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陈书
陈书

陈书

姚思廉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陈书》是一本纪传体史书,唐朝人姚思廉所著,凡三十六卷,记南朝陈朝史。记载自陈武帝陈霸先即位至陈后主陈叔宝亡国前后三十三年间的史实,成书于贞观十年(636年)。《陈书》的史料来源除陈朝的国史和姚氏父子所编旧稿外,还有陈《永定起居注》八卷,《天嘉起居注》二十三卷,《天康光大起居注》十卷,《太建起居注》五十六卷,《至德起居注》四卷等历史材料和他人撰写的史书。
更多
书评  · 72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915011
说来惭愧,三十有五的我才第一次真正翻阅这部被称作"二十四史"之一的《陈书》。原以为这类史书都是枯燥乏味的帝王家谱,却不想姚思廉笔下的南朝陈朝,竟如此生动鲜活。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稍纵即逝的人物,在他的笔下都成了有血有肉的存在。 记得翻开第一卷时,就被陈霸先起兵的故事深深吸引。这位出身寒微的将军,如何在乱世中崛起,最终建立陈朝,读来有种不可思议的传奇感。特别是读到他在广州"散财结客"的细节,那种豪迈与远见,让人不禁击节赞叹。姚思廉的笔法实在精妙,既不刻意渲染,又能在平实的叙述中透露出人物的神采。 最打动我的还是那些悲剧性的人物。比如陈叔宝,这位亡国之君在传统叙事中往往被简化为"昏庸"二字。但姚思廉却写出了他的复杂性——他确实沉溺享乐,却也并非全无才干。读到他在隋军压境时的那句"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竟让人感到一丝悲凉。这种对失败者的同情笔触,在今天看来尤为珍贵。 书中对女性的描写也令人耳目一新。比如章皇后在国破时的刚烈,张贵妃在乱世中的无奈,都打破了我们对那个时代女性的刻板印象。姚思廉没有刻意美化或丑化她们,而是用克制的笔调呈现了她们作为人的真实面貌。 掩卷沉思,忽然明白为什么说"史书是最好的小说"。这些真实存在过的人物,他们的选择与命运,比任何虚构都更令人感慨。陈朝短短三十三年的国祚,就像一颗划过夜空的流星,短暂却耀眼。而姚思廉的《陈书》,则为我们保存了这颗流星最后的光芒。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24642
读懂了,就够用一辈子。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86117
翻开姚思廉的《陈书》,扑面而来的不是冰冷的史料堆砌,而是一幅南朝士族政治的鲜活画卷。这部看似记载陈朝兴衰的正史,实则暗藏着门阀政治的精妙密码。与北方胡汉混杂的政权不同,南朝陈氏王朝将江南士族的生存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独特的政治生态令人着迷。 陈霸先以寒门武将身份崛起,却能在短短数年间完成从地方豪强到开国君主的华丽转身,这本身就值得玩味。细读《陈书》会发现,陈朝建立过程中最精彩的部分不是战场上的刀光剑影,而是政权交接时那套精密的利益分配机制。陈武帝深谙"共治天下"的奥妙,他既没有像北魏那样彻底胡化,也没有完全照搬东晋的门阀政治,而是创造性地发展出一套"以军功立基,以文治守成"的混合模式。这种灵活务实的政治智慧,让陈朝在南北对峙的夹缝中延续了三十余年,实属难得。 书中对士族生活的记载尤为生动。江南士大夫们既保持着清谈玄学的雅趣,又不得不面对现实政治的残酷。读《陈书·后主纪》时,我常被那种末代王朝特有的文化张力所震撼——当隋军压境之际,陈叔宝仍在宫中与文人墨客吟诗作赋,这种将优雅进行到底的姿态,虽不免被人诟病为昏聩,却意外地保留了南朝文化最后的体面。姚思廉笔下的这些细节,远比那些道德说教更耐人寻味。 《陈书》最精彩之处在于它如实记录了南朝政治运作的潜规则。比如侯安都这样的权臣,如何在功高震主与明哲保身之间走钢丝;又如徐陵这样的文士,怎样在乱世中既保持气节又保全家族。这些人物群像共同构成了南朝政治生态的完整拼图。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陈朝统治者对江南豪族的笼络手段相当高明,他们既给予这些地头蛇足够的自治空间,又通过联姻、赏赐等方式将其纳入中央体系,这种"刚柔并济"的统治术堪称古代政治智慧的典范。 与北朝史书强调武功不同,《陈书》处处流露着对文化传承的珍视。书中记载的文学活动、学术交流、礼仪制度等内容,为我们保存了南朝文化最后的荣光。即便在王朝末日,陈朝的文人们仍在编纂《玉台新咏》这样的文学经典,这种文化坚守令人动容。姚思廉作为由陈入唐的史官,能够超越成王败寇的简单史观,客观记录故国的文化成就,这种史德尤为可贵。 读《陈书》至后主被俘一节,总让人感慨万千。那个带着文人骨气的亡国之君,在长安依然保持着江南士族的做派,甚至要求隋文帝给他配备"吴馔"。这种文化认同的固执,某种程度上预示了后来"南朝化"的历史趋势。陈朝虽然灭亡,但它承载的江南文化基因却通过《陈书》这样的载体得以延续,最终在隋唐大一统的格局中找到新的生存空间。 掩卷沉思,《陈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记录了陈朝三十余年的兴衰,更在于它保存了南朝政治文化的独特密码。姚思廉的笔触既有史家的冷静,又不失对故国的温情,这种平衡感使得《陈书》在二十四史中独具魅力。透过这部史书,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个王朝的谢幕,更是一种政治文化模式的转型与重生。这种历史观察的视角,对理解中国中古社会的变迁具有特殊启示。
2025年09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

@《陈书》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