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汉书
汉书
班固

汉书

班固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5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337027
这书,读了更晕......
2025年07月16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58630
班固的《汉书》写得很扎实,尤其是人物传记部分,把每个人的性格和行事都交代得很清楚。比如霍光,看起来是个忠臣,实际上手段很厉害。还有王莽,写得特别真实,表面装得朴素,暗地里拼命收买人心。班固的笔法很稳,不随便下结论,而是让事实说话。这种写法让人读起来觉得可信,而且能看出历史的复杂。比起司马迁的《史记》,《汉书》更注重细节和准确性,适合想了解汉代历史的人读。
2025年07月1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81423
《汉书》严谨精要,治史典范。
2025年07月1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67593
班固的《汉书》确实写得很好。他把西汉的历史讲得很清楚。我喜欢他写人物,比如霍光稳重,张汤刚正,都有血有肉。他写制度也很详细,像官制和赋税,让人一看就懂。最难得的是,他忠于事实,不因为个人好恶歪曲历史。比起司马迁,《汉书》更严谨,更适合当作史料。虽然文字略显生硬,但这样反而更可信。后世研究汉朝,都绕不开这本书。
2025年07月1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16938
长安的暮色里,未央宫的檐角还挂着最后一缕夕照,石渠阁的竹简已经蒙上了岁月的尘灰。太史令的笔尖曾在这里游走,写下一个个鲜活的名字——卫青的骏马踏过匈奴的残雪,霍去病的旌旗卷起河西的风沙,张骞的驼铃摇碎玉门关的孤月。当我们翻开《汉书》泛黄的纸页,触摸到的不仅是冰冷的纪传表志,更是一个王朝的体温。 班固的笔下有种奇特的张力。他写未央宫前殿的蟠龙柱,会突然插入少府工匠被铁链磨破的手腕;描摹建章宫的金铜仙人承露盘时,又不经意带出谶纬术士颤抖的卜辞。这种宏大叙事与细节穿刺的交织,让历史不再是庙堂之上的冰冷记录。记得他写陈汤那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时,笔锋突然转向西域都护府帐外冻僵的戍卒——那些永远等不到长安春风的无名白骨,才是帝国荣光最真实的注脚。 十二本纪里藏着令人心悸的隐喻。高祖本纪中那柄斩白蛇的赤霄剑,到平帝纪时已锈蚀成未央宫废墟里的废铁;百官公卿表上密密麻麻的官印,在王莽传中化作未央宫大火里飞溅的铜汁。班固用编年体的冷静外壳,包裹着对历史周期律的悲悯。当我们在两千年后重读外戚恩泽侯表,忽然懂得那些朱笔圈画的世系图,其实是用爵位连缀成的泣血碑文。 志的部分最见史家功力。地理志里渭水畔的漕运码头,藏着文景之治时太仓令的算筹声;刑法志中廷尉府的铜匦,回荡着酷吏杜周的冷笑。最动人的是艺文志,那些散佚的《齐论语》《古文尚书》,像未央宫火灾中飘散的灰烬,班固却固执地为每片灰烬都标注了来处。此刻忽然明白,所谓"究天人之际"的野心,不过是给消逝的文明留住最后一盏灯。 在长安城西的土塬上,汉家陵阙早已坍圮成农人犁下的瓦砾。但当我们读到《西域传》中甘英望波斯湾而返的记载,血管里仍会涌起某种古老的悸动。班固把整个民族的记忆锻造成青铜器般的文字——表面的饕餮纹是帝王将相,内壁的铭文却是无数个"某里公乘""南阳卒史"的平凡人生。这种史笔的慈悲,让两千年的月光依然能照进今天的窗棂。 未央宫的夜漏早已停摆,但《汉书》的竹简仍在时间长河里漂流。当我们在机场书店的畅销架遇见它的现代译本,忽然想起班固在叙传里那句"驰辩如波涛"——那些关于匈奴、关于盐铁、关于天人感应的辩论,此刻正穿越时空,与手机屏幕前的我们产生奇妙的共鸣。或许真正的经典就该如此,既是用墨写的往事,更是用血写的预言,永远等待着被新的时代重新破译。
2025年07月12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