,节奏的割裂感让人不断出戏。
人物塑造的混乱程度更令人咋舌。罗兰这个本该闪耀着悲剧光辉的骑士典范,在塞耶斯的笔下时而像不知变通的莽夫,时而又变成沉思的哲人。特别是当他在隆塞沃峡谷选择不吹号角求援时,译者添加的冗长心理独白完全破坏了史诗的简洁之美——"荣誉与责任的天平在灵魂中摇晃"这样的现代心理学描写,放在8世纪骑士身上就像给青铜剑装上激光瞄准器。更不用说奥利弗这个角色,原本与罗兰的"勇者与智者"对照关系,被大量新增的对话稀释成模糊的影子。
最匪夷所思的是那些突然蹦出来的学术注释。正当读者随着罗兰的号角声心潮澎湃时,脚注里冷不丁出现"此处头韵模式与牛津手稿第203页存在差异"的考据,瞬间把史诗意境撕得粉碎。塞耶斯似乎始终在译者与学者两种身份间摇摆不定,她既想保留吟游诗人吟诵时的原始激情,又忍不住炫耀自己在中世纪文学研究上的造诣。这种精神分裂式的处理方式,使得整部作品读起来像被装在玻璃展柜里的文物,既失去了战场尘土的气息,又没能真正成为学术研究的活标本。
我理解塞耶斯试图搭建古今桥梁的野心,但当看到"十二圣骑士的鲜血染红砂岩"的诗句后面跟着三行关于血红蛋白氧化的考据时,这种学究式的较真简直成了对史诗精神的亵渎。或许这正是古典文学翻译的永恒困境:当学者伸出考据的左手,诗人挥动创作的右手,最终撕裂的却是读者期待中的那个完整而鲜活的史诗世界。
多萝西·L·塞耶斯的《罗兰之歌》不是在讲一个普通的骑士故事。它展现的是忠诚与信仰的本质。罗兰明知会死,还是选择战斗到底。这不是鲁莽,而是对自己信念的坚持。书里的人物没有复杂的心理活动,他们的行动就是答案。现代读者可能会觉得这种绝对的忠诚难以理解。但这就是中世纪的世界观,人的价值在于他坚守的原则,而不是结果。这本书让人思考,在不需要英雄的时代,纯粹的精神是否还有意义。
这本书需要仔细读。
"英雄纵使灭亡,也要让敌人付出代价!"——《罗兰之歌》以壮烈的诗句勾勒骑士精神的永恒悲歌,中世纪的荣光与愚勇在剑锋交错间绽放出人类最原始的英雄主义光芒。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